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广东省高速公路网复杂度加大,路径识别将成为联网收费精确拆分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经过对各种路径标识技术的比较,选用RFID技术在粤东区域进行路径识别试点。通过试点项目初步认证了RFID技术的可行性和稳定性,同时也为该技术在广东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中推广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郑远  李江  施丽娟  孙立军 《交通与计算机》2007,25(3):121-123,127
以上海高速公路网建设为背景,针对路网存在的多义性路径问题,提出了基于车牌识别技术的判别车辆路径的方法,介绍了一种车牌识别系统方案,包括方案设计、路径识别流程设计、系统架构和收费流程.讨论了如何将车牌识别系统扩展至联网收费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高速公路近2年的收费数据分析,针对出现的路径拆分日益突出的矛盾,结合目前国内高速公路路径识别技术,对湖北省内高速公路路径识别技术应用做了分析,最后并给出几种技术未来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公路》2015,(11)
随着高速公路路网结构越来越庞大复杂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迫切需要一种经济合理的精确路径识别技术来解决多义性路径难题。基于GPS/北斗的高速公路通行卡既能精确识别车辆的行驶路径,又无需在路径识别点建设基站,并兼容现有收费系统的认证机制和读写设备,还可以存放入口车辆的抓拍图像,有效地防止了倒卡现象的发生,提高了收费系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公路》2015,(5)
随着高速公路路网结构越来越庞大复杂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迫切需要一种经济合理的精确路径识别技术来解决多义性路径难题。基于GPS/北斗的高速公路通行卡既能精确识别车辆的行驶路径,又无需在路径识别点建设基站,并兼容现有收费系统的认证机制和读写设备,还可以存放入口车辆的抓拍图像,有效地防止了倒卡现象的发生,提高了收费系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冯志慧  陈红  任艳娜  李明杰  吴浩 《公路工程》2010,35(1):56-58,94
高速公路的环状路网结构给车辆驾驶员带来多条路径的选择问题,进而产生如何按照车辆行驶的实际路径收取通行费的问题。在联网收费环境下,高速公路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必然要求合理拆分通行费。针对如何精确拆分环状路网中多义性路径的通行费问题,结合河南省高速公路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高速公路联网收费路径识别技术。该技术实现了车辆通行费的精确拆分,对提高高速公路收费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的环状路网结构给车辆驾驶员带来多条路径的选择问题,进而产生如何按照车辆行驶的实际路径收取通行费的问题。在联网收费环境下,高速公路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必然要求合理拆分通行费。针对如何精确拆分环状路网中多义性路径的通行费问题,结合河南省高速公路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高速公路联网收费路径识别技术。该技术实现了车辆通行费的精确拆分,对提高高速公路收费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多义性路径识别算法和系统建设是精确收费、精确拆分,实现营改增的基础,论文比较了基于牌照识别、5. 8GHz、GSM、433M等多义性路径识别方式的适用环境,提出了基于5. 8GHz+牌照识别的组合式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研究了从ETC、MTC入口车道、标识站、清分结算中心、出口车道的数据采集及算法流程,提出中心计算为主、车道计算为辅的模式,以达到精确、高效地高速公路网精确路径收费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联网收费总体规划中期路网路径识别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运志 《公路交通科技》2003,20(Z1):113-115,122
本文在分析研究福建省高速公路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规划了福建省联网收费总体规划近期、中期收费路网的方案,针对中期收费路网的路径识别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对福建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公路路网由树状结构逐步转化为网状结构。车辆在网状结构的路网上同一个起讫点间存在多条可行的路径,由于不同路段公路资产管理单位的不同,以及在通行费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普及的条件下,因此,如何对车辆行驶的路径进行精准识别,来实现公平收费和通行费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的精确开具,是目前收费管理中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首先对现有路径计费方法进行了总结,研究了目前基于5. 8G DSRC技术、视频车牌识别技术、433 M射频技术和基于运营商基站的标识技术在多义性路径识别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有向图的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贝叶斯识别方法,首先将高速公路路网模型化为有向图结构,将5. 8G标识点或视频图像标识点映射到有向图上,对每个出口建立路径生成树,然后采用一个贝叶斯识别算法建立标识串的概率模型,确定车辆的实际路径。算法采用两级结构,包括中心预处理和车道出口处理两级,可以实现车道出口处的快速计算。该方法已经在江西省高速公路中进行了实际应用,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识别精度达到99. 8%,处理时间也能完全满足高速公路出口快速通行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新高速公路收费模式,即高速公路智能通行预收费系统(Expressway Internet Payment System),以下简称EIPS系统.该系统基于移动互联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帮助用户实现出行路径的提前规划、收费路径的提前在线计费、支付;结合车牌识别、GPS/北斗路径追踪定位等技术,帮助用户实现在高速公路收费口的通行费预支付验证、不停车通行.该系统的应用提供了一种高速公路收费的创新模式,可减少车辆在高速公路收费口的排队等待时间,提高高速公路出入口的通行效率,改善高速公路整体的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为提升高速公路收费管理水平,推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湖北高速公路收费清分方法并搭建了清分校核系统.针对湖北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现状,提出了AD-DFS算法识别车辆争议路径.这一算法采用车牌抓拍的基本原理,在标识站资源有限和约束路径长度的条件下,利用车辆通行数据识别其可能的通行路径作为争议路径,在标识站数据异常的特殊情况下,仍能从争议路径中有效识别车辆清分路径的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清分路径和通行车辆,采用自适应通行费清分方法,能科学合理地将通行费拆分至各相关单位.在前述通行费清分方法基础上,搭建了全国首例针对省级通行分清分提供全面校核功能的平台,即湖北省高速收费清分校核系统,自推广应用以来为湖北省64条高速公路、351个高速收费站、104家经营单位,提供了高效的清分校核功能并收到良好反馈,同时以多层次、多维度数据可视化分析的方式提供了管理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针对高速公路精准收费、数据拟合、路径还原、稽核打逃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收费流水、车牌识别等多数据融合并整合外场硬件的路径还原方法和相应的系统应用。利用智能高速引擎和交通视觉计算,通过视频自动捕捉车辆车牌,利用后台数据分析和在线计费服务接口,将目标车辆的入口和途经门架数据以电子地图路径规划的模式向用户展示,用于收费站现场实时查询,提升收费特情解决效率。  相似文献   

