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通过省道S202线何群峡高陡边坡的危岩治理,总结预应力锚索在危岩治理中的措施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结合某高速公路项目跨越危岩区三跨悬浇连续梁桥工程实例,通过方案比选分析确定了悬浇连续梁设计方案,并介绍了该方案的结构设计要点,验算了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同时提出了细部设计处理措施,可为今后喀斯特地貌地区公路工程跨越断层带危岩区设计提供实例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倾倒式危岩体非预应力锚杆的计算公式提出简化算法,并结合柳州市马鞍山危岩治理工程,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山区的高速交通愈发受到重视,而山区地质灾害频发,边坡危岩属于山区的典型地质灾害,因此,山区高速公路尤其需要做好边坡危岩的处治工作。基于此,本文对边坡危岩的失稳方式进行了讨论,并根据巴万高速某边坡危岩工程实例,提出采用柔性主动防护网技术与静态膨胀破碎法相结合的施工方案进行边坡危岩处治,并对该方案的工艺流程进行了介绍,为同种类型的边坡危岩处治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正>www.cctegxian.com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地面煤层气钻井、煤矿井下钻井、防治水地面及井下注浆孔施工、大口径钻井的技术咨询和工程服务,在国内各大煤矿区得到广泛应用。持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甲级资质,固体和气体地质勘查甲级资质.地质钻探甲级资质,及多项相关技术发明专利。在煤层气钻井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隧道洞口段危岩落石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线路的走向及场地的限制,许多隧道进出口的边、仰坡高陡、地质条件恶劣,在雨水及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作用下,会形成危岩、落石、崩塌等,对隧道洞口段及相邻的桥梁、线路造成危害,危及行车安全.文章参考有关道路边坡落石风险评估技术,从系统/问题的定义入手,将隧道工程系统分为洞口段工程和洞身段工程等子系统,以使问题分析更加明确;提出采用初步定性评估和细部定量评估的隧道洞口段危岩落石风险评估方法,并应用于在建的兰渝线隧道洞口段工程;应用Rockfall软件,进行了范家坪隧道出口仰坡危岩落石运动轨迹的预测,结果表明原设计的明洞长度不能满足对防治山上危岩落石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布拖冯家坪金沙江特大桥跨越四川与云南交界的金沙江,北岸接布拖县冯家坪村,南岸接云南省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全长385.2m。桥梁位于高山峡谷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受构造控制,卸荷裂隙发育,桥址区内危岩、松动变形体、岩溶等不良地质发育。根据场地地质环境和桥梁基础的受力特点,分析场地稳定性及岸坡稳定性,为桥梁设计提供了准确参数,并对后期施工措施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现代隧道技术》2022,(2):263-263
3月31日下午,由中铁十六局集团承建的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成昆铁路复线)吉新隧道顺利贯通,标志着该铁路全线地质条件最艰难、施工难度最大的高风险隧道被成功攻克,为成昆铁路复线峨眉至米易段实现铺轨打下了坚实基础。吉新隧道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越西两县境内,正洞全长17.607 km,是成昆铁路复线全线第二长隧道,中铁十六局集团承建进口端11.25 km施工任务。该隧道穿越山体位于横断山区东部、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属我国第二地貌阶梯向第一地貌阶梯过渡的高山峡谷区,沿线山高坡陡、沟谷纵壑,这里危岩落石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运输条件极为艰难,施工难度极大。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某高速公路路外山体落石防护工程为实例,分析危岩灾害的成因并调查了潜在破坏模式,比较了各类落石防护措施的优缺点,提出采用多道超高能级被动防护网对大动能落石进行拦截防护,属国内公路行业首次使用超高能级被动防护网,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高压富水环境下全强风化花岗岩隧道注浆过程的控制难题,文章提出了排-注结合处理技术。通过综合探查法对隧道围岩集中高压富水区进行探查分析,划定帷幕外疏水释能区,研究泄水孔位置的确定方法及施作安全控制措施,分析泄水孔数量及泄水量对帷幕注浆的影响。通过连通试验揭示帷幕区内导水裂隙的分布特点,基于室内试验选择确定泄水区与帷幕注浆区不同区域安全可控注浆的浆液类型及其配合比等性能参数。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技术通过安全泄水及可控注浆工艺改变了帷幕外疏水释能区地下水路径,改善了帷幕内注浆治理区域围岩性质,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1.
