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冰雪天气条件下,路面湿滑致使路面附着力的降低,极易导致交通事故。分析冰雪天气下交通事故成因及道路安全保通对策措施。分析冬季冰雪天气下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并从道路保通与安全运营方面,提出冬季道路养护对策。  相似文献   

2.
冰雪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措施及其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我国寒冷地区冬季冰雪天气条件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被动、消极,部门间协调性差,紧急救援效率低的局面,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冰雪天气条件下的道路交通安全特征,通过总结国内外冰雪天气条件下的道路交通安全处理策略,得到了3类有效降低冰雪天气对道路交通安全影响的管理措施:信息提供、交通控制和冰雪处理,并从道路维护管理者、紧急事件管理者、道路交通管理者和道路交通参与者4个方面就3类管理措施各自所能取得的安全成效进行了分析,初步建立了寒冷地区冰雪道路的交通安全管理体系,期望能对我国寒冷地区的冰雪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冰雪路面冻滑抑制的技术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冰雪灾害对交通的影响和国内冰雪路面冻滑治理已用措施对环境可能带来的危害,阐述在铺装阶段赋予路面冻滑抑制功能的技术对策。在归纳分析现有国外公路路面冻滑抑制铺装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国内抑制冻滑铺装技术的研发思路。  相似文献   

4.
冰雪灾害是上海市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每年都受到不同程度冰雪灾害的影响,公路冰雪灾害的防范和应急管理是浦东新区公路管理署冬季面临的主要工作。通过多年公路冰雪灾害应急管理经验的总结,全面阐述了浦东新区公路应对冰雪灾害的具体处置原则与对策措施,为完善浦东新区城市应急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冬季公路冰雪防冻养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就目前冬季冰雪对公路及其使用者造成的危害,简要介绍了美国如何在冬季进行有效的冰雪防冻养护措施,以使公路作用者能安全高速行车,并使用公路不会提前破坏。  相似文献   

6.
通过大量灾区道路的地震次生灾害的调查和检测,分析了灾区公路桥梁、隧道、路基地震次生灾害的形式、特征和危害,指出地震次生灾害影响巨大,其危害往往超过震害本身,并对次生灾害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根据干旱荒漠区单调、枯燥道路环境特点,夏季高温炎热,春夏交替季节浮尘天气及沙尘暴较多的气候特点,以及项目建成后,运营期交通组成中重型车多、长途客货车辆多的交通特点,为保障公路行车安全和降低交通事故,开展了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工作,将安全的理念和技术措施融入设计,事先预防可能产生的事故隐患。通过对公路技术指标、结构物、交通安全设施进行评价,发现和甄别公路事故多发(点)段,利用国内外成熟的公路安全研究成果,对公路安全性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安全改善措施和建议,切断事故链,防患于未然,最大程度保障道路使用者的安全出行需求,提升公路安全水平,降低事故率及事故严重程度,减少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
罗华宝 《驾驶园》2008,(3):56-58
1月12日以来,湖北省荆门市遭遇50年未遇的持续低温降雪恶劣天气.道路连续半个多月被厚厚的冰雪覆盖,气温持续在零度以下,最低气温达零下6度.灾害天气,使道路险情日寸时发生.此时又正值春运,随时可能发生的道路断行和旅客滞留,给交通安全带来了巨大压力.面对冰雪灾害的严峻局面,荆门交警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多策并举,以确保道路安全畅通.在抢险抗灾期间,支队共出动警力3500余人次,警车600余台次,疏堵清障排险313次,救助受困群众2800余人,支队全体民警连续奋战近20天无一人离岗休息.为安全畅通提供了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9.
山区公路冰雪灾害预警评估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山区公路雪灾因子进行分析,由此得知温度、湿度、降雪量和积雪日数是决定公路雪灾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主因子的专家打分方法的山区公路冰雪灾害强度模型和预警评估模型。运用山区公路冰雪灾害强度模型和冰雪灾害强度分级标准,在预警评估模型的支持下对重庆地区的历史雪灾进行判别和归类,结果与实情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0.
高寒、高海拔地区道路的交通运营安全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且急需解决.依托C219线新藏公路,从驾驶员的生理、道路线形、气候条件及地质条件等4个方面深入分析了高寒、高海拔地区道路运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针对道路线形指标、长直线及连续下坡路段等方面的关键事故隐患诱发因素,提出了经济、可行的安全设计方法及工程改进措施;针对崩塌、泥石流等重大工程地质灾害问题,根据其不同的失稳规模及危害形式,分别提出了合理的防治对策,并补充完善了重大突发灾害情况下的应急技术预案.最后,针对高寒、高海拔地区公路,总结提出了道路安全技术措施+道路安全的管理+其他安全保障措施配合的综合安全运营管理理念.该研究方法可为今后类似环境的道路交通安全设计和运营管理提供理论技术支持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冬季道路除雪维护组织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朝哲  杨进  吴璐  刘家军  郑健琛 《公路》2012,(4):215-219
公路运输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北方地区不短的降雪期使冬季道路上在相应的时间内覆盖着不易自然融化的冰雪,这给车辆、行人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率,降低了货物运输的效率,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合理的冬季道路维护组织对于保证冬季出行交通的安全、快捷、舒适以及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和相关研究报告,从道路冰雪预防与控制的角度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完整的介绍和深入的评论,通过评论,为冬季道路维护组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道路上存在的冰雪导致路面抗滑性能下降,并影响车辆的行车安全。冬季道路养护的关键是把握路面冰雪的状态,最重要的是预测路面冰雪的状态变化。文章根据观测结果将路面积雪分类,进行冰雪道路表面的热量平衡探索,为改善冰雪道路的路面安全性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冬季道路的表面通常覆盖着多层积雪,重交通量的路段积雪较薄,其厚度一般不足几厘米。积雪状态随着交通量、除雪工作量及气候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种类的积雪表现出的状态与特点均不同,积雪状态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路面安全性。根据观测结果将路面积雪分为新雪、雪粉、雪粒、雪板、冰块、冰膜及融雪等7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针对冰雪、大雾天气情况下交通安全隐患的形成机理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探讨,对各种方式的安全保障设施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期为今后类似环境的道路交通安全设计、评价提供技术支持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复杂山地线形和道路冰雪路面结合条件下的安全车速设置及通行能力保障是交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针对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复杂山地道路冰雪路面场景,建立了安全车速与道路线形设计及路面附着系数之间的关系,以安全车速为依据得到了不同路面条件下山地道路的通行能力。依据道路平曲线、竖曲线和横断面数据建立了山地道路三维空间模型;分析了车辆在山地道路平纵组合路段的受力情况,构建了车辆安全行驶速度与圆曲线半径、道路超高、纵坡坡度和路面附着系数的关系模型,并分析了基于安全车速模型的道路通行能力。为了验证模型,选取2种常见的冰雪路面状况和2种常用的车辆类型,获得不同条件下山地道路冰雪路面的安全车速。采用VISSIM软件设计了20种仿真场景,结合道路实测数据验证了安全车速模型的对山地道路冰雪路面车辆安全行驶的提升作用。实测与结果表明:相比全程单一限速模型,所建立的安全车速模型在冰膜路面的行程时间缩短了约38%(小汽车)和32%(大客车),雪板路面的行程时间缩短了约26%(小汽车)和24%(大客车)。山地道路交通流量存在1个自由流到饱和流的相变过程,冰膜路面小汽车下行最大交通量为241辆/h(单向行驶)和231辆/h(双向行驶),大客车下行最大交通量为227辆/h(单向行驶)和222辆/h(双向行驶);雪板路面小汽车下行最大交通量为319辆/h(单向行驶)和249辆/h(双向行驶),大客车下行最大交通量为301辆/h(单向行驶)和236辆/h(双向行驶)。   相似文献   

