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为了有效解决列车紧急制动距离超标的问题,提出清洁制动的概念,即为了清洁制动摩擦副而施加的纯空气制动。详细介绍清洁制动的基本控制策略,分析了清洁制动的开始阶段、过程控制阶段、结束阶段等具体控制方案,并对清洁制动的维护设置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依据动车组运行速度、牵引制动特性及运行区间线路特征构建运行能耗数学模型,输出包含最大级位牵引、最大级位制动、小级位牵引、惰行和小级位制动等运行工况的节能运行控制曲线;对运行区间进行离散分区,构成区间分区序列,分区间的运行速度转换点构成速度转换序列;根据最优速度转换序列,组合最大牵引、匀速、惰行及最大制动运行模式,得到最优节能运行控制策略;采用实际线路及列车参数对最短运行时间能耗、司机操作运行能耗和节能策略运行能耗进行仿真分析,输出速度-能耗-里程关系曲线。通过对仿真计算结果与实车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对比,验证了动车组节能运行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地铁车辆启动控制策略需确保车辆在全线路启动不发生后溜,并且启动冲击在满足不大于0.75m/s3基础上尽可能小,启动时长尽可能短。文章基于现有整车牵引力达到一定阈值后需发送保持制动缓解指令的控制策略,根据车辆牵引制动特性参数提出了当牵引级位达到一定阈值时发送保持制动缓解指令的优化控制策略,通过建立车辆启动加速度模型与后溜时刻车辆受力模型求解发送保持制动缓解指令时刻的级位值。理论分析与现场测试结果表明,在满足车辆全线路启动不后溜的前提下,文章提出的优化策略使得车辆启动冲击明显降低,启动效率明显提升。该优化方案可为地铁车辆启动控制策略提供参考,根据不同的牵引制动特性可求解出不同的保持制动缓解指令发送时的级位阈值。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厦门地铁1号线停车冲击较大的问题,对其开展优化研究。首先对列车停车冲击进行测试,其次对线网列车停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提出不同的冲击改善优化方案,如新车设计阶段电制动到“零”的方案、运营初期调试阶段牵引制动级位控制降低方案。重点针对基于电空混合制动策略的既有运营线路制定可减少停车冲击的浮动点电空混和制动控制策略优化方案,由原来的电制动固定速度值退出气制动补充方案优化为电制动浮动速度值退出气制动补充方案,经测试验证,浮动点电空混和制动控制方案的停车冲击更小、乘客乘坐舒适性更优且对标精度更高,运用效果良好,对于制动控制策略方案及启停控制级位策略方案的制定,尤其是既有线路列车冲击改善、对标精度优化等,有较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列车通信网络质量是直接影响城轨车辆架控制动系统控制功能和行车安全的关键因素,研究网络通信失效模式的控制策略是提高制动系统性能的必然要求。文章以6编组城轨车辆为例,阐述了架控制动控制系统网络的组成原理,并构建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设计流程,对不同通信故障模式下的制动控制策略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制动系统设计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给出了两种适用于动车组的空电复合制动控制策略,同时介绍空电复合制动控制策略的制动力分配方案、故障运行模式以及信号传输拓扑结构,并就两种控制策略对列车制动力、闸片磨耗、接线复杂程度以及对通信协议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速磁浮列车涡流制动的特点,采用了跟踪理想制动曲线的控制策略,并利用模糊控制理论设计了涡流制动等级控制器,通过对紧急制动过程中列车位置的闭环控制,实现列车准确停靠目标停车区.最后在simulink中对制动过程进行了仿真试验,结果表明上述控制策略和控制器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包含制动能量消耗装置的城轨直流牵引系统的等效电路模型,介绍了制动能量消耗装置的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推导出制动能量消耗装置PID调节稳压控制策略。应用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实现了快速稳定网压的功能,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9.
介绍南京地铁2号线电动客车牵引制动控制策略,主要阐述正常模式和故障模式下控制策略的方案及其优点.  相似文献   

10.
为制定在特殊天气情况下(雾、雾霾)列车出库时的应急预案,以及准确掌握列车在不同初速度下的紧急制动距离,在试车线对西安地铁1、2号线车辆在不同初速度下的紧急制动距离进行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理论分析与现场验证,得出:在制动系统相同的情况下,制动初速度越大,空走时间对制动减速度的影响就越小,平均减速度越接近瞬时减速度,在同等制动级位下,纯空气制动和电控混合制动虽然均满足减速度要求,但减速度值大小不尽相同;在制动系统不同的情况下,制动供货商设计和确定的系统减速度下限值、闸瓦材质、空走时间、所选的理论计算模型,以及外界测试工况对制动减速度和制动距离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