预应力锚索框架是目前边坡治理的一种新型结构.它能达到彻底治理的目的,同时经济可行、美化环境.本文介绍预应力锚索框架在青海平安至阿岱高速公路边坡治理中的应用.重点介绍边坡区工程地质状况、锚索框架的内力计算、工程措施,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北京市各级政府持续关注并推动胡同区的治理更新工作,部分历史文化街区和胡同街区在停车治理、交通运行组织优化以及慢行空间环境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当前北京城市交通发展新形势背景下,胡同交通在组织和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本文以西城区胡同为例,基于长期治理实践和现场调研观察,系统性梳理胡同区交通特征。从便捷性、公平性、安全性、品质化等四个方面分析城市交通发展新形势下胡同交通存在的困境,并提出西城胡同交通治理策略和实施建议,为达成“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护卫目标提供交通保障。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广西某高速公路滑坡治理为例,基于该滑坡区环境地质特征,采用剩余下滑力法对该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提出利用抗滑桩方案对其进行加固整治,并根据刚性桩法计算桩身内力,验算了桩身稳定性,为类似滑坡治理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裂缝在公路运营隧道衬砌结构中普遍存在,其稳定与否直接关乎隧道的运营安全,而通过监测手段分析预测裂缝的发展态势是一种最为直观和有效的手段。文章针对目前衬砌裂缝监测成果偏少这一现状,依托某二级公路隧道工程,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研究:从裂缝类型、所处位置及围岩级别、裂缝的几何特征3个方面分析了衬砌裂缝的分布规律;采用光栅光线传感器对选取的12条典型衬砌裂缝进行了为期2年的监测工作,监测成果表明衬砌裂缝发展规律可大致分为平稳型、周期性变化型、增长型及闭合型4种,且从裂缝几何特征参数的监测数据可以看出,多数裂缝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可控状态,对隧道结构稳定性影响较小;从勘查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管理3个环节对隧道衬砌裂缝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据此提出了隧道衬砌裂缝预防措施;对衬砌裂缝的治理,建议采用"先监测、后分类、再选择治理措施"的治理理念。研究成果可为国内外类似隧道工程衬砌裂缝评估及防治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工程地质调绘、勘探、物探试验等综合工程地质勘查方法,查明滑坡范围及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坡体结构和地质构造等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研究滑坡的性质及产生原因,确定滑动面及软弱带,了解其岩土属性,结合土工试验资料及反算结果和经验参数,计算、评价和分析其滑坡的稳定性,查明地表水、泉水的分布及滑体的含水情况,为滑坡疏排水土体固结和滑坡治理设计提供必须的地质、水文地质参数。  相似文献   

16.
文章针对百隆高速公路出现的膨胀土路基病害的类型,分析产生病害的机理,提出了采用钢花管注浆复合结构的处治技术。通过监测结果表明:钢花管注浆复合结构在膨胀土路基处治中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为膨胀土地区高速公路路基设计和路基病害治理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山区的陡崖落石是高速公路运营期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由于危岩落石一般位于陡崖上部,山体内侧的贯通控制性节理在勘察设计中容易被忽视。因此,文章根据某高速公路落石案例,结合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三维建模解译确定落石的高度、方量,通过计算机模拟运动轨迹计算获取落石运动特征,为落石处治提供依据。该处治方案的思路及模式可为今后的山区陡崖落石处治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UDEC离散元数值模拟软件对某岩质边坡开挖前后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未开挖状态下,坡体整体承受压应力,坡顶位移较小,处于稳定状态;开挖状态下,坡体内出现塑性应变区,坡顶位移很大,出现贯通滑塌,需要支护治理。与实际工况对比发现,UDEC软件能合理地分析边坡的稳定性及滑动轨迹,为边坡的后续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台湾集集大地震山岳隧道受损情形之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台湾中部地区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遭遇芮氏规模高达7.3之内陆浅源强烈地震侵袭,造成二千余人死亡,万栋房屋倾倒,无数公共设施损坏.隧道结构由于深埋地下,一般认为受地震影响较小,惟经震后勘查成果显示,仍有为数不少之隧道于此次震灾中产生程度不等之损害.文章针对台湾中部四十余座山岳隧道之受损情形,依断层错动区、上盘、下盘及其他地区等三区位分别探讨隧道受震之影响,以作为营运中隧道维修及补强之依据,以及研拟隧道耐震设计规范之参考.  相似文献   

20.
岩溶隧道施工过程中大型溶洞的综合预报及治理方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尚家湾隧道隧址区地表水文点观察情况,并结合地形地貌特征、岩性和构造条件,判断尚家湾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可能揭露大型溶洞,出现突水突泥等工程灾害。文章针对前期隧道施工风险评价结果,采用综合地质预报方法对隧道前方不良地质体进行探测:采用TSP(隧道地震预测)法对ZK67+835处溶洞位置进行了准确预报;采用地质雷达法准确预报了YK67+805处的溶洞;采用超前钻探探明了溶洞在隧道底板下方的具体位置、走向及规模。探测结果表明,左右线隧道溶洞相互连通,为特大下伏无充填型溶洞。针对揭露的溶洞特点,分别采取填堵法和跨越法进行治理。左线在雨季期间无水流通过,采取填堵法;右线采取跨越法,梁板分离,分别承担隧道结构荷载和路面车辆荷载。通过对治理后围岩的变形监测,验证了治理方案的有效性,为后期类似溶洞治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