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行程时间信息质量与接受水平关系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论述了信息质量对驾驶员信息接受模式的影响和研究不同质量信息的接受情况对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ATIS)开发中制定信息发布策略的意义,并选择行程时间预测信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分析方法对驾驶员的信息接受率与信息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一简单易用的线性分段模型来描述驾驶员对不同误差的行程时间预报的接受率,并根据实验数据给出了可接受的误差范围;指出,鉴于驾驶员的信息质量评价标准随信息使用进程有所变化,而且基于实验数据的分析与真实的信息利用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需要对驾驶员进行长期跟踪调查,并在真实的交通环境下检验和修正有关模型。  相似文献   

2.
水上交通安全是水路运输领域的研究热点,船员驾驶行为及决策对水上交通安全有直接的影响,而驾驶行为表现及决策的制定与工作负荷密切相关。因此,船员工作负荷检测研究对预防人为因素导致的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船员工作负荷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分析,发现个体因素、驾驶任务、驾驶环境以及船舶工况等是影响工作负荷的主要因素。从主观评测方法、任务绩效测量方法和生理数据检测方法3个方面对船员工作负荷检测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发现:任务绩效测量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观评测和生理数据检测方法具有易获取数据、对驾驶过程干扰较小等优势,是现阶段较为主流的方法。指出了船员工作负荷检测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工作负荷定量化研究、工作负荷综合评价模型构建、多因素工作负荷影响研究、船员工作负荷实时监测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当前交通道路信息的实际情况的分析并结合指数平滑预测模型,提出了符合当前交通信息的分段二次指数平滑模型,该模型主要根据某城市一天各时段的拥堵情况计算平滑系数表,在通过二次指数平滑模型对交通信息进行短期预测。该方法充分考虑到了交通道路信息的实际情况,提高了交通信息短期预测的合理性。经过实际交通信息数据验证,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预测未来短期交通信息准确率满足使用需求,并为其他交通信息短期预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汽车ABS的制动性能进行直观有效的评测,并对其控制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半实物仿真(HIL)方法,通过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仿真模型,并验证模型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后,与汽车ABS相连接对汽车ABS的控制策略及其制动性能进行研究评测,并且能够通过改变模型内相关参数值来模拟不同路况下汽车制动安全性能方面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直观的反映出该车型的ABS制动系统动作时各种相关数据的实时变化情况,实现对ABS制动性能的评测.  相似文献   

