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通过对正面碰撞事故中乘员下沉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以及正面碰撞试验结果的比对分析,指出了因坐垫骨架刚度不够等原因,在碰撞中造成乘员有下沉现象时对乘员伤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首先,采用PC-Crash软件进行两车碰撞事故再现,求得目标车辆沿X、Y轴的加速度和绕Z轴的转动角度.然后,将PC-Crash求得的结果作为MADYMO模型的初始边界条件,模拟儿童乘员头、颈及胸部的动力学响应.结果表明:仿真中两碰撞车辆停止位置与实际事故中的情况较好地吻合;儿童乘员头、颈、胸部的动力学响应较好反映了儿童乘员实际的损伤情况.前排座椅头枕、座椅安全带及头、胸部运动的不同步分别是导致儿童乘员头、胸及颈部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乘员下潜是碰撞事故中的一种非常危险的现象,可能导致乘员的严重伤害。鉴于目前尚无判断下潜倾向的准则,本文中提出腰带在骨盆上的相对位置LBOP和髂骨所受力矩与力的比值IMFR两个准则,并利用混III5百分位女性假人的有限元模型对所提出的准则进行了仿真试验验证。最后,通过应用该准则,评估了安全带腰带水平角度对乘员下潜倾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汽车交通事故原因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汽车预防事故的主动安全性,只能避免5%的事故,因此提高汽车在发生事故时保护乘员、行人,减轻和避免伤亡的被动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评价汽车被动安全性要进行各种动态试验,因为动态试验能不同程度地真实再现碰撞事故中汽车和乘员的状况。汽车碰撞试验分模拟碰撞试验和实车碰撞试验。 模拟碰撞试验是评价汽车碰撞时乘员保护装置和有关安全件安全性能的一种有效试验手段,它是用一个比较坚固的试验滑车(台车)代替汽车,使其受到一个近似  相似文献   

5.
<正>今天的乘员安全系统的特点是各种自适应功能,调整到最适合乘员的体型和位置,在碰撞发生的前后对帮助调整乘员的位置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们还可以帮助乘员系好安全带,使乘车感觉更舒适,并在危险可能发生时起到警示的作用。虽然乘员安全系统(OSS)中的许多基本部件还保持在安全带、安全气囊的形式,这些技术正在不断进化,无论是作为个人防护系统还是作为集成系统中的一部分,它们都在共同协作保护乘员。自安全带的发明到广泛使用,迄今已有50多年。几乎全球的法律都要求乘车须系好安全带,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因为这是在事故发生时的第一道防线。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碰撞事故中致伤部件对乘员损伤严重程度的影响,从陕西长安大学机动车物证司法鉴定中心数据库中筛选400例致伤事故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对事故过程中乘员损伤部位、直接致伤部件和间接致伤部件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乘员损伤身体区域、损伤部位的前后位置等对乘员损伤严重程度有显著影响;其中直接致伤部件中BD区域(车顶部)的比值比(OR值)达到1.549,间接致伤部件中环境部件的比值比达到1.489,对损伤严重程度影响最为显著。最后,通过AdaBoost-SVM模型对乘员损伤严重程度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准确率可达到80.36%。  相似文献   

7.
只有较少的交通事故数据资源被用于建立基于碰撞速度信息的乘员损伤模型,致使所得到的模型精度差。为此,提出了基于车辆变形深度的乘员损伤模型。对美国不同制造年代和车辆级别的事故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论证出车辆变形深度与乘员损伤风险具有相关性。以车辆变形深度为自变量,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乘员损伤模型。不同种类车辆的乘员损伤模型拟合精度R2约为0.9,证明了该模型的正确性。为进一步验证,以此模型为基础,评价智能驾驶系统的有效性。以自动紧急制动系统为例,对比基于变形深度和速度变化量信息2种方法的有效性计算结果。结果表明:2组结果的平均误差不超过1%,验证了基于变形深度的乘员损伤模型的准确性。该模型仅需要事故数据库中准确的变形深度信息,能够获得更多的事故数据支持,从而可以更好地适应于不同类别智能驾驶系统的评价需求。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某轿车为实例,结合整车侧面碰撞试验,就乘员舱设计中白车身、车门、内饰、座椅等具体结构作了一些分析,指出合理地设计乘员舱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侧面碰撞事故中对乘员的伤害,针对国家侧面碰撞法规以及 C-NCAP 的要求,分析和探讨了提高轿车侧碰被动安全性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9.
为了减少追尾事故中所造成的乘员颈部伤害,以2015版C-NCAP鞭打试验动态评估作为标准,利用仿真软件结合试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DOE)优化方法对影响座椅颈部伤害指标的各个特征参数进行了研究,并对一款量产车型座椅进行追尾碰撞鞭打试验。结合仿真分析所得结论对这款座椅的影响参数进行调整修正,降低鞭打试验中的乘员伤害值,满足得分3.5分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0.
由于结构布置原因,客车的最后排座位常会高于前排座椅,其座垫平面与侧窗下缘的距离通常会很短,在发生事故时,最后排乘员的侧向安全性就不容易得到保证。文章提出在客车结构安全要求中应增加对座椅座垫平面与侧窗下缘垂直距离的要求,从而保证最后排乘员在行车过程中得到有效约束。  相似文献   

