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江长江公路大桥北岸副孔桥为等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主梁为左、右幅分离式箱梁,采用2套下承式移动模架现浇施工.考虑施工成本、工期等因素,移动模架采用非制梁位空中拼装法拼装,根据模架主梁拼装实际位置,预先在墩身间采用50 t吊车配合振动锤施打2排共8根φ1 200 mm钢管桩,搭设空中拼装平台;由于吊车作业范围有限,设计专用墩旁托架吊具,采用1台吊车配合进行荡移法安装水中墩墩旁托架.在平台上拼装右幅移动模架,主梁每2节拼成1段,采用2台50 t吊车依次起吊主梁节段及前、后导梁,然后安装横联、螺纹千斤顶及模板;右幅移动模架拼装完后退至首跨制梁位,拼装左幅移动模架主梁、导梁,安装外侧的横联、模板及配重,然后左幅移动模架后退至首跨制梁位,拼装余下部件.  相似文献   

2.
《公路》2018,(12)
处于山岭地区的连续箱梁桥,由于桥址处地形复杂,植被茂密,移动模架组装及拆除场地受到限制,不易施工,再加上山岭上风力较大,给移动架的拼装、吊装、过孔等工艺流程都带来了安全风险。首先对移动模架拼装、首跨浇筑、过孔施工、末跨浇筑及拆除进行了分析,其次分析了拼装过程中的场地布置,首跨浇筑前后支腿受力,过孔施工中螺纹钢受力,墩旁托架主梁与导梁间隙过大,末跨浇筑拆除前导梁主梁挠度会变大等问题,并通过相关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得到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3.
周文  林世发 《桥梁建设》2007,(4):1-4,28
以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正桥Ⅰ标段0~022号宽墩铁路简支箱梁40 m下行式移动模架施工为例,简要介绍40 m下行式移动模架的结构特点,并对40 m下行式移动模架支架法拼装、铁路简支箱梁施工控制、移动模架脱模、移动模架纵移过孔以及横向调整等施工技术进行叙述。  相似文献   

4.
以福银高速九江长江公路大桥副孔桥连续箱梁移动模架施工为背景,介绍了移动模架墩旁托架荡移安装和拆除技术。在施工成本及安全的双控前提下,采用墩旁托架吊具进行移动模架墩旁托架安装,钢丝绳通过预留孔荡移进行墩旁托架拆除,顺利完成了墩旁托架的安拆任务。  相似文献   

5.
商合杭铁路芜湖长江公铁大桥南岸引桥下层铁路部分主梁采用双幅40.7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结构,双幅40.7m简支梁区段采用"现浇+横移"的总体方案施工,其中,右幅箱梁在原位现浇;左幅箱梁在右幅梁位浇筑后再沿墩顶滑道横移至左幅设计位置。结合该项目桥跨布置、地质情况等,近长江侧4×40.7m区段简支梁采用斜腿支架施工,斜腿支架采用墩旁立柱、跨中斜柱和单层贝雷梁的结构体系,仅在单幅搭设;2处18×40.7m区段简支梁均采用移动模架施工,移动模架采用模板可纵向开合的上行式,其侧模和底模可纵向打开。  相似文献   

6.
移动模架快速现浇50 m跨连续箱梁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长江隧桥B1标工程50 m跨连续箱梁现浇施工为背景,介绍了SLMSS-50型下行式自推进移动模架快速施工现浇箱梁技术。该移动模架跨度为50 m(最大可达60 m),承重达1500 t。综合采用钢支撑立柱式墩旁支撑系统、折叠式底模支撑横梁和纵向滑移式悬吊系统等,通过液压顶落、横向开合和整体纵向过孔等技术,实现了造桥机的快速拼装、走行并有效缩短箱梁施工时间。通过预压试验,验证了移动模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为线形控制提供依据。现浇箱梁施工以内模设计与加工,混凝土浇筑方法与组织、合理缩短浇筑所需时间,以及采用PDCA质量管理方法进行线形控制为重点。通过以上措施大大缩短了箱梁节段的施工周期,并在线形控制上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7.
哈大客运专线普兰店海湾特大桥为56m跨度的单箱单室简支箱梁,桥梁位于海湾高腐蚀环境,墩身不能设置任何预埋件。根据本桥特点,采用双主梁下承式移动模架、节段预制、原位拼装的施工方法,并创新设计了移动模架的支撑系统墩旁托架,解决了设计难题。文中主要介绍了其设计方案及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8.
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移动模架拼装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正桥Ⅰ标段0~022号墩铁路简支箱梁40 m下行式移动模架拼装为例,对移动模架支架法拼装、主梁预拱度控制、主梁轴线控制及荷载预压试验等进行叙述,为今后同类型移动模架拼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安全、快速、经济、优质地完成移动模架拼装,采用钢管桩平台为梁体支承结构,通过支点的转换,实现鼻梁及主梁落于前后墩托架上的小车上,利用顶推方法完成移动模架主梁、鼻梁的水上分节段拼装工作.实现了现场安全施工,并保证了移动模架拼装质量和进度.  相似文献   

