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船舶动力系统增加,系统负载与推进器的非线性因素增多,影响船舶电网传输的稳定性,需要对船舶电力系统负载鲁棒性进行研究,以控制系统稳定性。本文建立船舶发动机负载与推进器的非线性模型,研究负载功率、电流及电压之间的耦合关系,在分析了系统鲁棒性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Hamilton函数的船舶电力系统控制策略,对系统负载与推进器的非线性因素进行控制,最后对提出的策略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其对船舶电网传输的稳定性具有很好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船舶电力系统恒功率负载稳定性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恒功率负载对船舶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的影响,探索影响系统稳定性的因素.通过分析恒功率负载的特性及实现方法并建立系统船舶电力系统带恒功率负载系统的Matlab/Simulink模型,研究了启动、突加、突减负载和短路等不同工况下恒功率负载对船舶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验证.通过研究,确定了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为未来船舶的电力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船舶航运事业的兴起,对保持舰船航行的安全和稳定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船舶航运事业面对的环境复杂多变,传统PID船舶稳定性能分析和控制方法难以对大型风浪引起的船舶摇晃运动系数进行有效分析,无法快速准确的对船舶随机横摇运动外扰力进行计算,不利于船舶航行安全。因此结合混合粒子群算法对船舶稳定性进行研究。首先对船舶航行过程中外扰动因素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和计算,并设计了船舶稳定性检测和控制系统,从而达到提高船舶航行稳定性的设计目标。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对比传统PID船舶稳定性检测控制方法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混合粒子群算法的船舶稳定性分析方法能够更好地对船舶航行安全、稳定性能和航行状态进行精准判断,保障船舶在复杂海洋环境中的稳定航行。  相似文献   

4.
通过建立船舶供电系统整流同步发电机带恒功率负载的仿真模型,研究了突加、突卸恒功率负载工况下系统的暂态稳定性,确定了影响系统稳定性的各主要因素,并分别评估了其影响程度。分析结果对以后评判船舶综合电力系统带恒功率负载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的发展带动了航运事业的腾飞,而由于航道资源的有限性,人们对船舶的航行控制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应对各种环境变化对船舶航行控制带来的影响,保证航行的安全,人们对船舶运动的研究也越加深入。常规的船舶运动奇异系统面临着多种不确定的因素。因此,本文采用鲁棒控制的方法,重点对船舶航行中遇到的非线性控制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控制系统稳定性和鲁棒性的仿真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反馈控制器,实现了对航行轨迹的良好跟踪。  相似文献   

6.
<正>船舶能效优化需要综合使用多种节能技术,受到航行环境、自身装载、动力装置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优化效果取决于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节能技术的合理性。为准确分析各种节能技术对能效优化起到的效果,有必要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挖掘分析。  相似文献   

7.
基于非线性理论的船舶结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结构的线性分析为基础,对船舶结构的线性稳定性分析方法进行了改进。同时,采用基于特征值分析的线性稳定性分析方法得到了船舶结构的临界载荷,从该载荷值可以预测出实际结构临界载荷的上限并能较好地反映船舶结构线性性能对其稳定性的影响,据此得出船舶结构的失稳位形。在非线性稳定性分析中,采用NEWTON—ROPHSON方法及弧长法求解考虑非线性时船舶结构的临界载荷,并详细讨论了结构缺陷对稳定性的影响,提出考虑结构缺陷时船舶结构稳定性计算方法。通过不同类型的算例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船舶结构边界条件、几何缺陷变化与船舶结构稳定性之间关系,验证了本文稳定性分析方法的正确性、有效性及对现役散货船船体结构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航运业发展,海上航行船舶的密度及体积越来越大,如何控制船舶航线的误差精度是保障航行安全的关键。船舶动力定位系统分析船舶受到的海风、海浪等综合外力,利用推进器产生的作用力平衡各种外力,使船舶按照既定航向及速度航行;同时,采集的综合外力信号混有测量噪声、低频运动等各种非线性因素。本文建立了船舶动力定位系统受力模型,针对船舶航行中的各种外力干扰因素设计了非线性估计滤波器,对干扰动力进行滤除,最后进行仿真。  相似文献   

9.
上层建筑振动是影响船舶整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所以对其进行有效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针对以往基于经验公式建立软件程序来计算上层建筑振动频率,存在精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有限元分析方法。利用有限元分析法进行船舶上层建筑振动性能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先是选定船舶参数,利用利用Ansys软件进行上层结构有限元建模;后是对该模型进行求解,计算船舶上层建筑振动频率,实现振动性能研究,并与基于经验公式软件程序法进行对比,得出有限元分析法精度更高,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相似文献   

