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旨在探讨甘氨酸对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突触后不同亚型NMDA受体功能的调制作用。采用脑片标本的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大鼠视皮层II/III层锥体神经元的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灌流不同浓度甘氨酸和D-丝氨酸后,观察其对突触后NMDA受体电流的影响,之后使用NR2A-NMDAR和NR2B-NMDAR拮抗剂,观察其对突触后NMDA受体电流(NMDAR-mEPSC)的影响。结果表明:甘氨酸和D-丝氨酸均能增强mEPSC的NMDA受体成分,并呈现一定的浓度依赖性;施加NR2B-NMDA受体拮抗剂Ro25-6981,减小了mEPSC的NMDA受体成分,而联合使用甘氨酸和Ro25-6981则仍出现对NMDAR-mEPSC的增强作用;施加NR2A-NMDA受体拮抗剂Zn2 ,同样可以减小NMDAR-mEPSC;而联合使用甘氨酸和Zn2 ,亦出现对NMDAR-mEPSC的增强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突触后NR2A和NR2B-NMDA受体的甘氨酸结合位点均是不饱和的,甘氨酸对突触后NR2A-及NR2B-NMDA受体的反应具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γ 氨基丁酸 (GABA)在发育期大鼠视皮层诱导长时程增强 (LTP)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视皮层脑片电生理技术 ,在大鼠视皮层脑片Ⅳ层刺激而在Ⅱ /Ⅲ层记录场电位 ,在第 2、3、5周龄的大鼠脑片中诱导LTP ,并比较发育过程中LTP的发生率以及GABA在诱导LTP中的作用。结果 在第 5周龄的大鼠脑片中诱导的LTP发生率明显低于第 2及第 3周龄的大鼠。GABAA受体拮抗剂Picrotoxin能够提高第 5周龄的大鼠LTP的发生率 ,但对于第 2及第 3周龄LTP无作用。结论 GABA对于视皮层发育关键期之前LTP的诱导并无易化作用 ;但对于发育关键期后的LTP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生后早期大鼠视皮层Ⅱ/Ⅲ层锥体神经元的电学特性.方法 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结合显微镜直视细胞技术,在急性分离的大鼠视皮层脑片标本上,探讨生后早期大鼠视皮层Ⅱ/Ⅲ层锥体神经元的被动和主动电学特性以及动作电位(AP)的发放特征.结果 生后11~13 d(P11~13)大鼠锥体神经元静息电位为(-56.6±1.8)mV,输人阻抗为(185.4±2.7)MΩ,膜电容为(77.9±2.2)pF,时间常数为(16.9±2.4)ms.AP的幅值和时程分别为(97.7±2.7)mV和(2.3±0.1)ms,阈电位为(-31.8±1.4)mV,后超极化电位为(-65.3±1.3)mV.在受到长的强度不变的去极化电流时,多数神经元表现出明显的锋电位频率适应.AP发放时其稳定放电频率约为第1个放电频率的(30.4±9.4)%.结论 P11~13大鼠视皮层的锥体神经元的电学特性与成年大鼠不完全相同,大多数的神经元表现出规则放电形式,但其放电频率的适应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瘦素受体在SD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学定位。方法 采用高度特异的抗瘦素受体血清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瘦素受体在大鼠脑的分布。结果 在SD大鼠的前脑 (包括嗅球 )、皮层Ⅳ、Ⅴ层、海马、下丘脑、杏仁核、丘脑等可以观察到瘦素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物质 (LR IR) ,其中下丘脑弓状核、视上核、视交叉上核、杏仁基底外侧核、孤束核有较强的LR IR ,而下丘脑外侧视前区、杏仁中央核有较弱的LR IR。结论 瘦素受体广泛存在于大鼠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下丘脑、杏仁核等与味觉和摄食调节密切相关的核团  相似文献   

5.
