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完成两站之间牵引任务能耗的分析和对城市轨道车辆运行方式的分析,找出了影响能耗的关键,得出了在城市站距较短的条件下快速轨道电车的最佳运行方式.最后讨论影响能耗主要参数选择的一些考虑.  相似文献   

2.
通过公交站距优化可以缩短单程公交线路公交车的运行时间,提高公交服务水平.以公共汽车客运能力和最优平均站距为站距优化的定量指标,以客流需求量及站距选取两方面相结合作为站距优化时站点合并或取消的依据,得出以距离为分配原则的客流需求量分配模型方法.最后以长春市265公交车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得出该优化原理节省了乘客乘车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公交站点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城市公交站点布局,对满足公交车辆停靠和乘客出行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乘客出行时间最小的平均站距优化模型为基础,引入出行者车内、车外时间价值两个参数,建立以出行者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的最优站距模型。然后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根据宝安区道路及公交站点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不同等级道路上的公交站点最优站距,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宝安区公交站点优化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交站点间距优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交站点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城市公交站点布局.对满足公交车辆停靠和乘客出行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乘客出行时间最小的平均站距优化模型为基础,引入出行者车内、车外时间价值两个参数,建立以出行者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的最优站距模型。然后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根据宝安区道路及公交站点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不同等级道路上的公交站点最优站距.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宝安区公交站点优化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启明 《城市交通》2009,7(4):90-94
为解决城市公共交通站距与车站覆盖率问题,改进目前公共交通设站模式,提出公共交通两倍站距运营原理,即将一条线路设置为分别在单、双数站停靠的两条线路,每隔一定数量的车站设置合并站。对市区线和郊区线运营效果分析表明,两倍站距运营可节省车辆停靠率33%~39%,既节省了运营时间,又提高了车站覆盖率,便于乘客享受公共交通的快捷服务。最后,以北京市南中轴路BRT1号线为例,将现有运营方式与两倍站距运营方案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6.
公交都市是未来城市缓解交通压力、改善城市环境的必然选择,公交站点是服务于公交都市的连接点和服务终端.从公交都市建设的角度,分析了上海郊区新城公交站点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与特征,从规划层面提出了构建公交走廊,以公交枢纽、站点为中心引导城市土地开发的城市发展策略,从建设层面提出了公交站点与道路设施,建筑空间一体化建设的建议,并在公交站点具体设置中,从选址、站点形式、站距等要素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既有站的改造是哈尔滨轨道交通一号的重点、难点,本文对既有站的各种方案进行了分析,找出各种方案的优劣,选出最佳方案,同时对其它既有站的设计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紧邻围护结构超小净距盾构施工过程对围岩及结构的影响,以深圳市地铁14号线的宝荷站—宝龙站区间段工程为研究背景,分析在紧邻围护结构超小净距盾构施工过程中盾构-围岩-围护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受力和地表沉降规律。采用Midas GTS有限元软件对该工程盾构施工的全过程进行数值动态仿真,得到该工程盾构掘进过程中盾构-围岩-围护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变形及受力规律,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仓压力、同步注浆压力、刀盘扭矩等参数对土层及既有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给出了施工参数建议值。研究结果表明:若依照参数建议值进行施工,产生的地表沉降等参数均在容许范围内。该研究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构建了沈阳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舒适性、安全性、快速性、方便性等四个一级指标;高峰满载率、车辆服务合格率、事故间隔里程、责任事故频率、发车频率、运行速度及平均站距候车时间等八个二级指标,针对沈阳市公共交通的基本情况,通过调查整理,得出研究数据,应用层次分析方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沈阳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并结合沈阳市公交发展情况与评价结果提出了公交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目标的城市公交站点布设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车辆配置限制的站距模型,重点研究城市公交站距和站点布局的方法,同时结合模型模拟路网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原理简单易行。与实际结合比较紧密,对我国城市公交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