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的码头产业在今后较长时间内,将随着中国加入WTO后贸易运输的需求而逐步增长。基于这样一个发展态势,国外一些主要码头经营公司及船公司已经纷纷进入国内沿海主要港口码头,积极与港口当局合作,合资建码头,参与管理,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这一趋势已非常明显,尤其是在国家放开码头经营建设的限制后,其进程还会加快。笔者试从船公司经营码头业务的角度探讨这一发展的趋势。 一、码头业作为船公司支柱产业的作用显著 据统计,2000年全球港口码头业完成集  相似文献   

2.
王春刚  丁玲 《中国水运》2006,6(1):16-18
提高集装箱码头生产效率是港口提升市场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对集装箱码头生产效率的有效分析,是集装箱码头提高生产效率的先决条件.本文论述了进行集装箱码头生产效率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介绍了现有港口效率评价方法,并阐述了其特点和弊端,根据集装箱码头具有不同量纲的多投入、多产出的特点,建立了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港口效率评价模型.通过对我国8家集装箱码头2003年几个重要的数据分析,建立了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并计算各港口的相对效率、规模收益、投入冗余量等指标,据此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3.
从东起长江入海口的浏河口到西抵杭州湾的金山石化码头,上海港口原来被称为"货主专用"的码头遍布在跨长为173公里的沿江、沿海岸线上,可谓点多、线长、面广.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码头经营的放开,打破了传统体制下公共码头一统天下的局面,有货可以从自营码头走,揽来的货也可以自装自卸.据上海港口管理局码头管理中心最新统计,目前除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所属26家公共码头外,上海港由非港口企业拥有和经营的码头达245家,共有992个泊位.由于这类码头规模一般都不大,因此被归为"中小码头"之列.  相似文献   

4.
码头加固改造是当今我国港口码头行业重点发展内容,通过对旧码头进行加固改造,可以有效提升码头性能、缓解港口压力,对推动我国港口码头发展以及进出口事业有着重要意义。相比新建码头来说,码头加固改造具有投资少、周期短、施工灵活等特点。基于此,本文首先提出传统码头改造加固的方法,进而提出码头加固改造方案,最后对多种改造方案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基于FameView的港口监控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组态软件开发的码头实时监控系统能很好地实现港口生产的自动化要求.以某港口20万吨级铁矿石码头实时监控系统为例,介绍基于FameView组态软件的港口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胡伟 《中国水运》2014,(4):291-292
在我国海洋经济的飞速发展下,港口码头的工程项目建设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在我国各个海岛和沿海区域都有应用,基于此本文对港口码头石基床整平的施工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一、我国沿海港口成品油码头现状1.我国沿海港口成品油码头分布格局目前,我国沿海已拥有从事成品油运输较大的港口39个,成品油泊位430多个,已形成了北部渤海湾以大连、营口、天津为主要港口,长三角地区以宁波、舟山、上海为主要港口,华南珠三角地区以广州、深圳、惠州为主要港口,东南沿海以厦门、泉州为主要港口,以及北部湾港口群的成品油海洋运输体系。2.我国沿海港口成品油码头生产现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沿海成品油码头"十二五"期间将形成吞吐能力达4亿t。2012年沿海港口内贸成品油吞吐量总计为1.92亿t,外贸吞吐量总计  相似文献   

