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研究了基于旅客行为的不同类型上客区车道边的通行能力、合理泊位数分析方法.在调研典型上客区车道边类型的停车特征参数的基础上,搭建了基于VISSIM的枢纽上客区车道边仿真模型,应用实际调查参数对仿真模型进行标定,并设计仿真方案寻求各类上客区车道边泊位数的阈值,最终确定其通行能力值.最后,根据仿真结果,对各类车道边提出设计建议,为枢纽上客区车道边设计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目前双车道公路安全平面线形安全设计与评价缺乏科学可靠的方法问题,从几何设计标准以及双车道公路平面线形指标与交通安全的关系出发,提出以平曲线半径和曲率变化率作为平面线形安全评价的几何指标,通过运行速度反映几何指标与事故关系。基于双车道公路不同平曲线半径下大量运行速度实测数据,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到了运行速度分布规律,建立了双车道公路运行车速预测模型。基于运行速度一致性评价标准和跟驰理论,将曲线间直线长度区分为独立直线和非独立直线,对于非独立直线,曲线与曲线的关系是安全评价的控制因素;对于独立直线,直线与曲线的关系是安全评价的控制因素。提出了基于运行速度和直线独立性分析的平面线形安全性评价程序,可用于指导双车道公路安全设计与评价。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车型在不同车道的运行速度差异,讨论不同设计速度下各车道的运行速度分布特点和规律,并提出不同车道运行速度推荐值,以应用于其他相关几何指标选取和验算。通过调查我国多车道高速公路的交通管理方式,基于包茂高速、西安绕城高速和连霍高速公路的实测不同车道车辆运行速度调查数据,绘制了每条车道的运行速度分布图、正态分布曲线和累计分布曲线,分析得到了多车道高速公路不同车道的运行速度特点和分布规律,并提出了不同设计速度下各车道的运行速度推荐值。结果表明:高速公路第1车道的运行速度大于等于设计速度,剩余车道的运行速度大于等于该车道的限制速度,但低于设计速度,说明车道限速偏低;运行速度由内侧车道向外侧车道呈递减趋势,内侧小客车专用车道运行最高,外侧车辆混行车道运行速度最低;按车型进行车道管理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措施,对保证内侧小客车运行速度具有积极作用,但外侧车道车辆混行对行驶速度稳定存在负面影响,车辆行驶速度并不稳定;多车道高速公路不同车道的运行速度差异较大,计算道路几何指标时车辆速度直接采用设计速度的85%并不合适,应针对相应的多车道高速公路实际运行状况展开调查,以得到合适的运行速度取值;针对调查路段,统计得到了3车道和4车道高速公路不同车道运行速度推荐值,为其他指标的计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动态公交车道可以在公交优先的前提下实现社会车辆的路权共享,有效提高车道利用率,对缓解交通拥堵和推广公交车道具有积极作用。但目前动态公交车道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方法体系、可行性、适用性尚待探索和深化,相关系统性的研究综述缺乏。文中从动态公交车道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入手,对动态公交车道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首先对城市公交优先策略进行概述,通过回顾传统公交优先策略中信号优先、车道优先措施,引出动态公交车道的时空优先概念;然后回顾和评述动态公交车道的运行规则设计、影响因素分析和运行效益评价等理论研究的进展,并归纳已有车道运行实例的研究报告和应用成效。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动态公交车道研究新的切入点。最后对中国动态公交车道发展进行展望,并对后续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上海打浦路越江隧道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成通车的往返仅两车道的一座老隧道,目前正扩建另一座复线双车道隧道,预计2009年建成。隧道主要通行公交车和各类巴士车,货车运行尽量选择中心城区以外的道路通过。  相似文献   

