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汽车电子化、智能化和网联化的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逐渐成为车联网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基于此,分析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现状,探讨了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三大车联网技术,即智能驾驶辅助、车载资源管理和智能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联网技术发展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技术进行阐述,对其中传感器技术、车型结构布局、智能驾驶算法、能源管理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探讨,结合相关智能驾驶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对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态势进行评估。通过系统化分析、层次化剖析,对现阶段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做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我国应当加大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技术的资金和研发投入,尤其在智能算法及智能芯片领域,以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驾驶技术向更高维度、更高层次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3.
为了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求,针对智能网联汽车传感器检测和定位技术的研究非常重要。通过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基本情况、智能网联汽车传感器的检测与定位技术进行分析,探讨智能网联汽车传感器检测与定位技术的发展。通过提高智能网联汽车传感器检测与定位技术的有效性,发挥新能源汽车的传感器和定位技术的作用,可进一步提升智能网联汽车的服务能力,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借鉴美国自动公路系统(Automated Highway Systems,AHS)技术框架,系统回顾了初级应用、通信技术、绿色能源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不同因素驱动下智能公路的概念演化、技术发展和未来变革。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在AHS的研究基础上延伸和扩展了智能公路的概念和技术框架,提出了未来智能公路系统的演化方向以及包含信息管理层、网络通信层和感应控制层的智能公路体系架构。同时,瞄准当前主流技术和未来科技发展方向,总结了泛在无线通信、高精度定位与导航、车辆队列控制、无线充电、道路智能材料、道路主动安全控制、面向出行即服务的车路信息交互、基于基础设施的智能决策规划等驱动智能公路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研究现状,并基于这8项关键技术的自身发展特点,提出了未来智能公路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建议措施;分析了车路协同一体化、智能平行系统、人工智能、交通信息安全、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将对未来智能公路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系统性地预测了智能公路技术的商业化推广路线以及未来智能公路的应用将进一步降低自动驾驶的技术设备成本,为自动驾驶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稳定和高效的交通环境。研究成果将对当前和未来智能公路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睿炎 《时代汽车》2023,(10):131-133
智能制造是新时期我国工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如何提高智能制造的水平,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备受各行业的关注。机电一体化技术是融合电子、机械、信息等多领域技术的综合性技术,具有诸多的应用优势,是推动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将在简要阐述智能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特点及优势的基础上,分析总结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推动智能制造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利用专利分析方法,从宏观、微观角度梳理了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决策技术发展现状。对近20年国内外智能决策技术中的信息融合技术、路径轨迹规划技术及危险态势分析技术的专利进行了梳理,从申请趋势、区域分布、申请人分布等方面阐述了智能决策技术的宏观发展现状,并通过绘制核心专利技术路线图、解读决策技术专利输出情况等对智能决策技术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7.