11.
2009年2月,日本国土交通省与NASVA(汽车事故对策机构)对外宣布,2009年度JNCAP将导入新的碰撞测试--后排乘员安全性试验.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普通乘员约束系统在乘员保护方面的局限性和负面作用,介绍了多级气体发生器和安全带限力装置等乘员碰撞保护系统的先进技术;给出了两种汽车智能乘员约束系统中控制模块的开发过程。  相似文献   

13.
首先利用MADYMO软件建立了某客车局部车身段的有限元与多体混合侧翻模型,并进行了侧翻仿真,其变形、碰撞加速度等仿真结果与相应的有限元仿真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了用有限元与多体混合模型取代有限元模型进行侧翻分析的有效性。据此接着采用混合模型,在碰撞侧座椅上分别放置单个和两个佩戴两点式安全带的侧碰假人Euro SID-I,研究了侧翻过程中乘员的损伤情况以及乘员间的相互作用对乘员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满足ECE R66法规要求的客车在侧翻过程中仍然可能对乘员造成较严重的胸部和腹部损伤,且客车侧翻过程中乘员相互作用会加剧乘员头部、颈部、胸部和腹部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轿车碰撞事故中钳闭影响下乘员损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从陕西长安大学机动车物证司法鉴定中心数据库中筛选包括24种车型的714组轿车碰撞事故数据,通过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出相关的特征因素,建立双层评定模型(Logit Model)对车辆层次与乘员层次的特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致伤部件质量变量对组织结构、身体部位、损伤类型变量的影响分别达到28.89%、15.79%、14.03%,事故中头部相较于其他部位损伤更严重,损伤较为严重的情况往往伴随着乘员重度骨折与大面积损伤。最后,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对乘员损伤严重程度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准确率可达到82.97%。  相似文献   

15.
正宝马车乘员保护系统包括车身保护(乘员安全区域和能量吸收区)、安全带系统、安全气囊系统和电气装置(短路保护)。宝马车在实现乘员保护功能时是将车身保护作为一部分,将安全带系统、安全气囊系统和电气装置作为另一个整体的被动安全系统,两部分共同协作联动,从而来实现乘员保护的。1车身保护(乘员安全区域和能量吸收)宝马车在前后保险杠上采用了可恢复式碰撞缓冲块,当车速低于4 km/h时,碰撞能量可被吸收。发生碰撞  相似文献   

16.
《汽车与配件》2004,(5):42-43
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是德尔福公司全套安全系统产品中的一部分。德尔福能自行设计、验证和制造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提供给全球整车制造商。德尔福与整车制造商合作,在许多现有的气囊的安装位置和模块技术中进行选择,来满足客户对乘员安全气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对车辆及乘员的安全风险分析,提出车辆减速度即自救车道集料阻力系数为影响车辆及乘员安全风险的直接因素,通过对实际车辆驶入自救车道事故中车辆损坏及乘员心理、惊吓程度等现场调研,车辆车厢强度的计算机仿真分析等方法,提出车辆减速度最大限制为0.5g,即自救车道集料阻力系数在不超过0.5的情况下,不会造成车辆尤其是驾驶室的严重变形,乘员不会碰撞驾驶室内部造成损伤,也不会对乘员心理造成伤害。本文研究成果为更安全的自救车道设计以及我国相关标准规范的编制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乘员安全性角度出发,在LS-DYNA软件的基础上,介绍了安全气囊展开模拟的两种数学模型:均匀压力模型和计算流体模型。介绍了利用VPG软件折叠安全气囊的方法,对不同数学模型的展开结果进行了比较。此外,本文还研究了有无安全气囊对乘员安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5座乘用车乘员在2车碰撞事故下的死亡风险,研究了6种单一特征变量对乘员致死率的影响,进而基于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对单一特征变量和组合特征变量进行显著性分析。通过9种常用的分类算法,结合网格搜索的调参方法,以F1为衡量指标选出相对较优的3种分类算法,即投票分类器、梯度提升及决策树,来构建多特征组合下的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单一特征变量中行驶方向、路段类型、碰撞对象、乘坐位置对乘员死亡有显著影响。其中,异向行驶的车辆碰撞与同向行驶相比,乘员的死亡风险增加72%;非高速交叉路段与高速路段相比,乘员的死亡风险降低69%;碰撞对象为商用货车、商用客车的乘员死亡风险分别是乘用车的5倍和3倍,若在非高速非交叉路段发生碰撞则乘员死亡风险升至8倍左右,若在高速路段则高达15倍左右;相对于驾驶位乘员,副驾驶位乘员的死亡风险增加70%,且该位置乘员的死亡风险在高速路段会升高到驾驶位乘员的近4倍;②碰撞对象和路段类型是影响乘员死亡情况的主要特征变量;③由模型的预测结果可知:5座乘用车的正面或后面与商用货车在高速路段或非高速非交叉路段发生碰撞,乘员的死亡风险高于生存几率。   相似文献   

20.
为了适应新版C-NCAP管理规则正面偏置碰撞速度提高到64 km/h的规定,分别对9款乘用车进行了2012版C-NCAP中正面全宽和偏置2种碰撞试验,通过对前排乘员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乘用车2种碰撞形态下的各性能指标值十分相近,头部、颈部及大腿是满分点,胸部压缩变形量和副驾驶侧乘员左侧小腿上部胫骨指数是主要失分点,两侧乘员的内侧大腿压缩力是可能失分点,为前排乘员约束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