6.
综合客运枢纽车道边通行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南京火车站车道边出租车流、社会车流的调查,通过分析车道边交通流特性,运用交通流理论建立一定条件下的车道边通行能力计算方法.提出了车道边基本通行能力的定义,分析调查数据获得车辆落客时间的统计分布规律,运用可接受间隙理论计算车辆汇入等待时间,完成对车辆占用停车位时间的调整;接着考虑停车及入口选择行为的影响,对车道边通行能力计算公式进行修正,并将其应用于郑州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车道边的规划设计.结果表明,当枢纽车道边到达车流服从泊松分布时,方法能够有效定量的计算综合客运枢纽车道边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加速车道长度设计是否合理对车辆运行安全至关重要。为提高互通立交入口匝道加速车道长度设计的合理性及车辆运行的安全性,通过分析合流影响区车辆交通特性,基于修正的二阶爱尔朗车头时距分布模型,建立大型车在不同坡度(-2%≤i≤2%)、不同比功率(8~12 kW/t)下的加速车道长度计算模型,重点研究大型车在不同坡度、不同比功率下的加速车道长度。研究发现:坡度、比功率与加速车道长度均成正比。该研究可以为针对大型车的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加速车道长度相关规范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公路平面交叉口左转弯车道安全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我国平面交叉口左转弯车道的安全设计水平,在对我国左转弯车道设计中经常出现的安全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交通安全角度出发,总结进行左转弯车道设计时应遵循的安全设计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提出适合于在我国推广使用的左转弯车道安全设计方法及其渐变段、减速车道、等候段、主线偏移段等组成部分的几何参数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该文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结合车辆运行特性,对变速车道设计进行了详细研究.基于车辆进、出公路主线的运行过程计算出变速车道的合理长度,提出了目前中国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变速车道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出口匝道设计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对如何做好互通立交变速车道设计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0.
孙超  寇越  田林 《交通科技》2020,(2):106-109
为探究城市道路行车轨迹与路侧之间的横向距离对车辆运行的影响,提高驾驶员行车安全,在某市滨海路进行汽车运行轨迹样本采集试验,使用AxleLight RLU11系列路侧交通数据采集系统分车道采集试验路段汽车运行轨迹样本,利用SPSS Statistics对试验路段不同车道车辆运行轨迹样本进行数据处理,绘制不同行车道运行车辆横向距离的累积频率曲线,计算得到汽车运行轨迹与路侧的横向距离D85,通过绘制行驶车辆距路侧的横向距离直方图,得到不同车道的车辆分布规律。结果显示,驾驶员大多数偏向选择在内侧车道运行。根据试验路段内外2条车道车辆横向距离和运行轨迹特性,可为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高城市道路交通运行安全。  相似文献   

11.
两轮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专用道一体化的改造方案是为解决城市中心摩托车和非机动车争夺路权带来的交通问题的一种探索和尝试。专用道的设置不可避免也要对公交车站进行改造,交通比较复杂。为有序引导站点处的交通流,保障乘客安全,首先介绍了路段两轮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专用道一体化方案的改造原因和思路,然后结合城市交通宁静化理念,对直线式停靠站和港湾式停靠站处的专用道提出了几种设计方案,并分析其优缺点和用地条件。经过对比,推荐公交站点处采用曲线式两轮车专用道设计方案,最后还配套了一些交通宁静化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介绍了某大型公路客车侧围结构设计方法,并简要说明侧围结构的设计原则、受力情况、材料选择、总成配合要求、结构形式设计、焊接方法,并使用HyperMesh工具对其强度进行有限元分析,最后对大客车侧围结构安全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大型营运客车换道预警系统设计提供参考,采用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车道线识别传感器、GPS、视频监控系统以及控制器局域网(CAN)总线数据采集仪等设备,基于小型乘用车搭建浮动车采集平台。通过在试验线路上进行1.5×104 km的驾驶试验,获取1 200余次营运客车的真实换道数据。以Jula提出的换道安全性模型为基础,结合营运客车的换道行为特征,通过分析换道进程结束后客车需要与周围车辆保持的安全距离,建立适合于营运客车的3类换道安全性识别模型(客车与自车道前方车辆、目标车道前方车辆、目标车道后方车辆),并利用真实数据对3类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客车换道持续时间均值为10.4 s,换道起始时刻与目标车道后方车辆的距离为10.0~40.0 m;所有换道样本中,73.3%的换道过程中客车速度要高于目标车道后方车辆,且超过90%的换道过程是由前方慢车引起;不同的速度区间下,车速和航向角联合变化情况下,驾驶人控制营运客车的横向偏移速度保持稳定,可认为客车驾驶人的心理预期换道进程存在固定经验模式,这与小型车换道的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差异,传统的TTC预警算法识别率较低,在不同速度区间情况下,所提出的模型对客车与自车道前方车辆、目标车道前方车辆、目标车道后方车辆的换道安全识别评价准确率均超过了90%。  相似文献   