8.
港口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贡金鑫 《水运工程》2012,(11):57-62
以我国、美国和日本的港口码头设计规范、手册为基础,对我国、美国和日本港口码头抗震设计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同时介绍了国际航运协会标准《港口结构抗震设计指南》的有关规定.此系列论文共分6部分,该文为第5部分,分析和比较了我国、美国和日本规范中高桩码头的抗震设计方法.比较表明:对于高桩码头抗震设计,我国规范和美国规范采用反应谱法确定地震力,日本规范则将地震危险性分析得到的结果作为输入的地震波,根据结构的反应确定地震系数.美国规范给出了多种码头变形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港口码头合理配备应急资源和规范应急能力建设对提高我国水上溢油事故风险应急处置能力、保护我国水域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最新发布或修订的《水上溢油事故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和《港口码头水上污染事故应急防备能力要求》等标准、规范,以盘锦港码头水上溢油事故为例,按照三级应急防备的设计思路,对港口码头水上溢油事故应急能力建设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实现对港口码头水上溢油环境风险应急能力建设的科学有效评估,可供港口码头的应急能力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美国和日本的港口码头设计规范、手册为基础,对我国、美国和日本港口码头抗震设计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同时介绍了国际航运协会标准《港口结构抗震设计指南》的有关规定。此系列论文共分6部分,该文为第4部分,分析和比较了我国、美国和日本规范中重力式码头和板桩码头抗震设计的方法。比较表明,对于重力式码头抗震设计,我国规范计算惯性力时考虑了加速度系数沿码头高度的变化,日本规范在基于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确定的地震系数中包含着要求控制的变形。对于板桩码头抗震设计,我国、美国和日本规范计算拉杆拉力和板桩墙弯矩时采用的方法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为提升港口综合管理水平,针对传统港口管理存在的不足,将空间信息技术引入到港口管理中,提出空间信息技术辅助港口管理实现全面升级的3个阶段:实现码头可视化管理、码头智能化管理和码头智慧化管理。研究表明,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港口综合管理是实现港口智慧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港口吞吐量统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港口吞吐量统计体制和统计方法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货主码头、个体承包码头的港口吞吐量数据难于收集.  相似文献   

13.
陈羽 《水运管理》2011,33(8):29-32
阐述世界主要码头运营商在我国港口投资现状及其在投资码头、投资区域和投资股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认为基于我国集装箱码头稳定的投资收益和船公司航线的布局优化等因素,这些运营商在我国沿海地区大量投资集装箱码头。根据我国"十二五"期航运业和港口业将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这一趋势,提出未来世界主要码头运营商为分散投资风险将进一步完善我国沿海、内河集装箱码头的投资布局,其中一些中资码头运营商将积极参与大型干散货码头建设,逐步实现从单一的集装箱码头向多种类专业化码头投资经营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盟岩 《中国港口》2022,(11):I0001-I0001
10年来我国港口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港口规模稳居世界第1,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和大型干散货码头技术水平世界领先。我国正由港口大国不断向港口强国加速迈进,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国港口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国港口开启自动化发展新纪元。2016年,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建成并投产,这是中国港口人在集装箱自动化码头领域的首次探索。  相似文献   

15.
智慧港口充分体现了现代管理方法、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决策支持理论在港口运作和管理中的应用,表现为实施港口功能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等.基于物联网等智慧技术,分析了智慧港口的内涵和功能,研究了智慧港口的系统结构.提出以智慧港口数据平台为核心,包括集疏运体系、靠离泊体系、码头装卸作业体系、堆场仓储作业体系、港口口岸监管服务体系等内容的智慧港口系统结构,并对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五、引航能力领先世界,引航服务转型升级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引航员引领船舶一般不超过1万t。特种船舶更是凤毛麟角,很多港口不能夜航。改革开放以后,船舶数量急剧增长,大量10万、20万吨级的船舶涌进,原有的码头航道条件和基础设施难以适应船舶大型化的需要。能否将这些大型船舶,特别是把当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VLCC、超大型矿船、  相似文献   

17.
<正>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港口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巨大成就。归纳起来为:1.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外贸发展需求;2.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压船、压港、压货"现象;3.形成了煤、矿、油、箱港口和运输体系;4.提升了港口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5.我国港口航道的建设能力和水平在世界上领先,码头设施和机械配备的现代化程度可以媲美世界上任何一个港口,码头作业效率较  相似文献   

18.
《世界海运》2015,(11):15-18
为提升港口的竞争力,提高港口泊位的利用率,各个港口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推进船舶夜航工作,引航安全面临更大的挑战。船舶夜间航行因通航环境较为复杂,会对引航员的安全操作和心理产生强烈影响。从夜航的特点、人的情绪和心理活动过程阐述引航员心理情绪对夜航安全的影响,以及如何克服不良心理情绪,保证航行安全以供同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美国纽约经济发展部《港口设施维修管理系统-检测指导手册.1999.10)》,简要介绍美国纽约港口设施维修管理系统的组成,详细介绍美国纽约港口设施检测程序标准化实施的相关内容,提出一些有关我国码头检测维修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美国纽约经济发展部<港口设施维修管理系统-检测指导手册·1999.10)>,简要介绍美国纽约港口设施维修管理系统的组成,详细介绍美国纽约港口设施检测程序标准化实施的相关内容,提出一些有关我国码头检测维修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