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理论分析推导出独立轮对柔性耦合径向转向架最佳耦合刚度的表达公式,该公式表明:独立轮对柔性耦合径向转向架导向能力的好坏关键在于耦合刚度的选取,而耦合刚度的选取只与列车系统的二系悬挂纵向刚度、二系悬挂横向跨距、车辆定距、转向架轴距等内在结构参数有关,与列车运行速度和轨道曲线半径等外界环境参数无关。进一步的仿真分析表明:无论曲线半径、运行速度、未平衡离心加速度和轮对横移量等外界条件怎么变化,独立轮对柔性耦合径向转向架都会在二系悬挂系统和柔性耦合元件的协调作用下自动把前后轮对调整到径向位置,这不仅验证了理论推导公式的正确性,也佐证了独立轮对柔性耦合转向架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确实具有很强的自适应径向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2.
3.
4.
5.
由于简单的独立车轮结构不具备复位和导向功能,绝大多数独立车轮转向架模型没有投入实际工程使用,究其原因是对独立车轮导向机理认识不够,缺乏解决复位功能的有效办法,Talgo列车是成功应用独立车轮的唯一范例,本文以Talgo列车为原型,进行独立车轮转向架的导向机理研究,分析解决独立车轮复位和导向能力的措施,以独立车轮转向架的实际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首先分析铁道车辆传统刚性连接轮对蛇行运动的产生机理,进而研究独立车轮轮对的复位和导向原理,参照Talgo列车的独立轮对导向结构,建立了新型独立轮对动车组的多体动力学数值计算模型,应用作者者研制的车辆多体系动力学程序,进而横向稳定性和稳定曲线通过性能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曲线通过能力,研究表明,为了使独立车轮具有复位和导向能力,关键措施有两点:一是采用合理的导向机构和相关参数以实现独立轮对的异向功能,二是采用大锥度轮对踏面以保证轮对的横移复位。 相似文献
6.
针对HTCR径向转向架导向机构,提出了用最佳极限偏差法建立优化精度综合数学模型和用广义简约梯度法进行优化计算的2种步骤,并应用优化所得结果举例说明制定各构件长度公差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9.
随着独立轮对转向架的研究、分析、静态测试和运行试验的成功完成,日本的下一代城郊列车和轻轨列车可能使用独立轮对转向架. 相似文献
10.
一种基于转速反馈的独立轮对的主动导向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左、右轮转速差作为反馈量,对独立轮对的摇头量进行主动导向控制,并研究控制的效果。研究表明:如果仅使用左、右轮转速差作为反馈量,只能使轮对达到纯滚线位置;但在经过补偿速度和轨道曲率的信息后,能使轮对达到线路中心位置。采用转速差反馈主动导向控制后,系统的稳定性会发生变化,反馈增益的稳定区域随着速度增大而减小,补偿速度和轨道曲率信息不会改变控制增益的稳定区域。仿真分析表明这种主动导向控制方法所需要的功率很小。这种方法的反馈量,即左、右轮对转速差可以通过测量车轮的转速而获得,因而这种主动导向控制方法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针对换轨机器人脱轨系数具有保守性,轮重减载率作为辅助判别指标却没有统一标准的问题,提出以冲角判别换轨机器人脱轨的判别方法。结合脱轨系数与轮重减载率的定义,引入列车准静态脱轨判别准则,建立轮对力矩准静态模型,构建换轨机器人多参数耦合的脱轨判别式,探究不同摩擦因数、不同轮缘角下冲角与脱轨系数的函数关系以及冲角与脱轨判别式的映射关系式。研究结果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增大轮缘角、降低轮轨间摩擦因数有利于降低脱轨危险性,合理解释了脱轨系数达到脱轨标准时,换轨机器人没有发生脱轨的现象,为换轨机器人准静态脱轨的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轮对稳态脱轨准则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进行轮对的受力分析,导出了轮对临界脱轨的两个准则,一个为假设轮轨间出现摩擦滑动的经典脱轨表达式,另一个为考虑轮轨间蠕滑力效应的近似解析表达式。实例计算表明,经典方法的计算结果比近似解析方法保守,采用本文提出的解析表达式进行脱轨的判断更为合理。通过计算还得知,减小轮轨摩擦系数、增大轮缘角和减小轮对冲角有利于防止脱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详细推导了抗侧滚扭杆装置对车体的作用机理,采用一个集中点力元代替整套扭杆装置建模。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简化建模完全可以取代完整建模,不会对车辆动力学计算的各项指标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5.
根据车轮抬升量评判车辆脱轨的方法与准则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分析比较了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车辆脱轨评价标准的特点及其不足,指出我国现行国家标准GB5599-85评判车辆脱轨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直接根据车轮抬升量评判脱轨的原理与方法,运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对单轮对爬轨脱轨和跳轨脱轨过程进行了计算仿真,得出脱轨系数超限时间与车轮抬升量之间的关系,提出最大允许超限时间为35ms的安全准则,并进行了实际线路工况下整车轮轨相互作用脱轨仿真验证,最后提出针对我国车辆脱轨评判的建议标准及其实施细则。 相似文献
16.
杨桐;董昱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20,17(8):1883-1892
针对目前车辆脱轨多发生在道岔区段,且现有脱轨评判方式考虑因素单一,不能全面评判轮轨接触安全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道岔区脱轨系数预测算法.通过T-snake模型对车载摄像机获取的9号道岔区轮轨接触图像进行图像分割得到轮轨相对横向位移量;选用遗传算法优化的小波神经网络构建融合模型,输入相对位移量,速度量,... 相似文献
17.
防止列车空车悬浮脱轨的研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车蛇行运动是造成列车悬浮脱轨事故的主要原因,随着列车速度的不断提高,悬浮脱轨事故频有发生。通过对车辆车轮与轨面间的动力学原理分析,结合科研部门的大量试验数据,提出减小直线段轮轨间隙(名义公差)是防止空车悬浮脱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为研究地铁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分析了径向机构的导向原理,建立了传统、自导向、迫导向3种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并根据车轮滚动接触疲劳损伤模型对车辆通过曲线时的车轮损伤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车辆径向机构加强了车辆部件间的连接,优化了车辆稳定性及横向平稳性的指标;迫导向车辆在曲线运行时具有较大优势,且各项评价指标均优于自导向车辆;3种车辆模型运行于相同线路时,迫导向车辆车轮损伤值最小,在曲线半径为300 m时仅为传统地铁车辆车轮损伤的21%,自导向车辆与传统车辆的车轮损伤较大,且随着曲线半径的增大自导向车辆车轮损伤小于传统车辆。地铁车辆安装迫导向机构可以有效地减小轮轨间作用力,减缓车轮损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