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十车道及以上的超多车道高速公路左侧硬路肩是否设置的问题,以广深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为依托,采用模拟驾驶实验对有无左侧硬路肩情况下的驾驶行为特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驾驶行为特性的超多车道高速公路左侧硬路肩论证方法,并利用该方法为广深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左侧硬路肩的设置提出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现阶段中国高速公路改扩建为超多车道后左侧硬路肩是否设置问题,以广深高速公路为例,利用广深高速公路全线现状交通量、交通事故等数据,从统计学角度对比分析六车道及未设左侧硬路肩十车道路段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呈现的事故特征及交通特性差异,确定交织程度、货车比例、超车道事故率等影响左侧硬路肩设置的因素及其阈值,得到结论如下:针对分析路段,平均每公里交织程度高于0.12,货车比例大于0.15和现状超车道事故率大于0.40的多车道路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设置左侧硬路肩。  相似文献   

3.
尽管<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中规定八车道的高速公路应当设置2.5 m的左侧硬路肩,但国内几条刚刚改建完成的八车道高速公路中没有一条设置了左侧硬路肩,甚至没有宽于0.75 m的路缘带.研究运用可接受间隙理论计算了不同流量和车道数条件下车辆从最内侧车道穿插变道停驶到右侧路肩这一过程的概率和所需距离,并通过交通事故数据调研,分析了左侧路肩设置对提高交通安全的影响,从运行效率和交通安全两个方面定性和定量分析了左侧路肩设置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以连霍高速(G30)新疆境内小草湖至乌鲁木齐段改扩建工程为例,从规范运用、运营安全、借鉴类似项目及工程规模等方面,对多车道高速公路断面各组成部分的宽度进行了分析与论证。具体项目横断面形式选择为:八车道及以上高速公路整体式路基可不设置左侧硬路肩;八车道及以上高速公路分离式路基,结合地形及救援条件,可论证选择左侧硬路肩宽度。经论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改扩建项目路基断面中各组成部分宽度可采用规范的最小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速公路整体式路基左侧均设置有左侧硬路肩和左侧路缘带,但普遍未设置较宽的左侧硬路肩。国外的使用经验表明,设置左侧硬路肩可杜绝部分安全隐患,提高行车舒适度。文中结合国外高速公路的相关资料,针对国内现状,对高速公路整体式路基设置左侧硬路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6.
鉴于高等级公路互通区域事故率较一般路段高的现状,通过互通单车道匝道采用左侧硬路肩2.5 m的思路,在同等路面资源条件下,对减速、加速车道互通区域的变速长度、容误长度、容误路面面积三方面运营安全参数进行了量化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设置2.5 m的左侧硬路肩,在同等的主线和匝道资源条件下,变速车道安全技术参数有非常显著的提高,可有效预防互通区域交通事故,互通单车道匝道采用左侧硬路肩标准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茂湛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沥青路面硬路肩的路用状况及其处治措施,从主车道路表状况、承载力状况、硬路肩内部破损状况、修补状况和材料性能等方面对硬路肩路用状况进行了检测评价。建立了改扩建硬路肩路用状况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评价了茂湛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沥青路面段硬路肩的路用性能。建议该路段采取注浆加固和增加拼宽路基盲沟等处治措施,以保证公路改扩建沥青路面拼接部位的质量及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高速公路横断面和路面通行能力,提出在新建高速公路中部分用地紧张路段适当减小中间带宽度,把硬路肩拓宽为一个车道,实现四车道改为六车道的技术方案,并建议中间带植树改为隔离墩加防眩板.  相似文献   

9.
基于通行能力的概念,分析目前产生道路交通拥堵的原因,结合既有道路断面形式,提出采用动态可变车道、适当减小部分用地紧张高速公路中间带宽度、把硬路肩拓宽为一个车道的方式,实现增加车道的技术方案,同时优化标志标线,以达到减少工程投资、改善道路通行能力、延长道路使用年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交通拥堵路段将硬路肩作为额外的车道,以缓解交通拥堵,这是英国公路管理局从去年开始在伯明翰市附近的M42高速公路上进行的一项行车测试。如果这项测试取得成功,这些硬路肩将在两年内作为行车道使用。这比建造额外行车道所需的时间短很多,而且建设成本只是建造公路所需成本的五分之一,可以获得很高的交通通行能力的增长。它不是扩展高速公路,而是充分利用原有高速公路的可利用空间。  相似文献   

11.
高速公路属于高等级公路,我国将能适应年平均昼夜小客车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定义为高速公路。由于路况的特殊性,新手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超车技巧。左侧超车道超车是在高速公路上超车的基本原则,反之,右车道超车则很危险。偶尔会有左侧超车道因车多堵塞而右侧车道较为空旷的情况发生,这时我们就要慎重地考虑了。因为,从右侧车道超车时,  相似文献   

