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探索船底气膜减阻效果,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对此展开了试验研究。在详细介绍了气膜减阻试验平台及其试验研究过程后,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此较。  相似文献   

2.
蔡金琦 《江苏船舶》2000,17(6):10-11
利用船底薄层气膜减阻技术 ,可提高快艇的水动力性能 ,提高船舶航速。模型试验表明 ,气膜减阻快艇的水动力性能已明显超过侧壁式双体气垫船 ,是一种投资低 ,见效大的节能新船型  相似文献   

3.
平板气幕减阻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董文才  郭日修 《中国造船》1998,(A10):100-106
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喷孔孔径,不同缝喷角,不同喷气面积以及横向断阶对光滑平板局部摩擦阻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船舶薄层气膜减阻技术的试验和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蔡金琦 《中国造船》2000,41(3):9-13
作者自1982年起研究薄层气膜形成规律和船舶薄层气膜减阻技术,利用该技术能有效形成船底薄层空气膜,使船舶减阻15~30%「1,2」。本文介绍了船舶薄层气膜减阻技术的模型试验研究和1000t甲板驳应用薄层气膜技术的实船试验结果「3」。  相似文献   

5.
6.
为探究船侧充气、船底充气和船侧与船底同时充气之后船舶减阻效果的变化趋势,对小比例船模进行表面气膜减阻试验研究.对气膜减阻试验平台和试验研究过程进行详细介绍,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船底与船侧同时充气之后的总减阻量不等于船底充气之后的减阻量与船侧充气之后的减阻量之和.船侧与船底同时充气不仅会消耗更多的充气量,而且...  相似文献   

7.
气幕减阻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试验研究,理论探讨及实船开发三个方面,简要地介绍了气幕减阻技术的研究状况,指出这项技术值得大力研究开发,并提出了有待深化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船舶微气泡减阻规律,本文基于OpenFOAM中两相欧拉数值模型,对低速散货船进行微气泡减阻数值研究.对气液两相分别建立控制方程,考虑五种相间作用力及气泡聚合和破碎,采用考虑气泡影响的改进k-ε湍流模型,忽略自由面影响,采用叠模模型研究喷气量、气泡直径、航速及吃水等因素对船舶微气泡减阻的影响,分析气体体积分数、湍流粘度和气泡直径分布等.结果表明:微气泡可以同时减少船舶摩擦阻力、粘压阻力和总阻力;喷气量直接影响减阻率,喷气量越大,减阻率越高;较小气泡的平均气体体积分数较大且气体分布更均匀,同时湍流运动粘度较小,可以更有效减阻;气泡沿着流向会聚并,气泡越小聚并越剧烈;较高航速和小吃水更有利于减阻.  相似文献   

9.
基于两相流理论,对集装箱船船模进行微气泡减阻性能数值仿真研究。分析船模在不同喷气口位置、流体含气率、不同喷射速度和角度下的流场分布和减阻效果。结果表明:当流体微气泡含量过高时,会增大船体摩擦阻力,流体含气率为10%~20%时,有较好的减阻效果,喷气口位置在距离球鼻艏后缘约三分之一船长附近具有较高的空气覆盖率,喷气口喷气方向垂直向下所产生的减阻效果比喷气方向偏向船侧效果要好,且船速较高时可允许较高含气率流体注入流场并增大减阻效果。  相似文献   

10.
柔性表皮减阻性能试验和减阻机理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以中国化工新材料总公司海洋化工研究院为主开发的聚脲类等柔性表皮试样在循环水槽中进行阻力测试,并据此修改配料,最后得到的试样能减阻13~15%.本文也从数学上对柔性表皮具有减阻功能的机理进行了推证.  相似文献   

