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矩形顶管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特征与圆形顶管或盾构隧道存在显著差异。为了明确浅埋矩形顶管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沉降特征以及顶管施工对下方既有盾构隧道的影响,根据现场矩形顶管施工监测结果,分析矩形顶管施工过程中地表的变形规律,以及顶管下方既有盾构隧道的变形情况。传统的Peck公式适用于圆形顶管或圆形盾构隧道,因此采用改进的Peck公式来描述矩形顶管引起的地表变形特征;根据现场监测分析顶管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管线变形和下卧隧道沉降规律。研究表明:改进的Peck公式相比于传统的Peck公式可以准确描述矩形顶管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规律;顶管施工引起地表和上方管线的沉降规律是一致的,但与下卧隧道的变形规律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2.
南京地铁2号线上新区间的隧道下穿带有围护桩的金鹰过街地道.穿越段的地质条件差、富含地下水、管线密集,施工难度较大.采用长管棚支护和全断面劈裂注浆形成有效的超前支护,结合洞内跟踪注浆及桩基托换等辅助措施,改善了土体自稳性能,控制了土体的水土流失,并减小了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沉降,使隧道顺利下穿过街地道.  相似文献   

3.
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使得顶管技术朝着异形大断面方向发展,如何有效控制异形断面顶管施工引起土体扰动的问题已成为当前顶管施工技术重要课题。本文依托实际工程,综合探讨了大断面、高水位矩形顶管在粉土、黏土互层地质条件顶进过程中引起的一系列土体位移与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并依据得到的变化规律,分析得到大断面矩形顶管施工引起土体扰动划分准则,揭示施工过程中土体的一般扰动规律,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天津地铁红旗南路站新建 B 号出入口采用矩形顶管法施工,以验证在天津地区富含地下水的软土地质条件下,采用大断面矩形顶管设备穿越复杂市政管线及交通主干道路的可行性。文章就该工程的重难点问题,以及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以期为后续地铁新线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结合矩形顶管法在上海等软土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出入口通道设计施工中的应用实践,介绍了矩形顶管法的平面布置、工作井设置、顶管管节设计等关键点的设计方法,可为我国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类似工程的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铁停车线通常与车站一起采用明挖工法施工,而随着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开发和完善,明挖方案因施工占地大等问题,对周边环境影响越来越大。针对此问题,以福州地铁某区间为例,结合地铁停车配线选型优化和施工工法比选论证,提出单停车线段区间采用矩形单洞双线顶管方案;并结合地铁各相关专业需求和受力分析,确定外宽高为10.8 m×7.5 m的类矩形超大断面顶管。该方案已通过工程实践:顶管总长约190 m,覆土埋深约10 m,平均月掘进长度约54 m;顶管顶进施工过程最大顶力约4 890 t;与理论最大顶力基本一致;隧道纵向地表累计变形为–17~2 mm。上述论证与实践以期为超大断面顶管隧道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上海软土地层地下通道矩形顶管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上海轨道交通六号线浦电路车站3号出入口及地下通道工程矩形顶管推进施工实例进行分析研究,介绍软土地层顶管法顶管出洞、正常顶进、顶管进洞等阶段施工技术,可为类似软土地层顶管法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静安寺站工程,提出了软土地区车站总体布置方案,重点研究了采用矩形顶管法施工所涉及的管片几何断面、管节材料、拼装方式、接缝防水、抗震性能等关键内容并给出了解决方案。经分析,站台层顶管横断面取8.85 m×7.65 m,可采用钢管节+后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型式的复合管节;顶管管节纵缝采用刚接接头,环缝采用改进型的F型承插口;暗挖段防水关键在于环缝防水处理,施工阶段采用承插口处弹性密封垫与钢套环挤压防水,使用阶段采用后浇的一体型钢筋混凝土结构防水。经有限元模拟分析表明,14号线静安寺站两端明挖、中间顶管法施工的车站结构可以满足抗震要求。  相似文献   

9.
地铁车站通常在城市快速路一侧设站并通过出入口实现过街功能,这些超长出入口受条件的限制无法明挖施工,顶管工法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已逐渐成为一个较优选择。文章针对地铁顶管法超长出入口建筑设计,从顶管选型、顶管截面尺寸、竖向设计、消防等几个方面结合工程实例进行设计探讨,期望为后续类似工程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类矩形盾构隧道同步注浆时易发生的浆液淤积问题,研究浆液在类矩形盾构隧道盾尾间隙内的填充扩散过程.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推导浆液在宾汉姆流体条件下的压力环纵向分布模式,得到软土地区类矩形盾构隧道同步注浆环向填充与纵向扩散的力学模型及计算方法;结合宁波市轨道交通3号线陈婆渡车站出入段线隧道工程实测数据,在验证理论模型合理...  相似文献   

