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决富水隧道防排水问题,保证富水隧道的结构安全,首先,阐述高海拔地区富水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及关键问题,其次,深入分析相应的防排水施工技术应用,再次,详细探讨高海拔地区富水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最后,提出应用防排水施工技术的优化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国道317线雀儿山特长公路隧道具有"高海拔、高地应力、低温、低气压、低氧"等特点,施工初始阶段通风效率低、内燃机械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含量高等因素造成隧道内施工作业环境差,极大影响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威胁人身安全。基于此,文章开展隧道内施工通风、制氧供氧及内燃机械有害气体减排技术研究,提出了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施工作业环境改善关键技术,实现了雀儿山隧道安全、均衡、快速施工。  相似文献   

3.
介绍在青藏高原东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质务件下,修建高海拔寒区隧道-拉庚拉隧道所面临的新技术难题及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和施工方法,为高原隧道施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大武至久治公路隧道地处高海拔软弱围岩地区的实际情况,对高海拔地区软弱围岩条件下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施工采用新奥法和相应控制爆破技术,确定了合理的开挖方法,严格控制爆破装药量,开挖后喷锚支护及时跟进,确保隧道围岩的稳定;同时施工过程接受监控量测数据信息的动态指导,施工过程安全受控。  相似文献   

5.
拟建高尔寺隧道为国道318线改建项目的控制性工程,为单洞双向行车特长高海拔越岭公路隧道。目前已建成的类似工程样本少,现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没有避难设施的相关标准;针对寒冷地区隧道防冻胀设计只对防排水提出了要求,没有衬砌保温设计的相关对策;施工规范也缺乏高寒地区施工组织设计的相关要求。文章基于高海拔季节性冻融冻胀、单洞双向行车特长公路隧道特征,通过论证选用了隧道技术标准、平纵线位和路面结构型式;在总结和分析国内外类似工程是否设置紧急逃生通道和结合运营通风方式的基础上,本隧道设计采用了车行平导,并对平导压入通风纵向分段数和横通道的连接方式进行了优化;制订了仰拱之下深埋中央排水管和衬砌外贴保温层的防冻保温措施;参考其它行业引入冬期施工的定义和要求,制订了高原施工供氧方案。  相似文献   

6.
高原隧道长距离施工通风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地区严寒缺氧气压低,环境恶劣,隧道建设中面临的高原长距离隧道施工通风问题属世界性技术难题。关角隧道为目前世界在建最长的高原隧道,也是我国目前最长的铁路隧道。结合关角隧道的施工建设,通过研究,采用斜井分隔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文章给出了隧道施工斜井中隔法通风方法和方案设计,以及现场测试效果,既保证了关角隧道的正常建设,又为修建高原长大隧道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规律,建立了公路隧道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结构模式.采用专家评议法确定了安全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分别对公路隧道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9个单因素和整体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确定了安全等级标准.可在了解公路隧道施工系统各个单因素的安全状况的同时,掌握系统整体安全状况,既可减少隧道施工事故,又可为隧道施工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西部交通科技》2011,(7):J0005-J0005
近日,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高海拔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在高海拔严寒地区节理裂隙岩体隧道以及高烈度地震区隧道的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方面取得新成果。  相似文献   