11.
徐庚辉  张咏欧  钟声驰 《船舶工程》2019,41(4):31-35,59
基于两相流理论,对集装箱船船模进行微气泡减阻性能数值仿真研究。分析船模在不同喷气口位置、不同流体含气率、不同喷射速度和不同喷射角度下的流场分布和减阻效果。结果表明:当流体内的微气泡含量过高时,会增大船体的摩擦阻力,流体的含气率为10%~20%时有较好的减阻效果,喷气口在距离球鼻艏后缘约1/3船长附近具有较高的空气覆盖率,喷气口喷气方向垂直向下产生的减阻效果比喷气方向偏向船侧产生的减阻效果要好,且船速较高时可允许含气率较高的流体注入流场并增大减阻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旨在研究气流量、航行倾角对船底凹槽内气层保持和节能效果的影响。方法以一艘肥大型散货船的较大尺度缩比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气层减阻自航模系统和船底凹槽方案,开展开阔水域条件下自航模气层减阻试验,研究模型正浮状态下喷气减阻效果,以及模型一定纵倾角状态下对航速和轴功率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在主机转速一定时,喷气可以明显提高自航模的航速,停止喷气后,船底凹槽内的气体仍能维持较长时间;船体艉倾角为0°~0.25°时的气层减阻效果较好,较大艉倾角时气体从自航模艏部两侧溢出,气层无法对船底实现有效覆盖,减阻效果不佳。结论研究结果可对气层减阻技术在肥大型船舶上的工程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船舶微气泡减阻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二维平底型近似船舶,从船首底部喷气生成微气泡,考虑了气-水两相的相间阻力、相间升力、相间压力和虚质量力以及气泡对湍流的作用,采用Lam-Bremhorst低雷诺拓展的K-ε模型,应用Inter-Phase Slip Algorithm相间滑移算法,在不同来流雷诺数、微气泡浓度下进行了微气泡减阻的数值试验,所得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定性符合,可为微气泡减阻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快速性是船舶航行的重要性能之一,新型减阻技术不断被提出推动了船舶快速性的发展。从船舶阻力原理出发,对国内外船舶减阻技术展开分析,指出当前主流研究方向为空气减阻、仿生超疏水减阻、附体减阻以及断级减阻技术;针对这4种减阻技术探究影响减阻效果的主要因素,总结当前减阻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介绍船体加热-超声协同减阻和网状射流等新型减阻技术,对未来减阻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为船舶减阻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船舶特种气幕减阻技术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卫  姚熊亮  范辞  石侃 《中国航海》2006,(3):12-14,42
为克服现有备受重视的气幕减阻技术应用于军用舰船所存在的次生暴露、尾流加重等严重问题,开展了新型的船舶特种自消隐气幕减阻技术研究。分别介绍了特种自消隐气幕的设计思想和化学反应原理,并以实验验证了特种气幕自消隐的可实现性。研究成果有利于改善气幕减阻技术在现代军用舰船上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要求以及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船舶气层减阻技术作为船舶运输手段中一种有效的节能、降碳手段,近年来备受关注。文章阐述了气层减阻技术中气层的形成过程以及工作原理;从模型试验以及理论与数值计算方面分析了船舶气层减阻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列举分析了国内外部分研究单位的应用实例和实际效果;针对研究和应用现状,对船舶气层减阻技术面对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基于PIV测量的柔性壁减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性能的柔性壁对湍流边界层的减阻效果,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 PIV)对刚性壁面与4种材料的柔性壁面的湍流边界层流向速度分量进行测量.从边界层速度分布求得壁面切应力的分布,并由此得到柔性壁与刚性平板的平均摩擦阻力系数.实验结果表明,柔性壁面的边界层速度分布在对数律上有所平移,具有特定性能的柔性壁具有一定的减阻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气泡对航行体侧壁的减阻效果,设计一套试验装置。利用该装置,采用壁面通气法研究不同通气量、不同来流速度和不同通气角度对气泡减阻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通气量和通气角度不变的条件下,减阻率随来流速度增加而增加;在来流速度和通气角度不变的条件下,随通气量增加,减阻率先增加然后变小;在来流速度和通气量不变的条件下,减阻率随通气角度的增大而减少;在一定的条件下,取得了20.34%的减阻率。  相似文献   

19.
滑行艇气层减阻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三种艇型及不同的喷气方式的模型试验,研究了断阶滑行艇模型气层减阻的实施途径及减阻效果,取得了总阻力减少25%以上 结果,提出了一种适合于采用气层减阻技术且阻力性能优良的艇型。垂向舭板可减少滑行艇的高速阻力,但阻力减少的程度与艇型有关。底部斜升角较小时,有利于气层减阻。气层减阻率大于舭板减阻率,对底部斜升角较大且艇底扭曲、艏部设置适当的纵向防溅条、舯部设置楔形板的深Ⅴ型艇,垂向舭板对其阻力的影响不大,这种深Ⅴ型艇的阻力性能较佳,若喷气,其总阻力还可进一步减少15%。孔喷时,孔径采0.5mm或1.3mm对模型阻力的影响甚微,采用0.4mm缝叶的模型阻力比用孔喷时略大,采用较大孔喷或缝喷有利于工程上的喷气实施。  相似文献   

20.
陈杨 《港工技术》2020,(2):89-92
本文介绍了全封闭充气膜结构主要施工方案,原有挡煤墙及防风抑尘墙拆除,新挡煤墙基础施工,气模施工,消防安全设施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