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悬臂施工连续梁桥分阶段预应力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针对悬臂施工连续梁桥外荷载分阶段作用的特点以及对结构的响应,提出一种分阶段设计预应力新方法。具体就是在悬臂施工阶段接零弯矩平衡配束,合拢阶段配置后期束以满足使用阶段无拉应力,最后根据截面抗主拉应力要求配置抗剪竖向钢筋。上述后期束配过程以及支座反力作为变量构造迭代格式,并研制了计算机自动配束程序。上述软件已用于三座桥(两座已建,一座在建)的预应力设计。  相似文献   

2.
灵江大桥施工阶段的风洞试验及抗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悬臂施工的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在合龙前的最大双悬臂阶段为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最不利抗风状态,但还需考虑由于不对称施工而由风载产生的不利影响。结合灵江大桥的施工,对几种不利风荷载情况进行风载静力分析,并采用节段模型风洞试验进行风振分析,讨论了变截面箱形桥梁的抗风特性。  相似文献   

3.
该文基于最小弯曲能量法提出了悬臂施工连续刚构桥预应力优化设计方法。通过选择施工控制截面并以离散截面的弯曲能量之和最小为目标函数,以各截面在各施工阶段的应力为约束条件,优化得到各阶段张拉的预应力钢筋数量。用此方法对实际桥梁工程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该方法使刚构桥的变形与内力都比较好,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应力指标控制法,分析了临时预应力对悬臂浇筑RC拱桥拱圈截面应力影响,计算结果证实了临时短束预应力可有效降低拱圈截面施工过程中最大拉应力水平,同时对预应力效应参数敏感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为该类桥梁跨径推至300 m级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结构设计中影响纵向预应力损失的主要因素,优化大跨径PC梁桥长束纵向预应力束为较短束,以减小预应力张拉过程中产生的摩阻损失,提高悬臂施工过程中箱梁根部预应力储备,改善成桥后的应力状态,增强L/4截面混凝土的抗剪能力.  相似文献   

6.
依据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预应力损失机理,针对目前结构设计中影响纵向预应力损失的主要因素,优化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长束纵向预应力束为较短束,以减小预应力张拉过程中产生的摩阻损失,提高悬臂施工过程中箱粱根部的预应力储备,改善成桥后的应力状态,增强L/4截面混凝土的抗剪能力.为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粱桥的纵向预应力束的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悬臂浇筑混凝土拱桥施工期主拱圈应力的计算与控制是确保结构施工安全的重要前提,而对于箱型主拱圈应力的分析则必须正确考虑剪力滞效应的影响。在特定情况下采用超长扣锚索并配合短索预应力施工时,拱圈截面应力随张拉工序变化较为复杂,传统的单梁整体模型和块体单元局部模型均难以准确描述该类过程。为评估剪力滞效应对该类结构施工期拱圈应力的影响,本文以贵州省沿河县沙坨特大桥为背景,建立了以梁系单元为基础的空间网格模型,并针对该桥悬臂浇筑施工阶段单箱双室箱梁的剪力滞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悬臂浇筑状态下节段尾端截面较节段跨中截面的剪力滞效应明显;预应力束可以降低顶底板剪力滞效应。  相似文献   

8.
采用有限元软件计算分析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单箱室刚构桥悬臂施工阶段主要控制截面的剪力滞系数.分析结果对桥梁悬臂施工过程应力测试控制有较大意义,可为同类桥梁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金马大桥斜拉桥施工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马大桥斜拉桥混凝土主梁双悬臂施工长度为223m,在主梁悬臂施工阶段,除索塔附近15.8m范围外,主梁内未配置纵向预应力束。针对该桥的设计和施工特点,介绍了施工控制的方法和结果。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黑沟特大桥应力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内蒙古黑沟特大桥工程实例,探讨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剐构桥的施工应力控制方法。通过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模拟桥梁的施工过程.计算了桥梁各个施工阶段的位移和应力值.与施工现场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箱梁不同截面不同施工阶段的应力变化规律,各节段预应力钢束的张拉质量和应力储备情况,实现了实时应力监控,达到了设计要求和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1.
刘四田 《中外公路》2004,24(2):30-34
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中,预应力盲区普遍存在,但并没有被多数设计人员所认识,由此而导致的设计缺陷偶有发生。该文以T形刚构桥及斜拉桥主塔环向预应力为例,采用块单元对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T形刚构桥预应力设计时,直线形布束方法具有施工方便,摩阻损失小的优点。但如全部采用直线型布束,在截面的下缘便存在应力盲区。应力盲区随着截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当采用挂篮悬臂法施工时,挂篮的下锚点常位于应力盲区内,挂篮(含其他施工荷载)所产生的拉应力很容易超过混凝土的允许应力而导致开裂。因此,在中墩顶附近也就是截面较高处,不宜全部采用直线形布束,应设置部分下弯束(或其他有效措施)。既能增加截面下缘正应力,也可减小应力盲区。对于斜拉桥主塔环向预应力,应优先采用弧形交叉布置的预应力束,因为直线形布束在塔壁内侧加腋附近存在着明显的预应力盲区。  相似文献   

