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法是中国汉字所特有的一种审美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源于自然又关注个体生命的内审美哲学。它通过传情写意表达独特的个性精神气质,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体现着一种基于根性文化的人文精神,强调人性、人道、人格为本位,以生命体验为根本的人生修养,强调"我"与天地万物一体和人作为主体的构建和自我陶冶作用。中国书法审美语言的丰富性和书法超越工具性的审美追求,不但为当代艺术提供了艺术史资源,也是书法艺术自身的超越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
书法作为中国的一门传统的审美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体认世界的精神方式。书法通过变幻多端的线,使笔意墨象体现了强烈的主体精神,将个性特有的生命感受充分的表现出来。天地万物和生命的特殊结构同书法线条达到了高度一致,使内在精神外化为审美表达的形式。书法的意境作为其抒情特征的一个审美形态,是书法作品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视觉形象系统及作品整体所引出和开拓的审美形象空间,是书法审美的高级形态之一。  相似文献   

3.
审美批评是一切文学批评的基础,是其他文学批评显在或者潜在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外来理论既拓展了文学研究视野,也导致了文学评论中艺术分析和审美评价的匮乏,研究者以理论概念肢解研究对象,迎合各种理论预设的结论,我国文学理论界与文学研究界也因此在去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批评、去审美理性与审美理性批评等二元对立中不断摇摆。本文将梳理审美文学原理得以生成演变的学术史和学科史,分析从审美到审丑再到新审美主义的发展演进,揭示其所从出的历史文化语境与思想学术渊源,用辩证理性观在恢复传统美学的审美自主性和当代反审美主义的激进立场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从文学经典和大众文化研究中找到审美批评的共通之路,强化审美批评为“三大体系”建设提供纠偏机制的作用,为建构新的审美批评范式提供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4.
宋人对魏晋风雅既有企慕之心,又有强烈的争胜意识。选择魏晋作为仿效和争胜对象,意味着宋代士大夫文人对自己所属群体文化品格的认识和定位是:“雅”。随着社会思潮的流变以及士人群体身份变化,宋人的“雅”观念有所发展。对文才、学问与道德的强调深化、完整了“雅”的内涵。以这一“雅”观念为核心,宋人形成了崇雅去俗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态度,从而逐渐建立起一套富有人文内涵的生活范式,文人集会即是这种雅化生活范式的集合。  相似文献   

5.
文人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支,是文人“隐选人格”的艺术实践与建构的结晶。其审美追求的主旨是自由、个性、超迈不群,即“逸”的体认和创造。“逸”的审美精神在科技高度发达、市场原则成为人类生存方式主宰的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莫言在多部小说中对乡村儿童的人类学书写,不但深描了儿童的复杂天性,而且也通过对自己童年的回忆与文学虚构的增值性重复,以其不经意的语言和"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的"轻"的书写,反思乡村儿童存在与生存境遇的"重"。本文通过对这些小说文本的细致解读,指出莫言以其多元的叙事艺术,细致描摹了乡村儿童这一边缘群体的多元存在。这种看似对大人眼里无足轻重的孩童的书写和全面关照,其实是作者本人不经意间对其童年创伤性经历和体验的伦理召唤。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反思了父权文化和家长制思维在养育和抚育孩子方面的文化痼疾。  相似文献   

7.
<西狭颂>是在东汉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在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具有时代意义的隶书名碑,它既是字体分类发展,隶书极度成熟时期的产物,是以功利为主要追求目的,并极度适应时代审美追求的书法精品;也是西部文化极度张扬、边陲文化丰富多彩的重要标志;更是摩崖书法艺术的精华和汉代各种不同隶书风格的综合体现.它以汉代官方正体的隶书身份,挤身于碑碣林立的东汉文化之林,显示了古代地方文化的高水平和高品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中国古代船舶的彩绘、装饰幡帜的配备、兵器的配置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古代船舶的审美艺术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东西部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的后备军,树立正确的、崇高的审美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从对东西部八所大学的大学生审美价值观调查分析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东西部大学生在对审美作用、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的认识和对审美对象的特点、形态的选取上都基本相同,也都比较正确。但由于东西部地区在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两地大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些许细微差异。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风骨》篇众说纷纭,本文立足元典,对风、骨进行语义还原。"风"有两层含义,分别关乎"情"和"气"。"骨"与文辞相关,是一种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关乎作者的才气。"风骨"具有"风"和"骨"各自的意义之外,强调了对经典的重视。"风骨"的意义具有包容性,应该赋予它朦胧的意会之美。正是"风骨"具有广泛的理解空间,在人物品藻、绘画、书法、文学艺术中得以拓展,形成一个成熟的诗学范畴。  相似文献   