大鼠视皮层场电位在发育过程中及LTP形成前后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视皮层发育过程中场电位的变化规律及长时程增强 (LTP)形成前后场电位的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视皮层脑片电生理技术 ,在大鼠视皮层脑片Ⅳ层刺激而在Ⅱ /Ⅲ层记录场电位 ,比较出生后第 2、3、5周场电位的变化。在第 3周龄的大鼠脑片中诱导LTP ,场电位稳定后以一组强直刺激诱导LTP ,并比较强直刺激前后场电位幅值、潜伏期以及斜率的变化。结果 第 3周诱导场电位的阈刺激强度较第 2及第 5周低。在第 3周龄大鼠的实验中 ,强直刺激后斜率增大与幅值升高呈正相关 ,潜伏期的缩短与斜率和幅值变化率的差值呈正相关。结论 发育过程中场电位的变化可反映皮层的发育。斜率综合了幅度及潜伏期的变化 ,是判定LTP的一个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中枢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系统的功能变化与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的关系.方法 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纳洛酮催瘾后,分别侧脑室注射谷氨酸、MK-801、氯氨酮,观察其对大鼠戒断症状的影响.结果 谷氨酸使大鼠咬牙、湿狗样抖动、扭体、添阴茎、体重减轻等项体征的评分显著增高,而MK-801及氯氨酮则相反.结论 中枢NMDA系统的功能变化可显著影响吗啡依赖大鼠的戒断症状.本研究为用非阿片类药物治疗阿片耐受和成瘾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正常大鼠空肠黏膜酪酪肽(PYY)受体的分布并测定反映酪酪肽受体特性的基本参数,初步阐明酪酪肽的作用位点和作用特点.方法 用125I标记酪酪肽并对其进行受体放射分析,测得酪酪肽受体的平衡解离常数,最大结合容量及Hill系数.结果 正常大鼠空肠黏膜上皮细胞酪酪肽受体的平衡解离常数(Kd)为(386.69±129.95)pmol/L,最大结合容量(Bmax)为(303.21±116.85)fmol/mg蛋白;Hill系数为1.酪酪肽受体为高亲和力受体.结论 正常大鼠空肠黏膜上皮细胞有酪酪肽受体的分布,酪酪肽受体之间无正负协同效应;酪酪肽受体对PYY具有高亲和性;可能有PYY直接与空肠黏膜上皮酪酪肽受体结合而直接抑制空肠黏膜的分泌.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中药丹参及其活性单体成分在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和(或)焦虑障碍患者中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连续收集2021年3月至4月间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47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常规生化检查和用药情况,调查中药复方制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使用情况;基于TCMSP、PubChem及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丹参活性单体的作用靶点,利用OMIM、GeneCards及TTD疾病数据库,挖掘抑郁焦虑的相关基因。匹配中药与疾病靶点,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和GO、KEGG基因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进行中药-靶点-疾病网络分析。结果147例冠心病患者治疗中最常用的中药制剂是舒血宁(44.9%)、丹参(27.9%)及大株红景天(21.8%),不同性别间使用频次无明显差异。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丹参活性成分可能作用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结合、5-羟色胺能突触、多巴胺能突触等,参与调节神经递质转运、多巴胺与儿茶酚胺类代谢及应激反应等生物学过程。中药-靶点-疾病网络分析显示,丹参多种活性成分与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单胺氧化酶、5-羟色胺受体及阿片类受体等存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皮层和海马脂连素受体(AdipoR)表达的改变和血清中脂连素质量浓度的变化。方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2)、假手术组(n=12)、SAH模型组(n=30)。采用颈内动脉穿刺法制作大鼠SAH模型。通过ELISA检测血清中脂连素的质量浓度;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脂连素受体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SAH后1、2、3d时血清脂连素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SAH模型组大鼠皮层和海马的脂连素受体1(AdipoR1)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脂连素受体2(AdipoR2)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脂连素参与了SAH后早期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清脂连素质量浓度的降低以及AdipoR1表达的增多,可能都是导致SAH后早期脑损伤的重要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体水平上观察选择性胆碱能M受体激动剂氧化震颤素(Oxo-M)对正常和6-羟基多巴胺(6-OHDA)毁损大鼠脚桥核(PPN)神经元自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 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和PPN内注射Oxo-M,观察PPN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大鼠相比,6-OHDA毁损组大鼠PPN神经元的平均放电频率增高(P<0.01),神经元活动趋于不规则(P<0.001);PPN内注射Oxo-M对正常组和6-OHDA毁损组大鼠的PPN神经元放电频率均可产生升高、降低和无变化三种改变.