14.
高速公路通行用户的路径识别问题是当前联网收费的重点和难点,随着国内高速公路ETC用户数的快速发展,ETC用户的多路径识别问题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当前国内ETC应用环境和技术特点,提出多个解决方案,为道路业主、ETC运营商、集成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阐述RFID的工作原理、综合管理系统架构和影响因素,介绍RFID在高速公路收费、交通流检测、车辆路径识别管理和联网收费拆帐管理中的应用,以及RFID高速公路综合管理系统软件功能和设计等。  相似文献   

16.
对射频识别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同时结合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的特征,对射频识别技术在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应用进行了具体介绍。  相似文献   

17.
吕洪燕  曾广业  倪卓敏 《公路》2006,(Z1):264-266
对射频识别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同时结合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的特征,对射频识别技术在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应用进行了具体介绍.  相似文献   

18.
根据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分析的路径识别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在对含环路网有效路径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交通量分配方法,通过比较分配交通量与调查交通量的误差来拟合和修正路径分配概率,用以实现对车辆路径的识别.该方法在河南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中已经得到实际应用,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是适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不停车自动收费系统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介绍了三种经典的公路收费制式以后,重点论述了不车自动收费系统的意义以及世界各国对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的研究所采用的各种自动车辆识别技术,并对各种技术的特点进行了比较,探讨了自动车辆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不停车自动收费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朱顺应  王红 《公路交通科技》2002,19(3):95-96,122
提出了一种根据收费路网的连通性来确定联网收费范围的新方法和大型网络连通性计算机算法,分析了3种常见的行驶车辆路径辨只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探讨了由有向图的节点或边确定收费站和识别站位置的理想方法和基于可能路径辨识的筒化方法,然后,对收费站和标识站布局原则、方法步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