11.
莱辛和李渔是属于大致相同的历史时期的中西方两位伟大的戏曲理论家,对他们进行比较文论的主题学比较,其目的是通过大致相同的主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表现形式及不同的审美心态.借以探求他们在艺术审美和戏剧观念上的差异,并解析其中的文化内涵,对两位不同戏剧理论家的美学观念进行比较,并不是简单的罗列其相同点和差异,而是要从中见出不同民族的艺术家在对民族的审美观念所关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西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封建大一统国家,是中华民族服饰审美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西汉服饰上承战国和秦朝服饰制度,下启东汉魏晋隋唐服饰之风。西汉的服饰制度建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服饰审美风格始终以礼仪哲学思想为主线贯穿其中,历经多次变化发展。文章以西汉时期哲学伦理文化为背景,服饰发展的时间流为线索,渗入分析西汉服饰审美风格的流变及其动态成因。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论诗尚"平",其意涵体现在气、势、语言等诗学层面。王夫之尚"平"的诗学观与宋代文学家"诗造平淡"说有着本质的差异,是由宋代理学家的"平淡"诗论开显。于此,王夫之克服了宋代理学家诗学观念与创作实践之间的矛盾,其"平"就是"胸次悠然,暇豫不迫"的内圣境界在诗歌审美中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数学作为方法论,研究中西方传统文化、建筑和艺术中所蕴含的数学观,重点探讨M.C.埃舍尔图形创意所基于和遵循的数学"法则",唤醒人们重视科学对艺术的影响作用.研究数学与文化的另一主要目的是,希望人们能从全方位的和文化的视角欣赏数学的全貌和魅力.  相似文献   

15.
书法形成经过了一个错综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相互关联的二重性格书写与文字、象形与刻划、原始与时代、神性与人性,并衍生出三个阶段原始文字的实用工艺性阶段、文字装饰阶段、高级的纯线条艺术阶段,这些性格与阶段皆与华夏文化相契合.  相似文献   

16.
傅谨先生新著《20世纪中国戏剧史》从政治、艺术审美、读者反应(市场)等层面,全面梳理20世纪中国戏剧的发展潮流、探讨戏剧主体与政治、时代与审美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以时间为维度,完整呈现中国戏剧在一个世纪的发生、变迁、传播和影响。从出版角度论,该书呈现的消费文化视阈可以给传统出版业带来有益的启示,传统出版业如何在互联网媒介中心时代实现利益与文化价值共享,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书法形成经过了一个错综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相互关联的二重性格:书写与文字、象形与刻划、原始与时代、神性与人性,并衍生出三个阶段:原始文字的实用工艺性阶段、文字装饰阶段、高级的纯线条艺术阶段,这些性格与阶段皆在华夏文化相契合。  相似文献   

18.
书法是文字的书写艺术。用毛笔书写汉字,按书写形体和笔势,有真、草、隶、篆等几种书体。真书,即楷书,是用毛笔书写的正体字,亦称正书、正楷。楷书字一笔一划,工整而有章法。唐代颜真卿所写楷书浑厚挺拔,开阔雄伟;柳公权楷书较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甘肃文坛活跃着一批风格迥异的女性作家,她们的女性书写充满了灵性和动感,突破了西部文学"苦难"的主题和苍凉的风格,使甘肃的小说创作呈现出刚柔相济的良性发展态势。但她们还需要走出女性主义的窠臼,获得更广阔的艺术视域、更高远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诗词是一座内涵丰富的艺术宝库,其内容博大精深,艺术表现既借鉴传统、又富有创新.文章从毛泽东诗词的豪壮美、意象美、豪壮美与婉曲美的统一三方面论述其独特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