然而,PPN内注射Oxo-M对正常组大鼠PPN神经元的平均放电频率无明显影响,但Oxo-M使6-OHDA毁损组大鼠PPN神经元的平均放电频率显著降低(P<0.001).结论 胆碱能M受体激动剂抑制损毁组大鼠PPN神经元的活动,其作用机制是复杂的,涉及到PPN内突触前和突触后胆碱能受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中国男性群体中D-氨基酸氧化酶激活剂(DAOA)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等位基因特性PCR方法对272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06例对照DAOA基因区域的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rs778294,rs778293和rs3918342)进行基因分型和统计分析.结果 DAOA基因区域rs778294的一个等位基因(C)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P=0.03).由3个SNP构建的单倍型分析表明,单倍型CAT在病例-对照组中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结论 在中国汉族男性群体中,DAOA基因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易感基因,NMDA受体途径可能是发生精神分裂症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皮层扩散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对皮层脑血流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枕大池2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利用皮层给以KCl的方法诱导CSD的发生,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行皮层脑血流测定,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SAH组大鼠脑皮层血流较空白组和盐水组明显下降,其中5d组最低;皮层细胞凋亡水平明显升高,5d组最明显;CSD发生后SAH组脑血流下降更明显,凋亡更严重,空白组和盐水组变化不明显。结论 SAH后CSD的发生使脑血流进一步下降,皮层细胞的凋亡更加严重,CSD可能是导致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逆转录病毒载体转移外源基因的实用性,我们采用小鼠白血病病毒(MoMLV)载体将大肠杆菌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和抗新霉素(NeoR)基因转移到大鼠成纤维细胞内,对整合后的前病毒结构和基因表达进行了酶活性测定和DNA分析。结果表明:lacZ基因可以在大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和208F细胞株中较长时间地表达;前病毒整合位点、靶细胞特性和整合后的载体结构与转入基因表达的稳定性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颅脑损伤后皮层血管周细胞的反应性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使用可控性皮层撞击动物模型模拟颅脑损伤,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外伤后不同时间点皮层周细胞标记物表达情况,并通过透射电镜确定颅脑损伤后血管周细胞的生物学行为。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外伤后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groupbox 1,HMGB1)、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 RAGE)、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 NF-κB)表达水平,并将实验动物分为FPS-ZM1(一种特异性RAGE受体阻滞剂)注射组和野生型组,利用干湿脑重和透射电镜的方法检测外伤后HMGB1-RAGE对周细胞的影响。培养原代小鼠脑微血管周细胞,添加HMGB1重组蛋白并以同时添加FPS-ZM1的培养周细胞作为对照,离体水平探索HMGB1-RAGE通路对血管周细胞的影响。结果 外伤后早期皮层周细胞标记物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b...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瞬时电位受体通道(TRPCs)在神经元钙超载中的作用,探讨TRPCs参与SAH后迟发性神经元凋亡的机制。方法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用SKF96365干扰TRPCs通道活性后建立SAH干预组,Fura-2AM检测胞内Ca2+浓度,Western blot和RT-PCR分别检测皮层及基底动脉TRPCs蛋白及mRNA的动态表达,并与正常对照组、盐水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模型组比较,TUNEL检测皮层神经元凋亡情况。单因素方差分析实验数据。结果 SAH后皮层及基底动脉TRPC1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持续升高,在5d达到高峰,同时皮层神经元胞内Ca2+浓度及TUNEL阳性细胞数达到峰值。