为了促进智能路面的发展,综述了智能路面各项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首先提出了智能路面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智能路面的体系架构,包括路面信息感知获取层、信息集成处理层、综合服务层和能量供给层;重点介绍了智能路面信息采集技术、信息管理与分析技术、能量收集与利用技术、自我调节技术和基于智能路面的车路协同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讨论了智能路面的设计和建造方法;最后提出了智能路面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其今后的发展做出展望。研究结果表明:智能路面是由特定的结构材料、感知网络、信息中心、通信网络和能源系统组成,具有多种智能,并且能够为人、车、环境提供服务的道路路面;智能路面的发展将有助于充分发挥道路自身潜力和适应未来的交通工具;在路面信息的采集过程中,传感器在耐久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难题仍需进一步解决;智能路面的各种能量收集和自我调节技术应着重解决低成本和高性能的问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各种人工智能方法在智能路面的监测和管理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智能路面作为一种新型的道路路面,其设计和施工可以结合建筑信息模型(BIM)、模块化施工、3D打印和智能压实技术,集合成一套新的建造工艺。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公路桥梁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系统梳理了桥梁智能检测装备、智能检测方法、智能损伤识别算法、智能安全评价及养护决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综合分析表明:随着桥梁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针对桥梁检测环境和构件特点,出现了包括无人机、移动机器人、环形爬升机器人、多功能检测机器人、爬索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声呐探测装置等多种类型的智能检测装备。智能检测装备大多采用搭载的图像采集装置进行病害信息收集,其避障及抗环境干扰能力和图像采集精度是设备性能表征的关键;在智能检测方法领域,图像采集技术、激光点云扫描技术、全息摄影技术发展日趋成熟,探地雷达、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及声呐探测技术可作为桥梁基础及冲刷深度检测的有效手段;但以光纤传感、热成像技术、声发射技术、超声波检测、电磁传感为特征的桥梁检测新技术,其抗环境干扰的能力还有待提升,需要进一步的工程验证。随着桥梁智能装备能力的提升、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不同类型海量数据的涌现,传统的从病害、构件、部件到结构的分层综合安全评价算法已不能适应,采用数字孪生技术进行结构状况的实时再现与评价,以多源数据融合技术进行区域级、路网级桥梁服役性能及抗灾韧性评价是桥梁智能检测与安全评估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借鉴美国自动公路系统(Automated Highway Systems, AHS)技术框架,系统回顾了初级应用、通信技术、绿色能源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不同因素驱动下智能公路的概念演化、技术发展和未来变革。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在AHS的研究基础上延伸和扩展了智能公路的概念和技术框架,提出了未来智能公路系统的演化方向以及包含信息管理层、网络通信层和感应控制层的智能公路体系架构。同时,瞄准当前主流技术和未来科技发展方向,总结了泛在无线通信、高精度定位与导航、车辆队列控制、无线充电、道路智能材料、道路主动安全控制、面向出行即服务的车路信息交互、基于基础设施的智能决策规划等驱动智能公路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研究现状,并基于这8项关键技术的自身发展特点,提出了未来智能公路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建议措施;分析了车路协同一体化、智能平行系统、人工智能、交通信息安全、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将对未来智能公路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系统性地预测了智能公路技术的商业化推广路线以及未来智能公路的应用将进一步降低自动驾驶的技术设备成本,为自动驾驶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稳定和高效的交通环境。研究成果将对当前和未来智能公路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为研究智能座舱技术发展对汽车产业生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智能座舱的发展现状,智能座舱关键技术及其衍生的产品和产业链发展情况,以及智能座舱技术发展对汽车产业链组织结构的影响,最后提出网状的产业链组织结构更有利于汽车产业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正向着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多功能化发展,汽车智能座舱成为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任晓栋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3,(12):185-188,192
绍兴城市智慧快速路管理是一项全周期、多领域、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为满足智慧快速路管理新需求,在项目规划阶段即构建了贯穿城市快速路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智慧管理系统。智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数字化管理平台(BIM)、结构智能监测系统(IMS)、智慧交通系统(ITS)、车路协同系统(ICV)和智慧照明系统(ILS)。总体来看,为城市快速路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和交通服务带了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和故障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汽车线控制动(brake-by-wire,BBW)系统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可靠性分析和容错技术相结合的系统冗余结构设计方法,并设计了BBW系统的双冗余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构可满足系统可靠性要求.最后阐述了提高BBW系统可靠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control effects of the steer-by-wire (SBW) system for motorcycles on the lane-keeping performance by examining computer simulation with a rider-vehicle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a simplified vehicle model, a rider control model and the controller of the SBW system. The SBW system, which compensates the rolling angle deviation between the desired rolling angle intended by the rider and the actual rolling angle, improves the lane-keeping performance of the rider-vehicle system under the steering torque disturbance. The SBW system is, on the other hand, not effective in the lane-keeping performance under the lateral force disturbance. In addition, the lane-keeping assistance (LKA) system is applied to the SBW system and the cooperativeness of the SBW and the LKA systems is examined. The LKA system improves the lane-keeping performance of the SBW system under not only the steering torque disturbance but also the lateral force disturbance.  相似文献   

14.
