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信局站建筑物内的电信设备会受到雷电电磁场的干扰和危害,要有效地对这些干扰和危害进行防护,关键贩是要了解直击雷在建筑物内产生的电磁场分布情况.讨论了五种情况下,建筑物内雷电电磁场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渤海“长青号”金属塔类装置雷电防护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雷电的产生机理和破坏途径,总结FPSO直击雷防护的重点,以长青号浮式生产储油船为例.提出对FPSO系统中孤立金属塔类等危险装置的直击雷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分析雷电的产生机理和破坏途径,总结FPSO直击雷防护的重点,以长青号浮式生产储油船为例,提出对FPSO系统中孤立金属塔类等危险装置的直击雷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张卫东 《中国水运》2007,7(3):36-38
船闸设备的控制由PLC(可编程序控制器)完成,PLC主体及外围的传感器为电子器件组成,易遭受感应雷和雷电浪涌危害,因而给此类设备造成损失。根据船闸多次遭受雷损的情况,对PLC控制系统防雷技术进行应用研究,并实施完成了船闸控制系统的防雷工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设置并完善舰船防雷措施,对舰船关键设备的雷击风险和避雷针防护效果进行评估。[方法]首先,构建能模拟自然先导发展状况的先导发展模型,并引入舰船模型对舰船的雷电附着过程进行分析计算;然后,研究下行雷电先导发展至舰船四周不同区域时的舰船表面电场分布、各位置受到雷击的可能性,以及避雷针对雷击风险的防护效果;最后,在实验室中开展缩比模型放电试验并验证计算结果。[结果]结果显示,雷击附着点主要集中在舰船结构相对突出的位置,避雷针可改善舰船表面的电位分布,起到雷击防护作用,但最终雷击点的确定与下行先导的发展区域有关。[结论]结合计算结果与舰船缩比模型雷击附着试验结果,能够分析舰船直击雷防护薄弱环节,雷击附着点的最终位置与双向先导的连接情况关系紧密,所提先导发展模型能较好地对不同先导发展方位下受到雷击的舰船区域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旨在通过试验研究探索金属桅杆遭受雷击时内部线缆的耦合响应特性问题。[方法]搭建桅杆内部线缆系统雷电感应耦合试验平台,测量同轴线缆、两芯单屏蔽线缆及多芯双屏蔽线缆在4种端接负载特性(芯线两端均开路、芯线近地端接负载、芯线远地端接负载以及芯线两端接负载)下受模拟雷电流干扰产生的感应电压,并从时域和频域的角度分析感应电压与屏蔽效果受负载特性变化的影响规律。[结果]结果表明,4种端接负载情况下,3种线缆的感应电压均在芯线远地端接负载的情况下达到最大值;当芯线近地端接负载时,感应电压的主要频段大于雷电流,而在其他负载特性下两者相近;内屏蔽层接地能够降低感应电压峰值,但不影响频率响应的主要频段,芯线两端开路或远地端接负载时电压峰值的削弱最明显,分别降为内屏蔽层未接地时的59.3%和77.2%;3种线缆的感应电压峰值有较大差异,而上升时间和半峰值时间无明显区别。[结论]研究成果揭示了雷击舰船金属桅杆时端接负载特性对线缆耦合感应电压的影响规律,也为后续开展耦合效应计算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阐述雷电的形成过程和雷电效应,分析雷电特别是雷电电磁脉冲对岸桥的危害,介绍现代防雷的一般方法,提出了针对岸桥的综合防雷设计方案,即既要防直击雷,也要防雷电电磁脉冲,二者应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形成一套完整的防雷体系。  相似文献   

8.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实际是一种空气过电压放电现象.从过去的袭击人和物为主的直击雷发展到通过金属导体袭击电力设施、家用电器、通信设施等的雷电侵入波.SOLAS公约第四章第十二条规定安装有MF/HF无线电装置的船舶,应至少在DSC遇险和安全频率2817.5KHZ和8414.5KHZ中的一个频率上保持连续的值班.因此,船舶在航行中MF/HF无线电设备均处于开机值守状态,在雷雨天气极易受到雷电的袭击.而我们的规范和作业指导书中均未规定对钢质船舶安装避雷装置检验要求.  相似文献   

9.
陈炼松 《中国水运》2007,5(8):133-133
雷电灾害是一种目前人类还无法抗拒的严重自然灾害,雷电灾害对长江通信设备造成的威胁和危害也愈来愈大,历年都曾发生过因雷击造成网络设施损坏,从而导致信息传输中断、信息受损乃至威胁长江航运安全的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0.
陈胜远 《中国水运》2014,(10):140-141
文中针对广东省现有航标遥测终端电子设备感应雷的防护研究,调研分析感应雷对航标电子终端设备的影响,分析航标终端电子设备防雷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研制新型的航标电子设备防雷装置。  相似文献   

11.
秦飞 《水运工程》2020,(5):61-65
针对墨西哥的NOM标准对于建构筑物雷电防护系统的设计规定与国标GB 50057和美标NFPA780差异较大的问题,基于墨西哥某集装箱码头工程,对墨标、国标、美标在建筑物防雷风险评估、年预计雷击次数、可承受雷击次数、外部防雷措施、接闪器、引下线及接地系统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墨标在防雷风险评估及外部防雷措施上与国标及美标的主要区别点及雷电防护系统的设计步骤。结果表明,墨标以建筑物年预测雷击次数与规定的可承受雷击频率比较来确定是否需要设置外部防雷措施,国标的防雷分类法已经考虑了风险权重且易于执行,美标风险评估方法相对更复杂。  相似文献   

