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结合相关规划和自身“河岸周边”城市空间特点,从两岸慢行联系方向进行提升,通过研究国内外“河岸周边”慢行通道发展现状,分析其规划和建设的特点,结合相关要求提出澳门-珠海慢行通道发展策略,以期有效促进大湾区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OSM路网、百度地图实景、POI、百度热力等多源时空数据,运用绕行系数PRD值分析法、空间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构建城市中心区轨交站域慢行接驳空间特征分析方法,确定轨交站域影响范围,分析站域慢行接驳空间便捷性,剖析时空特征视角下的轨交站点出入口活力特征,挖掘轨交站域慢行接驳空间品质特征。在明确慢行接驳空间优化原则的基础上,从居住区出入口、路权、静态交通、导视系统、辅助设施等方面优化设计,通过空间模型法可视化表达,营造畅行连续、空间宜人、绿色友好的轨交站域慢行接驳环境。  相似文献   

3.
机动车发展增量主义时期,大量的机动化出行导致历史城区内部交通问题的产生,而慢行交通与历史城区诸多限制因素存在良好的耦合关系.为了降低历史城区机动化出行,营造安全舒适的慢行空间,借鉴完整街道以人为本路权公平的理念,提出:逐步降低机动车出行,提升公共交通吸引;优化道路断面及停车管理,落实慢行空间;协同城市更新及重大...  相似文献   

4.
考虑隧道结构本身的半封闭特性,城市慢行隧道的景观设计需遵循环境美观、功能实用以及与行人活动相适应的原则,重视景观性、舒适性和文化性的设计特点。基于此,通过借鉴珠海市板樟山慢行隧道的景观设计,从装饰设计、照明设计和绿化设计角度入手,提出福州市长乐区岱岭慢行隧道的景观设计建议,以打造当地景观长廊,营造“城市记忆”。  相似文献   

5.
从既有客运枢纽布局方法出发,分析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规划层次枢纽的布局要求,探讨了省域层面综合客运枢纽布局规划的重点和难点。以江苏省为例,围绕旅客出行无缝衔接的服务体系建设为目标,并以响应区域不同运输结点和不同层次客流需求特征为切入点,提出"客流分层、结点分级、枢纽分类"的布局方法,以及枢纽布局方案与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6.
受城市中心区用地限制,近年来各大学因自身发展需要纷纷在城市郊区兴建校区。然而,现有城市郊区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空间尺度过大、人车冲突隐患严重、校园缺乏活力等问题。慢行是大学校园内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对慢行系统的改善规划设计成为提升校园活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分析厦门、上海、昆明和天津等城市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对比国内外高校的校园规划实例,研究校园慢行规划的特殊性。以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为例,基于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查方法对慢行交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安全、便捷、舒适、活力的规划目标;将慢行交通设施与公共空间改造相结合,提出步行和自行车改善策略和方案,并对重点片区进行改善设计。  相似文献   

7.
我国大陆拥有海岸线1.8万km,沿海岸线的湾区众多,而沿湾道路的设计方案对塑造湾区风貌及城市景观影响重大.通过以厦门市东坑湾祥福路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对滨海湾区道路方案的设计理念及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湾区道路设计的要点,以便对类似工程设计起到借鉴和参考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综合客运枢纽是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宁波综合客运枢纽发展具备良好基础,但综合客运枢纽建设较为滞后,在规划、建设、运营等方面问题突出。本文在总结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布局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宁波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提出了宁波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布局模式与具体方案,并以宁波南综合客运枢纽建设为例,对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模式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农业、工业、服务业在产业形态、选址布局、组织方式等方面各有不同,也对交通运输方式、运输能力、运输效率等提出不同的要求。所以,城市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时候,有必要配合交通规划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交通设施和服务。本文以鄂尔多斯市为例,针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三大战略设想,针对不同战略选择下城市主导产业的差异性,结合主导产业的生产特征和布局特点,提出差异性的交通规划和建设思路。只有当交通系统的供给契合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求,产业转型升级才能得以顺利贯彻和实施。  相似文献   

10.
汕头市与厦门市地理相近、文化相通、资源禀赋相同,本文通过对两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剖析厦门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经验,提出汕头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思路,为进一步加快汕头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步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绿色出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实现出行安全、畅通、高效、舒适、环保、节能,从而实现社会、经济、交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绿色出行的概念、内涵、特征和实现途径等相关理论进行解读,确定绿色出行系统的主要构成;采用计划行为理论、交通需求管理理论等多视角,对影响和制约城市绿色出行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识别,并研究提出围绕保障能力、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营服务等方面的绿色出行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