给予TRPC通道阻断剂SKF96365后,皮层及基底动脉TRPC1的mRNA及蛋白表达被抑制,皮层神经元钙内流减低,TUNEL阳性细胞数显著降低,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改善。TRPC3在皮层及基底动脉表达变化不大。结论 SAH后TRPC1导致的钙超载及脑血管痉挛(CVS)是造成迟发性神经元凋亡的重要原因,抑制TRPC1产生的钙内流可缓解神经细胞凋亡,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源性ghrelin对糖尿病心肌病(DCM)大鼠心肌动作电位及瞬时外向钾电流(Ito)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mg/kg)诱导Ⅰ型DCM模型,并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ghrelin对糖尿病大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及瞬时外向钾电流的影响。结果与DCM组比较,10~(-7) mmol/L ghrelin明显延长DCM大鼠心室肌细胞5%动作电位时程(APD50)[(12.49±2.32)%;n=7,P=0.037]及APD90[(26.29±5.13)%;n=7,P=0.006];并明显抑制Ito电流峰值,抑制率[(23.14±3.07)%;n=9,P=0.021]。结论外源性ghrelin抑制Ito电流而延长DCM大鼠心肌动作电位时程,参与糖尿病大鼠心脏电生理的重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电流损伤后大鼠血清淀粉酶(AMS)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其法医学意义.方法 利用110V交流电电击大鼠,建立大鼠无明显电流斑电击损伤模型.于电击后即刻、15、30min、1、2、3、4、5、6、7、8h,分别采集电击组大鼠和空白组大鼠的动脉血进行AMS全自动生化分析.结果 电击组大鼠血AMS在电击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茴香枳术汤对粘连性肠梗阻大鼠血浆D-乳酸的影响,了解其在粘连性肠梗阻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大鼠粘连性肠梗阻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承气汤组及茴香枳术汤低(1.13 g/mL)、中(2.25 g/mL)、高(3.38 g/mL)剂量组。给予药物治疗后第3、5、7天,共3个时间点,每时间点6只;股动脉取血,Brandt法测定血浆D-乳酸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浆D-乳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大承气汤组及茴香枳术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血浆D-乳酸含量显著下降(P<0.01)。结论茴香枳术汤有很好的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作用。其主要作用与恢复肠屏障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在机械性脑白质损伤后皮层神经细胞病理变化中的作用及其分布特征。方法 雄性健康SD大鼠 3 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1 2只 )和模型组 (2 4只 ) ,用模型组动物制作大脑皮层下横切模型。于致伤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 ,用TUNEL原位末端标记和常规病理组织学方法观察损伤区及相应皮层神经细胞变化的性质和规律。结果 致伤后横切处出血 ,损伤组织内神经元出现坏死改变 ,胶质细胞增多。大脑皮层Ⅱ Ⅴ层神经细胞多出现萎缩改变。伤后 1 2d时 ,相应皮层内即出现散在早期凋亡神经元 ,随后逐渐增多 ,7d后又趋减少 ,伤后 1 9d皮层内仍可检出凋亡神经元。在损伤区凋亡神经元少见 ,可见部分胶质细胞凋亡。结论 脑白质损害时 ,损伤相应部位皮层神经元主要表现为凋亡。在损伤区 ,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主要表现为坏死。皮层内凋亡神经元主要分布于第Ⅱ Ⅴ层 ,其时间分布呈一单峰状曲线 ,凋亡峰出现在伤后第 7d前后 ,至少持续 1 9d。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SD、E3与DA1U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敏感性,为构建不同品系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和研究眼底色素抗光损伤保护视网膜的相关机制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成年SD、E3、DA1U大鼠,雌雄随机选取,采用视网膜电图与HE染色分别检测正常情况下与光损伤后不同品系大鼠视网膜感光功能与组织形态变化,采用TUNEL染色观察光损伤后视网膜凋亡细胞的分布与数量。结果正常状态下,SD大鼠色素上皮层、脉络膜层及E3大鼠色素上皮层均无色素分布,而E3大鼠脉络膜层、DA1U大鼠色素上皮层与脉络膜层有褐色色素分布;HE结果显示,在正常状态下,3种品系大鼠视网膜外核层厚度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光损伤条件下,SD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均严重受损;视网膜电图结果显示,在正常状态下,不同品系大鼠间视网膜电图视杆细胞反应b波振幅存在显著差异,E3大鼠最大混合反应a波及b波振幅与SD大鼠相比有显著差异,而在光损伤条件下,与SD大鼠相比,E3和DA1U大鼠视网膜电图a波与b波的波幅降幅显著减弱;TUNEL染色结果显示,与SD大鼠相比,E3与DA1U大鼠视网膜内核层及外核层凋亡细胞分布范围与数量均显著下降。结论 SD、E3与DA1U大鼠间存在视网膜色素分布与光损伤敏感性的差异,分布于脉络膜与色素上皮层的色素可能在大鼠抗视网膜光损伤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