10.
移动模架施工箱梁的线形在施工过程中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正确地设置预拱度对于保证成桥后的线形顺畅,达到成桥状态的设计线形至关重要。文中通过移动模架施工连续箱梁的施工过程结构建模分析,结合襄阳市汉江三桥滩桥箱梁移动模架施工,讨论了施工过程对箱梁线形的影响特征和线形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1.
温福铁路浙江段32 m简支箱梁采用移动模架施工,根据施工条件,选择了7种型式各异的移动模架。针对移动模架在开模过孔、纵移走行、支腿转移及底模与内模方面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下行式移动模架中,双导梁结构在安全性、操作性和制梁工效方面均优于单导梁结构;对于上行式移动模架,双主梁结构在整体布局和横向稳定性方面优于单主梁结构。  相似文献   

12.
曹淑学  皮军云 《中外公路》2019,39(4):114-118
结合某跨海大桥公路桥混凝土箱梁移动模架工程实例,介绍了下行式移动模架的工作原理,阐述移动模架拼装、预压及海上整体吊装施工流程,总结了移动模架施工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3.
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北引桥下层40 m铁路箱梁有墩宽、双幅并列等特点,本移动模架造桥机充分利用其特点,在钢箱梁及侧模、底模系统、走行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相似文献   

14.
富溪12号公路桥位于蜿蜒峡谷中,设计曲线半径550 m,桥墩为单、双无盖梁柱式墩,混凝土连续箱梁采用移动模架施工。该移动模架支承托架采用自行前移方式,移动模架施工不需要吊机配合,解决了在山区施工时大型起吊设备无法进场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受限于龙王头湾大桥21#墩桥台处地形及地质特点,移动模架施工面临较大的施工难度,为确保方案编制经济合理、施工安全,其首跨拼装更是重中之重,结合项目自身工程特点,经过多次方案比选与论证,最终选择了分节拼装、逐节顶推的首跨施工工艺。文章围绕影响首跨施工的因素,详细介绍了项目前期准备、临时措施、前鼻梁、主梁、过孔等工序施工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四、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的施工 1.施工程序根据桥位处河床的水文地质情况,施工部门拥有的机械设备最合理的调配方案,以及使结构在施工和运营时期受力尽量均衡合理起见,确定箱梁采用由两岸对称地向河心的施工方案。按图10所示程序施工。 (1)由两岸向河心方向,先后于各主桥墩上立模浇筑箱梁的0号梁段,完成悬臂箱梁施工的临时锚固。墩旁托架上立模浇筑箱  相似文献   

17.
王殿永  高杰  吴昊 《桥梁建设》2012,42(Z1):60-63
重庆粉房湾长江大桥为双塔斜拉桥,主梁采用双层桥面的钢桁梁结构,北岸钢桁梁采用双悬臂架设,挂索前在墩旁托架上拼装7个节段钢桁梁(中间5个节段滑移就位)及2台桥面回转吊机.墩旁托架采用4片钢管桁架作为受力主体,每2片1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承台,立柱及联结系均采用钢管结构,上部施工承重体系采用钢板焊接的箱梁结构.江侧与岸侧托架在下横梁处断开,两侧支架通过牛腿与下横梁固结,通过拉杆连接成整体.该墩旁托架有效解决了施工场地不足的问题,圆满完成了前7个节段的架设施工.  相似文献   

18.
厦漳跨海大桥南汊北引桥为分离式双幅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跨径组成为4×(4×45 m)+3×45 m+4×45 m,22号、23号墩位于海中.为了节约工期,22号~23号墩箱梁采用整体横移支架现浇施工,即先搭设钢管支架施工右幅箱梁,待右幅箱梁施工完成,将支架整体横移至左幅施工左幅箱梁.横移支架底端滑梁与轨道梁间设置滚动装置,通过牵引系统实现支架整体横移,横移时利用设置缆风绳防止支架倾覆,并适时进行测量监控,横移到位后将支架与横移主梁锁定,并检查各构件连接情况.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东莞水道特大桥近距离、变间距并置箱梁现浇施工难题,提出采用“一模双梁”式移动模架施工该桥箱梁.“一模双梁”式移动模架设计为上行式,采用挂梁环抱2套箱梁模板(其间距可在一定范围内随意调节)系统结构,主要由主梁、前导梁、上横梁、吊挂系统、支腿、模板系统、走行系统、液压系统等组成.采用ANSYS软件建模,对混凝土浇筑和移动模架行走工况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各项结构安全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施工中采取了桥台台背处理、移动模架预压、设置预拱度、线间距变化调整、平衡浇筑箱梁混凝土、箱梁同步张拉、移动模架行走等关键施工技术,顺利实现了1台移动模架同时施工2片变间距并置箱梁.  相似文献   

20.
充分考虑水文条件等特点,为克服大型起重船舶无法进驻的困难,嘉绍跨江大桥北岸水中区引桥连续刚构箱梁采用短线法预制、梁上运梁、架桥机悬拼架设的施工方法。架桥机以墩旁托架为前支腿支撑点,利用架桥机起重天车安装墩顶0号块、22号块。0号块在墩顶完成二次现浇,实现墩梁固结;22号块安装在墩顶支座上。前、后中支腿分别支承在墩顶块上,为主要受力点,2台起重天车对称拼装T构箱梁,架桥机整体悬吊边跨10片节段箱梁完成合龙,通过体内和体外预应力索的共同作用完成箱梁由简支到连续的体系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