10.
由于船体速度和负载的改变将导致模型中的参数发生扰动,海风、海浪、海流等因素也会对模型产生干扰。参数摄动、外部扰动以及模型的误差导致了水面智能高速无人艇控制的不稳定性。船舶数学建模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对船舶操纵系统的鲁棒性能产生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建立无人艇的数学模型,利用鲁棒控制系统对模型的各项参数进行重点分析与优化,进一步提高整个无人艇控制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高速船舶船体构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指出屈曲准则具有复合型和时空性质,对实船已失稳的构件进行了讨论,提出增强船体构件稳定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由于船舶设计、施工工艺等多种因素产生的电磁干扰对船舶自动化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以电磁干扰的危害入手,对电磁干扰的传播方式进行分类研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几种典型电磁干扰现象与应对策略进行介绍,从而有效避免船舶建造过程中电磁干扰对船舶自动化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船舶在复杂水面环境中航行时,由于波浪对船体的扰动,船舶在航行时会发生纵横方向上的摇荡等各种运动,由于横摇受到风浪的作用最为明显,对船舶的整体稳定性影响也是最大的。为了有效改善船员在舱室里的生活环境,需要减摇鳍对船舶的摇摆进行抵消,降低其不稳定性。本文对船舶的零航速减揺鳍工作原理进行叙述,并分析其控制模型,通过改进的遗传算法,优化减揺鳍的控制器参数,同时设计虚拟的海洋运行环境,对减摇鳍的控制效果进行仿真,使减揺效果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14.
船舶在航行过程中受到参数扰动及海浪因素等影响,导致航速控制的稳定性不好,提出基于自适应反演误差补偿的随机风浪下船舶航速控制方法。构建随机风浪下船舶航速控制约束参量模型,采用船舶姿态信息的实时调节方法进行误差补偿,结合船舶的航速参量进行位姿修正,提高船舶航行的稳定性。采用Kalman滤波算法进行船舶航速参量的融合处理,实现自适应优化控制。仿真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船舶航速自适应控制的稳定性较好,输出航速参量的自适应调节能力较强,提高船舶抗随机风浪能力。  相似文献   

15.
电力推进作为现代船舶航行的主要动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现在船舶功能越来越复杂,其电力系统在满足各种性能的情况下要保持稳定性极其重要,本文首先通过分析电力推进系统控制的特点,对电力推进控制建立DSTATCOM模型;然后对电压闪变的原理进行分析,通过对控制器的框架结构进行设计优化;最后通过实际的仿真验证完成电力推进系统的DSTATCOM自适应控制,得到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分析高速船舶船体构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指出屈曲准则具有复合型和时空性质,对实船失稳构件进行讨论,提出增强船体构件稳定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聂修军 《中国水运》2010,(10):117-119
针对船舶输水管道系统振动问题进行研究,建立了实验模型,研究了管道振动机理,分析了影响管道振动的因素,运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对管系进行了模态分析,利用传递矩阵法,计算出流体在管道中的共振频率,对实验管道系统进行了压力、振动测量,得出其功率谱图,并对管道系统的振动、压力脉动信号进行了检测处理,分析管道振动的原因。应用分析的结果指导船舶管系优化设计,给出设计管系的合理步骤和方案。主要考虑各段管道的长度、弯头角度、不同支承条件、液体压力等因素对管道振动的影响;同时分析各种防振、减振措施。  相似文献   

18.
钦州港锚地已不能满足港口发展的需求,本文从锚地的选址、影响船舶锚抓力的各种影响因素入手,提出了计算锚地总抓力公式,并以25万吨油船为例进行计算,最后简要分析了风流对锚泊船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影响船舶航向稳定性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蕾  钟伟 《舰船电子工程》2010,30(10):72-74
文章介绍了航向稳定性的内涵,航向稳定性与保向性的关系,通过分析影响船舶航向稳定性的因素,给出了相应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船舶日常运行中,受到海风、海浪和动力系统电机转动等因素的影响,船舶会产生较大幅度的振动。船舶结构的振动有可能导致结构失效,使船载精密仪器的精度下降,产生振动辐射噪声。在现代舰船的结构设计中,为了提高其抗海浪冲击性能和航行稳定性,必须要进行船舶的振动特性分析。船舶结构的声振特性对于研究船体结构的噪声源、振动耗散机理等问题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声强可视化技术,对船舶结构的声振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结合有限元分析技术对船舶钣金结构件的振动特性进行仿真模拟。研究表明,声强可视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船舶振动特性分析的效率,对改善船舶的结构设计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