16.
冰雪路面的交通安全问题一直是中国交通行业面对的难题,对冰雪路面运营风险进行智能管控是保障交通安全的有效途径。为了推动冰雪路面智能管控技术的应用,明确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综述了国内外冰雪路面智能管控的相关研究进展。首先,阐述了冰雪对交通带来的影响,揭示了人、车、路三者与交通事故的关系,明确了冰雪路面交通事故的根本诱因是由冰雪导致的路面摩擦特性下降;然后,讨论了冰雪路面的胎-冰-路摩擦机理、影响因素、预估模型及其评价方法;进而,对比分析了路表冰雪状态感知技术的多种原理及其适用性,提出了可以用于智能管控的冰雪感知技术要求;最后,总结归纳了常见的冰雪路面运营的静态、动态风险管控方式,其中静态管控方式包括气象法、历史事故数据法和力学特性法,动态方式包括动力学特性法、交通流特性法和综合风险分析法,综合风险分析法可以表征道路运营风险的多因素动态变化,是未来冰雪路面智能管控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冬季道路的表面通常覆盖着多层积雪,重交通量的路段积雪较薄,其厚度一般不足几厘米。积雪状态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路面安全性,冰雪使路面变得非常湿滑,湿滑的路面条件由多种类型的积雪引起,本研究同时测量了冰面轮胎的静摩擦系数与动摩擦系数。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公路交通应急及运输保障体系的建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针对自然灾害或重大事件(如5.12四川汶川发生的8级地震;2007年末,2008年初之际,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50年一遇的特大雪灾等)引发的应急情况的运输物资保障问题,一些机场关闭,公路、铁路部分路段封闭,给人民群众出行和物资运输带来极大困难,交通应急运输需求显得更加迫切。以国外公路应急及运输保障的经验以及对我国建立应急运输保障体系的启迪为依据,运用系统方法论,通过比较法,分析研究了我国公路交通应急运输保障的发展状况并深入剖析了我国在公路交通应急运输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我国应急物资运输保障体系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国内道路冬季积雪结冰只能封闭交通或依靠融雪剂的问题,采用试验的方法,以冰层冻粘强度为评价指标,结合不同载体、同一载体不同冻结时间和冰层厚度几个不同因素,分析了其对冰层冻粘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冰层厚度、相同冻结时间及相同冻结温度的条件下,以亲水性好的水泥混凝土作粘结面的冰层冻粘强度要较以憎水性好的橡胶混凝土作粘结面的冰层冻粘强度大。而在相同载体的条件下,冰层的冻结时间与厚度对冻粘强度几乎没有影响。从而可以判断采用憎水性的路面材料具有减粘、防粘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