14.
施画公交专用道是落实公交优先策略、改善公交服务质量,提升交通系统效率的重要策略.近年来,如何提高公交专用道设置的科学性、提升服务效能受到广泛关注.为科学定量评价公交专用道设置的正、负效能,建立基于多维运行影响的公交专用道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基于主观层次分析法和客观离差最大化法相结合的组合评价方法,实现对公交专用道效能...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泉州市秀涂南北主干道在城市路网中的功能定位,提出了主辅路的横断面方案,在交通优化设计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交叉口渠化、主辅车道出入口设计、公交专用道设置、路段掉头设计、人行过街横道、主线局部绿波交通等设计理念的综合应用,完善了道路交通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泉州市秀涂南北主干道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6.
张诗富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3):11-14,157,158
确定公交车站至交叉口的距离是个困难的问题,该文从设计规范之间的取值矛盾着手,分析指出公交车堵塞交叉口多半是由公交车站接待能力不足造成,遇到堵塞,应设法增加公交车站的接待能力,而不是将公交车站往路口以外移;通过审视交叉口加、减速车道的功能和必要性,以及公交车站设在交叉口出口道和进口道的优缺点,最终按照公交车辆和交叉口右转...  相似文献   

17.
以一个轻型客车为例,介绍客车车身造型中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三维建模、车身主图板制作以及造型动画演示设计的方法和过程。  相似文献   

18.
Exclusive bus lanes provide a very high level of priority for transit operations, especially for Bus Rapid Transit and Express service, but these lanes could be underutilized and be a source of extra capacity if they could be shared in an intelligent wa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benefits of providing intermittent priority, called bus lane with intermittent and dynamic priority, of these exclusive bus lanes. Intermittent and dynamic priority can be implemented by allowing vehicles to use the lane when Bus Rapid Transit or Express bus is not present. Drivers can be alerted when a bus is in the lane using either infrastructure-based signs, or in the future using infrastructure-to-vehicle, or connected vehicle communications. Some critical operating parameters for implementing bus lane with intermittent and dynamic priority system including clear distance, degree of saturation (volume-to-capacity ratio), connected vehicle penetration, and bus departure/headway frequency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9.
单车道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置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交进出停靠站对道路通行能力产生折减,运用排队论与间隙接受理论相关知识,对单车道公交停靠站上下限设置条件进行研究,分别建立了直线式、港湾式公交进出停靠站对机动车道的影响时间模型;进而以公交出站延误及站点服务强度作为约束,推导出机动车道通行能力及设置条件模型;最后对仿真试验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给出不同公交到达率下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范围值。结果表明:当公交到达率为20 veh/h和30 veh/h时,对应的单车道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置的上下限条件分别为:518~1 262 veh/h、518~1 243 veh/h。可见,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所得结果能够为城市道路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公交专用道是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的有效途径,确保了公共汽车的真正优先。该文对公交专用道的设置形式与设置条件进行了研究,并且着重从道路的等级和道路服务水平两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道路的等级和服务水平指标对公交专用道的设置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