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控制器硬件在环仿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EQ6110并联式混合动力城市客车的动力总成系统结构和控制系统的分析,研制开发了用于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HEV)的动力总成控制器设计开发的硬件在环仿真系统;详细介绍了动力总成各个部件仿真模型的建立,包括发动机模型、电机模型、动力电池模型以及传动系统模型等;通过Matlab/Simulink的建模,运用dSPACE实时计算系统成功地构建了PHEV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的硬件在环仿真系统;最后进行了PHEV动力总成控制器硬件在环仿真的测试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Most parallel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HEV) employ both a hydraulic braking system and a regenerative braking system to provide enhanced braking performance and energy regeneration. A new design of a combined braking control strategy (CBCS)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design is based on a new method of HEV braking torque distribution that makes the hydraulic braking system work together with the regenerative braking system. The control system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a vehicle longitudinal braking performance and gets more regenerative energy charge back to the battery. In the described system, a logic threshold control strategy (LTCS) is developed to adjust the hydraulic braking torque dynamically, and a fuzzy logic control strategy (FCS) is applied to adjust the regenerative braking torque dynamically. With the control strategy, the hydraulic braking system and the regenerative braking system work synchronously to assure high regenerative efficiency and good braking performance, even on roads with a low adhesion coefficient when emergency braking is required. The proposed braking control strategy is steady and effective, as demonstrated by the experiment and the simulation.  相似文献   

16.
柴油机预混合燃烧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近年来在柴油机上进行了一系列实现均质预混合燃烧技术的研究 ,包括预混稀薄狄塞尔燃烧系统 ,UNIBUS燃烧系统 ,均质充气压缩着火 (HCCI)燃烧系统 ,准均质预混合气充气压缩点燃 (QHCCI)燃烧系统 ,提出这些研究对于根本解决扩散燃烧的缺陷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严关忠  李志业  郭艳华 《公路》2002,(11):141-144
在对公路隧道支护体系自动化设计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程序的研制工作,该系统由6个子系统组成,分别为公路隧道数据库、围岩分级,支护参数初步确定,数值分析、施工图绘制和信化设计、通过试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保证在不具备整体始发空间的条件下双护盾TBM分体始发顺利实施,以青岛地铁1号线海泊桥站为例,针对城市地铁隧道施工始发场地有限的客观条件,以实现施工功能为导向,通过配套设备的优化布置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双护盾TBM自身配置实现有限场地内最经济的TBM分体始发,并对分体始发的基本方案进行探讨。经研究分析可知: 1)分体始发时双护盾TBM需具备的基本配套系统为高(低)压供电系统及控制系统、冷却水系统、液压系统、润滑系统、脂密封系统、压缩空气系统、豆砾石回填系统、注浆系统、导向系统及除尘系统; 2)通过管线、线缆的延伸,双护盾TBM可在主机与后配套之间或主机与部分后配套之间任何位置断开。  相似文献   

19.
城市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辅助设备配备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学军 《隧道建设》2008,28(3):378-381
根据北京铁路地下直径线大直径泥水盾构要求,结合以往施工经验,介绍北京铁路直径线盾构施工辅助设备(泥浆循环系统、泥水处理系统、运输系统、砂浆拌制系统、通风系统及冷却循环系统)选型的依据,分析影响选型的因素,介绍选型过程(包括参数选择)及设备配置结果。  相似文献   

20.
将智能交通系统(ITS)理念与地铁监测和控制系统结合,充分挖掘既有地铁监控系统的潜能,建立更加高效的智能化综合监控系统已成为必然.综合监控系统有多种实现模式(综合自动化系统(IAS)、主控监控系统(MCS)等),可实现资源共享、管理共享、节约投资,提高地铁综合管理和综合防灾能力,更好地保障地铁运营安全.文中对IAS、MCS 2种实施方案的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