9.
鹧鸪山隧道是我国在建高海拔、高寒地区的长大公路隧道,地质情况复杂.文章介绍了隧道的地质概况和围岩特征,并重点阐述了隧道大坍方的情况及处理措施,指出了对变质岩地区碳质千枚岩围岩级别确定的重要性,为位于高原、高寒地区通过复杂地质地段的隧道施工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高海拔、高严寒条件下的花久高速公路久治2号隧道穿越全风化钙泥岩板岩和强风化砂岩,局部还有千枚岩,存在较大的水平应力,施工中出现较大收敛变形,通过介绍久治2号隧道强风化钙泥质板岩段大变形情况,分析变形原因,采取的工程治理措施,为高海拔地区不良地质隧道施工积累经验。实施后效果良好,为隧道的顺利贯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多年冻土隧道设计难点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铁路隧道的技术难度主要由高寒、高海拔、冻土的环境特征所决定的.文章通过对青藏铁路隧道主要技术问题的分析,探讨在高寒、高海拔及冻土地区隧道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类似工程的修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多年冻土隧道设计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铁路隧道的技术难度主要由高寒、高海拔、冻土的环境特征所决定的.文章通过对青藏铁路隧道主要技术问题的分析,探讨在高寒、高海拔及冻土地区隧道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类似工程的修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在青藏高原等地区建设的隧道越来越多。但是由于高海拔严寒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这些隧道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冻害现象,部分隧道冻害甚至达到无法整治的程度。为了预防冻害的发生,严寒地区不少隧道在设计中考虑了防冻措施,较常见的做法是在隧道二衬与防水板之间设置保温层。青海省花久公路的防水层设计非常新颖,在隧道二衬表面加设了酚醛树脂泡沫保温层,再在保温层外侧设置硅酸钙板防火层,不仅起到防止冻害的作用,而且降低了隧道内发生火灾时高混对隧道衬砌结构的危害。硅酸钙防火板同时还起到对隧道衬砌表面进行美化装饰的作用,改善了隧道运营条件。本文在吸取久治5号隧道防火板及保温板安装施工经验的基础上,对高海拔严寒地区隧道拱墙保温板及防火板的安装施工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后续工程的施工提供借鉴、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海拔地区隧道使用者存在高山反应,对汽车尾气的耐受力更低,因此作为卫生标准的隧道内一氧化碳允许浓度值也应更低,但相关通风规范中并未区别高海拔隧道和一般地区隧道的空气卫生标准。文章以代表人体一氧化碳中毒程度的碳氧血红蛋白(COHb)饱和度为标准,把不同海拔标高的高山反应特征换算为COHb饱和度当量,针对不同等级公路、不同隧道长度提出了汽车尾气CO产生的COHb饱和度适用值,并结合通过隧道时间,确定了相对应的一氧化碳浓度允许值。由于现行通风规范中规定的一氧化碳允许浓度值偏低,文章提出的高海拔一氧化碳浓度限值有时会出现高于一般海拔隧道规定值的反常情况,对此作者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据悉,位于西藏拉萨市和林芝市交界的米拉山隧道将于2017年6月30日完成通车任务,届时将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特长隧道。米拉山隧道项目是国道318线林芝至拉萨段公路改造工程的控制性工程,平均海拔达4740米以上。隧道按照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左线长5727米,右线长5720米,属特长隧道。受高海拔自然条件的影响,米拉山隧道项目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多重困  相似文献   

16.
羊八井二号隧道出口防寒引水洞属高原高寒缺氧铁路隧道引水洞,其施工技术在国内尚属首例,施工中克服了高寒缺氧的环境,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施工技术,为今后的类似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过程中受反复冻融影响产生的渗漏水危害展开研究,在这一特殊地质条件下富水隧道中防排水的施工技术研究中,与普通隧道相比,渗漏水是隧道施工和营运期主要病害之一,易造成二衬开裂和渗水,从而影响其结构和行车安全。本文以花石峡至久治公路雪山1号隧道工程实例,对隧道富水段的的主要处理技术及集中出水段综合治理措施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反复探讨和论证,优化施工方案,完善防排水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可避免隧道受到渗漏水的侵害,治水效果良好,可为类似隧道工程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制定科学的公路隧道施工安全评价的基本模式,针对公路隧道施工的危险、有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及特殊工艺,将公路隧道施工系统分为隧道开挖、爆破、施工用电、施工通风、出碴与洞内运输、支护衬砌等6个主要子系统.运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对公路隧道施工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和定性分析,结合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对公路隧道施工系统中各子系统进行危险性评价,定量分析计算PHA中的子系统各个危险因素的危险等级,并采用安全检查表(SCL)对公路隧道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综合评价,建立了安全评价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PHA-LEC-SCL法确立了公路隧道施工安全评价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9.
关角隧道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隧道风险评估在我国铁路建设中刚刚起步,还需要在今后的建设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完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方法,使其在施工中充分发挥作用.文章以关角隧道为例,介绍了设计阶段的风险评估方法、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对策;通过风险对策在施工中的适时应用,大大降低了关角隧道施工中的安全风险,是风险评估走向成熟的有益实践,可为其它隧道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针对隧道施工恶劣、影响因素多变的特点,文章以贵黔高速公路龙井沟隧道为例,根据安全评价的原则和流程,充分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AHP法的优点,建立适用于隧道施工安全评价的模糊层次评价模型,并对龙井沟隧道施工进行了安全模糊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隧道处于较安全水平,与现场情况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该方法在隧道施工安全评价中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