12.
[目的]雷电电磁效应与耦合特性是直升机电子电气设备雷电防护设计的重要分析依据。[方法]依据SAE-ARP5412和SAE-ARP5416标准规定的试验波形与方法,在基于传输线矩阵法(TLM)的CST线缆工作室中对典型雷击模式下直升机内外电磁环境和电缆耦合电平的影响因素以及规律进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雷击电磁场的建立是一个迅速变化的过程,并随时间、空间、结构呈现复杂变化;雷电耦合机制是雷电流再分布的阻性耦合以及机体缝隙共振耦合的相互作用,并且其与频率有很强的依赖关系;电缆感应电平会受到飞机蒙皮电阻、雷电流波形参数以及电缆屏蔽层阻抗等因素的影响。[结论]所做研究揭示了雷电电磁耦合机理及电缆雷电电磁感应的相关影响规律,为航空器电缆敷设和雷电电磁环境防护提供了依据和支撑。  相似文献   

13.
分析直击雷云地之间的闪电电流参数,包括先导电流,回击电流,连续电流,后续电流及其持续时间等重要参数,分析采用牛顿热平衡公式计算铝质避雷装置的规格时,还应考虑由雷电引起的电动力,静电力,热应力,风压和冲击波等因素的影响所确定的安全系数,讨论不同材质桅杆避雷装置下线确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修船》2019,(5):51-54
文章首先列举船舶雷击的分类,阐明其不利影响和危害;分析当前船舶雷电防护标准、规范内容和适用情况,指出其特点和不足;阐述船舶雷电防护的发展历程、避雷方式、防护对策及应用实际,说明现行防护措施的特征和缺陷;分析民船、军船雷电防护应用状况,并比对两者的异同点;最后,阐述船舶雷电防护方式和船舶平台雷电电磁兼容等方面开展的重点研究,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浅谈港口设施防雷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之国 《港口科技》2009,(8):36-38,49
雷击事件可能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在港口做好防雷工作事关重大。阐述了雷电的形成及危害,分析了港口设施防雷所涉及的领域,介绍了港口设施防雷的分类和“滚球法”,强调了对防雷装置的检测。对港口防雷工作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6.
[目的]随着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海上发射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而运行在大气中的飞行器时常会遭遇到雷击,严重时会造成机载设备损坏。[方法]针对该问题,建立飞行器表面无缝隙和有缝隙2个模型,使用CST软件中的传输线矩阵法研究雷击情况下2种飞行器模型的感应电场和磁场、表面电流和线缆感应电流的分布规律;研究飞行器内部线缆不同长度情况下线缆感应电流的变化。[结果]结果显示,对于同一个飞行器模型,轴向同一位置的表面电场和磁场与内部电场和磁场不仅在感应峰值上有差别,电场和磁场的变化趋势也有很大的不同;缝隙对飞行器表面电场和磁场变化的影响不大,但对飞行器内部的影响很明显;飞行器上的缝隙对线缆感应电流的影响巨大,相比于有缝隙模型,无缝隙模型中的单线感应电流峰值降低了1 000倍,同轴线电流峰值也降低了15倍。[结论]所得结果对于理清雷电对飞行器的电磁效应,进而开展下一步的雷电防护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雷电对空阔海域上的舰船危害极大,特别是随着电子、电气设备及封闭式集成桅杆的大量应用,舰船雷电间接效应日趋严重。为了有效开展舰载电子、电气设备的雷电间接效应试验,[方法]基于Marx发生器原理,设计并实现一种邻近雷击电场环境模拟装置。该装置利用可调单球隙实现冲击高压的峰值截断,通过高压极板与导电地平面建立邻近雷击电场模拟环境。[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截断时间小于2μs,跌落时间小于0.09μs,能够产生符合GJB 1389A-2005要求的脉冲电场环境。[结论]模拟装置可为依据GJB 8848-2016开展系统电子、电气设备的邻近雷击间接效应研究提供设备支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推导出的空投鱼雷雷伞系统三维空间弹道方程进行了无量纲化,并讨论了具有特定物理意义的参数,对雷伞系统纵向和横向小扰动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而获得了空中运动稳定性准则,为雷伞系统稳定性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对初始投影条件对雷伞系统五自由度弹道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其结果可为空投鱼雷气动减速器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的火箭上浮水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水雷的发展史来看,最先出现的水雷应该是漂雷,二战之前则以触发锚雷为核心,后来人们更偏爱无需与舰体接触而起爆的非触发沉底雷。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水雷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大致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出现了由水雷和火箭或水雷和鱼雷相结合的特种水雷,如火箭上浮水雷、自航水雷、自导水雷、定向  相似文献   

20.
张晓飞 《世界海运》2009,32(7):54-55
船舶常年航行于世界各个水域,遇到雷暴天气较多,相对于平坦的海平面而言,航行在水面上的船舶无疑成为海面上唯一的突出物,构成了诱导带电积雨云放电的理想条件,因此船舶受到雷击的机会较多,船上设备、人员、货物受到雷击损害严重,甚至导致沉船、火灾等严重灾难事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