12.
道路在小半径圆曲线处需设置加宽。本文主要针对城市道路单车道立交匝道小半径圆曲线处,结合车道与硬路肩宽度情况下,对加宽值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基于国内外对于匝道横断面及其各组成部分宽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总结,对我国运营车辆进行调研,提出了不同车型的分类标准,结合我国当前常见车型对规范中车型尺寸进行了修正。在选定小客车与大型车代表车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横断面宽度影响模型,使用被多国规范所采纳的斯特拉霍夫经验公式和波良可夫经验公式对不同车型专用匝道车道的宽度进行了计算,并提出了相应的匝道车道宽度推荐值。基于驾驶员心理特性和停车视距的因素,在考虑侧向余宽、车身宽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满足驾驶人停车视距需要的不同圆曲线半径对应的匝道侧向净距值计算模型。结合匝道车道设计宽度,提出了左侧硬路肩宽度推荐值。从硬路肩紧急停车的功能出发,建立了满足紧急停车需求的匝道右侧硬路肩宽度计算模型,提出了不同设计速度下的右侧硬路肩宽度推荐值。根据车辆的转向和转动半径,建立了车辆行驶轨迹的几何模型。以大型车宽度为最不利条件,在车辆转向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圆曲线设计半径和匝道车道数计算了匝道加宽位置和加宽值宽。根据驾驶员视点位置和车辆运行特征建立了曲线内侧车道视距计算模型,从而得到了不同设计速度的侧向余宽。综合考虑匝道车道宽度和路肩宽度研究结果,提出了匝道总体断面宽度推荐值。  相似文献   

14.
高海拔山区高速公路面临长大下坡与冰冻积雪双重危险因素,极大地影响其运营安全。以四川省汶川至马尔康高速公路为例,通过合理降低越岭隧道标高、在连续长大下坡段插入缓坡或反坡、设置服务区或停车区、加宽硬路肩形成大货车车道等设计方法,实现连续长大下坡分段非连续化,为大货车刹车毂降温主动提供条件。从被动措施方面介绍了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原则,提出了长大下坡路段和冰冻积雪路段安全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结合中国高速公路发展趋势及右侧硬路肩事故情况,通过分析高速公路右侧硬路肩临时紧急停车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基于紧急停车功能的右侧硬路肩宽度试验及计算模型,并采用现场试验及回归分析,对模型中的相关参数做了深入研究,确定了参数的合理取值,并提出了不同设计速度下满足车辆紧急临时停靠功能的右侧硬路肩宽度最小建议值及适用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右侧硬路肩宽度为2.5m时无法满足车辆紧急停靠需求,停靠车辆类型对满足紧急停靠功能的右侧硬路肩宽度值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高速公路出口预告标志的前置距离,以驾驶心理学原理和驾驶人对标志的响应特性为基础,将驾驶人的驾驶操作行为过程分为5段,并建立了满足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的高速公路出口预告标志前置距离计算模型,模型中采用了等待可插入间隙行驶距离模型和等速偏移正弦曲线车辆换道行驶距离模型。通过对标志牌的设置方式进行分析,提出了在不同道路条件、不同驾驶人特性条件下的出口标志合理设置距离建议值。运用UCWin/Road进行建模,Forum8驾驶模拟器进行仿真。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仅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出口预告标志的设置距离与《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规定值相接近,且设置距离较合理,双向六车道及以上,规定的设置距离偏小。  相似文献   

17.
当高速公路远景规划中没有扩建的计划时,过厚的沥青面层对于硬路肩较为浪费,本文以硬路肩设计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做了换填硬路肩部分材料后的弯沉值分析,为了更好的指导施工,提出了硬路肩部位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分析,并且分析了其经济效益,从而分析得出对硬路肩部位进行部分换填对于行车安全和路面使用寿命的影响,对于节约工程开支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8.
《公路》2004,(8):301-301
云南昆磨高速公路管理公司在元磨高速公路原有两条紧急避险车道基础上 ,准备在沿线增加构建 8条紧急避险车道。紧急避险车道是交通部科研项目 ,在元磨高速公路上做课题实验。元磨高速公路所经路段地质极其复杂 ,纵坡长而陡、弯道多、桥梁隧道多、桥隧里程占总里程的 30 %。在长下坡地段重型车辆会出现刹车失灵 ,针对这一问题 ,交通科研人员进行了探讨 ,设置了紧急避险车道。目前 ,云南省在元磨高速公路途中的小曼萨河、老苍坡路段设置了两条避险车道 ,长度分别为90 m、75m,是专为重型失控车辆设置的专用制动车道。昆磨公司的科研人员准备将 …  相似文献   

19.
针对京珠国道主干线粤境高速公路大镇至太和段第31标(K271 400~K307 700)路面标的特点:弯道超高段主车道与硬路肩横坡不一致,即硬路肩设置成反坡,项目部根据自身机械设备配置,对基层3种施工方案进行经济和技术比较,选择其中一种较合理的施工方案,摊铺优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从而保证沥青面层能按期保质完工,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山区高速公路受地形影响,很多互通式立交的设置位置受到很大限制,导致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出口之间间距很小。根据隧道内车辆驾驶人员对隧道内标志的识别、辨识、认读,以及车辆变换车道所需距离等条件,考虑对某些处于特殊条件的隧道设置1个变速车道,以缩小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出口之间的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在设计速度为80 km/h的高速公路2级服务水平下,隧道出口处拓宽变速车道的长度不宜小于309 m,一般宜大于310m。在设计速度为60 km/h的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内拓宽变速车道的最小长度为203 m,一般应大于210 m。满足以上条件时,可以在隧道出口处设置变速车道以减少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之间的间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