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海港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设计与寿命预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海洋工程向大型、跨海、外海化发展,混凝土结构使用年限达到50a以上的目标已成为目前基本建设的迫切任务。由于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因素复杂.设计时往往难以把握具体的耐久性指标。文章中介绍了几种国内外用于评定海港工程混凝土耐久性的测试方法,结合中港集团建筑材料重点实验室近些年来对海港工程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和暴露实验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比较,探讨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合适的耐久性技术指标及寿命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现行港工中涉及结构耐久性的几个问题,对结构的耐久性设计和混凝土质量控制进行了讨论,给出了一种概率为基础的耐久性设计方法和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和混凝土生产质量动态控制方法,所得结论和建议可为港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的制订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岩  张旭 《珠江水运》2012,(14):92-93
本文对结构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混凝土耐久性的定义,并提出了几点提高耐久性的技术方法.在分析了混凝土耐久性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对于耐久性的认识,以便引起相关人员对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视,目的在于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影响预应力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因素,并针对南京长江三桥实际工程的施工控制难点,介绍了提高预应力混凝土耐久性的方法和策略,主要有高强度混凝土的应用、发挥钢绞线的正常功效和钢绞线的防腐。  相似文献   

5.
李俊毅 《水运工程》2023,(9):188-197
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批准了部颁标准(试行)JTB 2003—63《港工混凝土技术规范》,开创了规范化港工建筑物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施工技术要求,其中就已提出耐久性要求的指标,而且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提出最大水灰比的要求,已初步显示出“强度-耐久性”并重的现代混凝土设计理念。提高结构耐久性一直是百年大计甚至千年大计追求的目标,施工规范一般从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混凝土施工及特殊混凝土施工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仅从提高抗冻融性和抗开裂性方面,进行回顾分析。引气是提高北方港工混凝土抗冻融性的基本措施,掺膨胀剂和纤维是减少或避免导致结构劣化的开裂以保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可选措施,其应用技术不断发展和逐步列入规范,提高了施工质量,延长了港工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6.
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性,国内外相关设计规范都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做出了明确规定。为分析各国规范在混凝土耐久性设计方面的异同,选取中国、英国和美国标准,对环境暴露等级、混凝土材料和构造等耐久性设计内容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工程实例给出了按各国规范的耐久性设计内容。分析表明:各国规范都将环境划分为若干类别,根据不同的环境类别采取不同的耐久性设计,主要包括混凝土材料、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限裂措施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调查分析浙江省海港工程耐久性状况,并针对实际施工情况提出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刘树勋 《港工技术》2002,(4):25-27,43
通过对盐田港二期工程的施工监理,重点介绍码头上部结构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设计和保证混凝土耐久性的施工质量控制,并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为了准确评估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和耐久性,开展了不同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制备和电通量测试,根据试验数据和文献数据分析了水胶比(水灰比)、粉煤灰掺量、矿渣掺量、硅灰掺量对混凝土电通量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研究建立了混凝土电通量的多因素计算模型,通过对试验数据和文献数据的统计分析验证了该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和广泛适用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定量计算氯盐环境下混凝土结构服役寿命,分析了混凝土水胶比、掺合料组合及其掺量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混凝土的水胶比、或提高掺合料掺量均能提高混凝土耐久性;使用矿物掺合料的高性能混凝土,其耐久性明显优于普通混凝土;矿渣对混凝土耐久性的改善优于粉煤灰;复合掺加粉煤灰和矿渣对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耐久性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和使用。为分析国外主流规范与中国规范在混凝土耐久性设计方面的异同,从设计使用年限、混凝土腐蚀部位划分、耐久性措施3个方面,对中美欧规范的海水环境下混凝土耐久性规定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美欧规范对码头类海工永久性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都可采用50 a,并对混凝土腐蚀部位都有竖向划分为4个不同区域的规定,而在不同腐蚀分区采用的耐久性措施方面有差异,主要表现在水泥种类、混凝土强度、混凝土水胶比和裂缝宽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