11.
武汉地铁 7 号线工程首创世界越江超大盾构隧道和"公铁合建"地下四层综合交通枢纽车站。该工程技术创新包括过街通道下穿市政隧道最大断面矩形顶管成套技术,华中地区体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野芷湖车辆段,首次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实现超大跨度超大重量桥梁转体施工,建造武汉地铁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最大断面暗挖隧道,越江公路隧道风塔与超高层建筑核心筒合建。所取得的一系列工程创新和技术突破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代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和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上海市轨道交通9号线一期工程七宝站两条矩形顶营过街通道工程为背景,全面论述了大截面矩形顶管的施工机械、工艺流程、施工参数控制等.对施工中容易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大截面矩形顶管的未来发展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同步注浆工艺作为盾构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其注浆效果对盾构掘进中的沉降控制与及时包裹管片起到重要作用。针对壁后同步注浆的作用进行分析,系统总结同步注浆浆液类型与要求,对比分析3种常用浆液优缺点,结合工程实际需求探讨浆液需求及发展方向。统计国内已建35个地铁盾构施工案例,分析地铁施工采用盾构机类型及管片尺寸,简要分析盾构隧道同步注浆中的热点问题并展开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浆液种类需根据地层条件进行选取,国内盾构隧道施工过程同步注浆采用单液浆(惰性浆液、可硬性浆液)较多,盾构隧道施工同步注浆双液浆开始逐渐推广,国外盾构隧道施工同步注浆已逐渐向双液浆转变;壁后注浆准确探测与评价对于注浆效果的反馈与地层变形敏感地区至关重要,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含水量大于30%的地层、渗透性极高地层、软弱不均地层且周围近距离穿越建(构)筑物,对沉降控制要求较高的工程中,建议采用双液浆同步注浆施工或辅以克泥效特殊浆液进行施工。  相似文献   

14.
软土地层矩形顶管推进施工措施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上海轨道交通六号线浦电路车站3号出入口及地下通道工程矩形顶管推进施工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针对洞口加固、顶管轨迹控制、地面沉降预防、出洞防磕头、浅覆土防上浮等施工技术措施,可为类似软土地层顶管法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隧道注浆加固对盾构施工力学特性的影响,以昆明轨道交通5号线软弱地层盾构隧道下穿采莲河施工为例,运用Abaqus软件建立隧道施工三维计算模型,通过改变注浆范围及注浆压力等参数,提出6种注浆加固方案并对这6种加固方案下地表沉降和管片内力变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工程地质条件和施工因素下,选择上、下半断面分别局部注浆,并控制注浆压力0.1 ~0.2 MPa时注浆补偿效果最佳,此时地表沉降较未注浆时减小54.3%~66.9%,同时管片拉应力及内侧上浮量均满足控制要求;考虑注浆加固效果对地层弹性模量的直接影响,对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当注浆圈弹性模量由80MPa增至100MPa时,地表沉降减小了14.78%.故施工中应严格控制注浆质量,保证注浆加固范围及注浆压力在要求范围内,提高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武汉地铁二号线施工过程中穿越渗透性较差的黏土或黏土夹碎石地层时,应用常规的"超前注浆小导管"加固技术,存在加固效果不明显和施工难度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型钢支护代替超前锚杆或钢管进行超前支护,并通过应用离散元法对比矩形和圆形断面型钢的成拱效果,建议采用矩形断面型钢,为类似工程积累经验。研究结论:通过研究得出:(1)对于相同宽度和间距的矩形和圆形断面型钢而言,矩形型钢具有更好的成拱效果,能承受更高的土体荷载;(2)从抗弯性能和价格上来说,矩形截面型钢都优于圆形钢管;(3)在地层渗透系数较小、注浆效果较差的情况下,可以用矩形断面型钢来代替超前注浆小导管进行超前支护;(4)该研究成果可应用于隧道超前支护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武汉黄孝河综合管廊上穿地铁3号线区间盾构隧道,采用顶管法施工。为保证地铁运营安全,采用数值模拟计算对地表沉降和管片隆起规律进行分析,同时对水泥土搅拌桩的加固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水泥搅拌桩进行地基加固后,顶管法施工对地表沉降和盾构管片的影响满足规范要求,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冻结法作为一种地基加固措施,已用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城市地下工程建设。本文结合苏州地铁盾构进出洞施工,介绍了水平冻结法施工技术要点、施工方法、施工流程、盾构进出洞主要技术措施、融沉注浆及处理方法等,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基于盾构隧道注浆抬升工程,建立盾构隧道注浆抬升对管片衬砌结构影响计算模型,通过对比现场实测数据和数值计算结果,验证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分析不同注浆位置、不同注浆顺序对管片衬砌结构的影响,为盾构隧道注浆抬升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淤泥质软土人行过街地下通道出入口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采用明挖法与浅埋暗挖法相结合的施工方法,在淤泥质软土地层中开挖人行过街地下通道出入口的施工技术.通过采用注浆辅助喷锚构筑法建井及注浆复合衬砌明暗结合法施工出入口斜坡段,降低了风险,减少了拆迁并为下一步通道浅埋暗挖施工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