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黎飞 《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3,24(4):304-307,311
将《1989年的国际救助公约》中几个句子的中文文本与英文文本进行了对比,从汉语惯用法的角度,提出了中文文本的修正意见。  相似文献   

2.
国际海事组织(IMO)海上安全委员会(MSC)通告《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SAR 1979)》已于1985年6月22日起生效。目前接受该公约的缔约国计有14个国家(统计至1984年3月1日止)。这些缔约国有:阿尔及利亚、阿根廷、澳大利亚、巴巴多斯、巴西、加拿大、智利、法国、联邦德国、荷兰、挪威、瑞典、英国和美国。我国政府尚  相似文献   

3.
施骅 《珠江水运》2009,(1):37-40
海难救助制度是一项古老的法律制度,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国际救助公约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对公约价值取向的变化进行论述,同时着眼于这种发展与变化对当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岩 《水运管理》1998,(3):18-21
海难救助是海上运输中一种古老的法律制度。为了航海贸易的发展,立法者考虑希望通过制定救助法律,达到鼓励人们去救助危难中的船舶的目的。由于救助行为的环境、方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及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在救助过程中和《1997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的运用上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法律问题,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一、港监在海难救助中的法律地位及作用 《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要求各缔约国须建立救助协调中心及救助分中心,全国性救助机构须全面协调救助服务,协调所需设施,包括各中心都须有适当通信设施,还须指定国家服务机构作为救助单位。《公约》还规定缔约国搜救机构作出必要的安排,为在其海岸附近的海上遇险人员提供适当的搜救服务并划分搜救区域以利分工。国家之间的合作也由批准国的救助中心协调其工作。《公约》还规定,缔约国在其运用的国家法律规章制度约束下所批准其他缔约国的救助单位,为了搜寻发生海难地点和救助遇难人员的目的立即进入或越过其领海或领土,在此情况下,只要可能,搜救工作须由批准国搜救中心协调其工作。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就是我国按《公约》要求建立的海上搜救协调机构,各地的分中心是它的派出机构,负责本  相似文献   

5.
0引言近年来,马航MH 370航班失联事件、"东方之星"客船倾覆事件等交通事故与灾难造成巨大的人员生命和财产损失。[1]由于水上环境复杂多变,使得水上交通事故大多具有突发性和灾难性。作为拯救水上遇险人员生命、保护财产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水上搜寻救助工作对保障国家交通安全运行与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等国际公约均提出完善搜寻救助体  相似文献   

6.
曲涛 《世界海运》1999,22(4):23-24
特别补偿条款是《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一个新增加的条款,它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无效果,无报酬”的救助原则,鼓励了救助人从事对构成环境污染威胁的船舶救助的积极性,推动了海上救助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作者从特别补偿的含义,成立要件及实现等方面对这一  相似文献   

7.
国际海事组织在制定《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赔偿责任公约CLC》及其1992年议定书和《1971年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公约FUND》及其1992年议定书之后,又将注意力转向制定国际海上运输有毒有害物质所致污染损害的公约。1996年5月3日,国际海事组织在其总部通过了《1996年国际海上运输有毒有害物质损害责任和赔偿公约》(简称HNS公约),它是继CLC公约、FUND公约之后又一采用严格责任制的责任赔偿公约。  相似文献   

8.
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和救助公约(简称SAR公约)在IMO领导下的德国汉堡会议上获得通过.1985年该公约生效.1997年5月第68届海安会对该公约做了修改.1998年5月第69届海安会批准了这个修正案.现在已有64个国家批准该公约.这些国家所拥有的商船吨位占世界商船总吨位的47.05%.  相似文献   

9.
由于一些重要的海运和贸易国家没有参加1952年扣船公约,影响了国际扣船法律的统一,再加上有些规定已经过时,有必要制定新的公约。国际海事委员会(CMI)在1985年即提出了《1985年关于统一扣押海船的若干规定的国际公约修订草案》。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一些重要的海运和贸易国家没有参加1952年扣船公约,影响了国际扣船法律的统一,再加上有些规定已经过时,有必要制定新的公约。国际海事委员会(CMI)在1985年即提出了《1985年关于统一扣押海船的若干规定的国际公约修订草案》。  相似文献   

11.
1999年3月,在瑞士日内瓦由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UNCTAD)和国际海事组织(IMO)举行的外交会议上讨论和通过了新的国际扣押船舶公约,即《1999年国际扣押船舶公约》(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Arrest of Ships 1999)(以下简称《1999年扣押公约》)。该公约即将生效,将对国际航运界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船检》2012,(7):I0002-I0002
为查询《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条款、议定书和附则的最新规定和统一解释提供便利.国际海事组织(IMO)再次汇编出版了《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防污公约》)2011年综合文本。为便于国内业界及各有关单位参照使用并执行该公约及附则最新规定和统一解释.我社将《防污公约》2011年综合文本译成中文.并以中英文合订本形式出版.供使用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公约与法规     
许艳 《中国海事》2008,(2):73-73
BLG12就减少船舶空气污染技术问题修正案草案达成一致;IMO加紧制定《拆船公约》;国际海难救助联合会对于IMO采纳导则表示欢迎;印度即将对船舶拆解业立法  相似文献   

14.
宫锡谦 《水运管理》2008,30(12):5-8
O 前言 国际海事组织(IMO)于1969年和1971年分别通过《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以下简称《1969年民事责任公约》)和《1971年设立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公约》(以下简称《1971年基金公约》),对保护海洋环境和维护受害者利益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后,上述2个公约又经过一系列修订成为1992年修正案(以下简称《1992年民事责任公约》和《1992年基金公约》)。  相似文献   

15.
《国际集装箱安全公约》(CSC)生效已有十余年,在此期间,已有四十个国家加入了该公约。马克·布克先生回顾了该公约的最重要条款,并指出在十年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1.《2001年国际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浅析1.1产生背景及意义在《1992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简称CLC公约)解决了载运2000吨以上持久性油类船舶的油污染问题(包括货油和燃油),但对其他船舶的燃油污染问题则因未规定强制保险而使得其悬而未决。1996年,燃油污染损害赔偿成为国际海事组织(IMO)法律委员会第75届  相似文献   

17.
介绍即将生效的《2001年国际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的制定背景,分析燃油、污染损害、连带责任、强制保险或经济担保、证书、公约的效力等概念的界定及其要点,提出我国航运企业应熟知公约内容,密切关注船旗国接受该公约情况的动态,尽可能全面地掌握相关要求,提前取得公约要求的证书和做好必要准备。  相似文献   

18.
MARPOL即《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是重要的国际公约之一。2003年9月27日,有关防止船舶污水污染的《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附则四正式生效。  相似文献   

19.
对比《1969/1992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分析《2001年国际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指出我国实施《2001年国际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需明确的几个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于1980年5月25日生效,我国已于1980年1月7日向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交存了批准文件,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本文就该公约的修订背景、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会议情况、该公约内容概要作一介绍,并对实施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