12.
预应力连续梁桥在悬臂施工过程中截面应力始终处于变化状态,需要对其进行实时监控。结合工程实例,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悬臂施工过程中控制截面应力的监控原理和方法进行了介绍。主要通过软件模拟分析和施工现场监测,实行理论与实际的对比控制,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误差分析,提出了消除误差的几点建议,保证了梁内截面应力满足设计要求和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3.
结合混凝土连续梁桥设计和有限元理论,运用有限元分析程序ANSYS,对一座典型的3跨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施工过程进行空间受力分析,讨论了悬臂施工各阶段预应力效应和温度变化对空间应力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保证斜拉桁架桥杆件悬臂拼装过程中结构的安全性,对其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基于卡子湾大桥的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计算了各施工阶段的结构线形、关键截面的应力及稳定特征值,并将结构竖向位移、杆件轴线偏位计算值、关键截面应力与现场测试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实际刚度较大,使结构竖向位移测试值较计算值偏小;关键截面应力测试值与计算值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吻合较好,且结构从最大悬臂状态到全桥合龙阶段的结构受力状态是最不利的。从结构的稳定性来看,随着悬臂长度的增加,结构的面外稳定明显低于结构的面内稳定性,主要体现在部分桁架杆件的局部面外失稳。  相似文献   

15.
跨径为16 m的装配式渡槽施工阶段张拉预应力钢筋后,截面下缘压应力超过规范规定的界限,采用了分阶段张拉预应力钢筋的方法,以现行规范为依据,以空心板的高度和各阶段预应力筋的面积为变量,以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混凝土应力限制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单位长度空心板的造价目标函数。并利用Matlab语言,编制了遗传算法程序进行了优化分析。优化结果表明,优化设计的截面尺寸与实际设计的相比,截面高度大一些,但总造价却比实际设计的要减小16%,优化设计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最后,按照优化设计过程提出了一些施工注意事项,为以后类似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比分析了预应力效应对悬臂浇筑拱桥施工过程中拱圈截面应力、变形、索力、塔偏及局部应力等关键因素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预应力效应可有效降低截面应力峰值,改善截面受力,同时在一定程度能增大拱圈刚度,减小扣锚索应力幅,预应力效应对塔偏没有显著影响,实际工程中可不考虑。  相似文献   

17.
以湖北某高速一特大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悬臂施工为对象,利用MISAS/Civil软件模拟大桥悬臂施工段、全桥合拢段施工状态下关键部位的内力、位移和主要参数敏感性,实现对连续梁段施工的精确控制。研究结果表明:悬臂施工段,整个悬臂梁节点均是压应力,并未产生对单元节点的拉应力。0#块根部截面整体压应力在两个相反作用力下呈现一个逐渐增长的变化趋势;全桥合拢段,整个梁段均为压应力,在桥梁墩顶近区间的梁段截面上游和跨中近区间梁段截面下缘产生高压应力。当桥梁完成合拢施工后,墩顶附近截面上游处产生主梁混凝土的最大压应力;悬臂施工段和全桥合拢段,预应力和节段混凝土自重变化对挠度的作用最显著,其次是弹性模量的变化对的影响作用,而徐变系数对悬臂梁挠度变化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8.
以某工程项目上、下层共线设计的超宽整幅式中央双柱墩大悬臂下部结构为例,如何保证盖梁施工阶段应力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按全预应力设计、活载按单幅桥满载且最外车道超载最不利布置、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安全问题,则成为需重点研究的内容,因此有必要对本项目推荐的下部结构进行静、动力分析,以保证结构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挂篮悬臂施工过程中,张拉腹板预应力束会产生腹板顺预应力管道的裂缝,通过分析这些裂缝产生的原因以及处理、加固方法,并且在张拉预应力束过程的对混凝土进行应力监控,能有效地控制裂缝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连续刚构桥在施工阶段有其自身的结构特点,文章结合内蒙古黑沟特大桥工程实例,探讨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施工控制方法。通过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模拟桥梁的施工过程,计算了桥梁各个施工阶段的位移和应力值,与施工现场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箱梁不同截面、不同施工阶段的应力和挠度变化规律,各节段预应力钢束的张拉质量和应力储备情况,实现了实时监控,达到了设计要求和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