5.
交通状态具有模糊性和随机性的特点。基于北京市快速路检测线圈数据,引入了基于云模型的模糊系统来评价快速路交通状态。在充分分析交通流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交通状态划分原则、依据,评价指标,以及基于云模型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算法流程。为实施交通信息发布以及后期交通状态的改善提供依据。最后,以北京市快速路系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6.
利用多Agent技术对信息环境下信号交叉口进行建模,分析了驾驶员Agent和信号灯A—gent的有限状态机结构,探讨了基本转换规则的状态转换,并给出了系统模型实现的框架。所提出的模型能充分描述信息环境下信号交叉口的各个体的行为状态以及状态转换,转换规则可以根据实际交通数据进行修改和标定,可适用于信息环境信号交叉口的运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动态交通信息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是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ITS的各种功能都是以信息应用为中心展开的。交通信息处理系统是ITS各子系统联系的纽带和中枢,为ITS提供信息保障。阐述了交通信息处理系统的重要性和基本功能,对国内外交通信息处理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系统框架流程设计,并对交通数据质量控制、信息融合、交通数据集成和存储等信息处理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交通出行信息对私家车出行者行为选择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大连市私家车出行者交通出行信息使用意向调查,获取私家车出行者交通出行信息选择行为特性数据,引入因子分析方法对交通出行信息内容进行合理分类,建立交通出行信息选择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对私家车出行者交通出行信息需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私家车出行者对交通出行信息内容存在不同程度的需求,其中与个人私家车出行质量相关信息的需求最高,面向私家车出行者的城市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与运营应体现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量化综合交通信息对小汽车通勤者的诱导效果,实施网络调查获取出行行为数据,分析了调查数据的统计特性,并对比有无综合交通信息时通勤出行链的时间、空间和结构特征,然后,基于SP数据建立通勤者在综合交通信息条件下出行选择行为的网络广义极值模型(NGEV模型),并利用BIOGEME软件包进行求解.通过分析参数标定结果,得到如下结论:综合交通信息下通勤者进行复杂出行链选择公共交通的概率更低,小汽车通勤出行链(私人交通模式)在泊位数充足的情况下转向其他交通模式的倾向性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针对交通规划中的路阻模型变量的要求,探讨了检测器数据的处理方法以及模型的标定方法。同时结合交通规划软件中路阻函数模型的要求和形式,参数标定采用了适用于非线性、非二次型逆的修正BFGS算法的非线性回归方法。其中,步长一维搜索采用Wolfe准则。由于非线性问题对样本数据质量非常敏感,同时,提出了对调查(检测器)数据质量检查的方法。利用上海快速路检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从结果看,该模型对快速路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并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1.
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及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管理的要求,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为便于各省市间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比较,提出了相对优劣的灰类评价概念和标准,建立了一套基于相对优劣聚类的交通安全灰色评价体系和模型。利用该模型对2004年我国31个省市道路交通安全相对优劣水平做了测度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从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路面、路基、桥梁、涵洞、沿线设施、绿化等6个公路子系统的评价指标进行筛选,构建了高等级公路养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相关评价模型,并以江苏省内的27条高等级公路典型路段的调查数据以及专家评分为基础,综合采用回归分析与层次分析法对模型的相关参数进行了标定。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高等级公路养护质量评价的实际工作,表明该评价方法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信息度量的交通标志视认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曹鹏  吴文静  隽志才 《公路交通科技》2006,23(9):118-120,130
将信息理论运用于解释交通标志信息的传递过程,建立了交通标志的信息传输模型。运用信息熵方法将驾驶员接受的标志信息进行量化,并以长春市区实际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该方法评价现有交通标志的信息传递质量。结果表明,利用信息度量方法对交通标志视认性进行评价可以有效衡量标志的设计质量,有助于标志设计者从驾驶员认知角度出发,提高交通标志的工效性。也为筛选标志设计方案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王乾  马非  夏杨于雨  刘鹏 《隧道建设》2018,38(Z2):169-175
为提高城市道路隧道的交通安全性,克服运营隧道安全评价难以进行定量分析的不足,根据改进的物元可拓学模型和变权理论,建立城市道路隧道交通安全评价模型,基于相关规范和已有研究成果,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定量分析标准。运用该模型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 实例隧道1的交通安全等级为“低/3级”,偏向等级“较高/2级”; 实例隧道2的交通安全等级为“较高/2级”,与2座隧道的实际运营状况比较相符。将所建模型与其他常用评价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验证其实用性。从指标综合权重可以看出,路面亮度的均匀性和车型混杂率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只有较少的交通事故数据资源被用于建立基于碰撞速度信息的乘员损伤模型,致使所得到的模型精度差。为此,提出了基于车辆变形深度的乘员损伤模型。对美国不同制造年代和车辆级别的事故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论证出车辆变形深度与乘员损伤风险具有相关性。以车辆变形深度为自变量,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乘员损伤模型。不同种类车辆的乘员损伤模型拟合精度R2约为0.9,证明了该模型的正确性。为进一步验证,以此模型为基础,评价智能驾驶系统的有效性。以自动紧急制动系统为例,对比基于变形深度和速度变化量信息2种方法的有效性计算结果。结果表明:2组结果的平均误差不超过1%,验证了基于变形深度的乘员损伤模型的准确性。该模型仅需要事故数据库中准确的变形深度信息,能够获得更多的事故数据支持,从而可以更好地适应于不同类别智能驾驶系统的评价需求。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驾驶人在城市道路交通环境下的视觉信息需求进行分析与计算,将城市道路交通环境按照信息量含义的不同进行分层,建立了基于视觉信息层级模型的信息量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车实验提取分析数据,对信息量计算中的参数进行计算与标定,得出信息量计算模型,并以行驶速度作为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评价参数,求出速度与信息量之间的关系,最终确定信息量阈值,建立基于视觉信息量计算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中速度与信息量之间呈较好的幂函数关系,R2达到0.9356,只需采集城市道路驾驶人视觉图像,通过软件分析可得出图像信息量,根据关系式和道路限速可得出信息量阈值,对比分析进行交通环境评价.该方法仅需采集驾驶人视觉图像即可完成评价,方便快捷、结果准确,但在软件处理图像信息量上尚未达到智能分析处理,尚需进一步研究改进.   相似文献   

17.
公路作为带状构造物,沿线不同路段的交通状况、地域环境等都有很大变化,因此不同路段环境影响测评结果存在很大差异,常用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以全线测评均值作为综合评价依据,致使各路段的差异性在综合评价中得不到体现。基于此,本文从水环境、声环境、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4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公路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不确定理论建立了不确定多属性公路交通环境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利用区间数的形式考虑公路沿线环境评价指标的变化范围,从而更多的保留了公路沿线评价信息,通过对天津市5条公路的环境评价分析表明,该模型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8.
基于模糊评价模型的公交安全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市公交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推行科学合理的公交安全评价体系是提高公交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利用模糊集合理论所提供的隶属函数、语言变量和模糊算子,建立一个基于模糊逻辑的宏观评价模型。采用二级评价方法,以西安市和昆明市为例进行城市公交安全模糊评价,模型得出结论与实际调查基本相符,验证了模型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交通状态是一个感觉量,在确定交通状态时存在模糊性,这给交通状态检测方法的评价增加了困难,至今理论上缺乏相关的研究。文中在评价交通状态的准确性时建立了基于用户的评价方法,解决了交通状态的模糊性带给评价上的问题。通过评价检测的准确性可以修正检测模型中的相关参数,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度,达到改进检测方法的目的。在综合评价中还考虑了检测方法的时间效率和经济性,可对多种检测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0.
汽车关门声声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基于A计权声压级时频特性的汽车关门声品质评价方法,建立了Zwicker瞬时响度与时变响度、Moore瞬时响度与时变响度和尖锐度的计算模型,分析了各种模型对汽车关门声品质评价的适用性;最后建立了以A计权声压级时频特性、尖锐度和瞬时响度为指标的汽车关门声品质评价方法,并通过对两个关门声样本的评价,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