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LRG型地铁钢轨打磨车设计最高运行速度为100 km/h。文章对该车的总体布局、主要性能参数、车体、动力系统、走行系统、牵引动力传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轨道打磨系统等设计进行系统阐述。应用实践表明,LRG型地铁钢轨打磨车3~15 km/h的低恒速和高速旋转砂轮设计,可有效消除钢轨轨头表面病害,满足线路钢轨打磨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2.
PGM-48型钢轨打磨车国产化电气控制系统基于大型养路机械网络控制平台研制而成,包括液压走行控制和打磨作业控制,突破了低恒速液压走行控制技术和恒功率打磨控制技术,可以等功能替换早期进口打磨车的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3.
DF_(8B)型内燃机车低恒速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在现有DF8B内燃机车上实现低恒速控制功能的改造方案及如何使用PI调节来设计和实现低恒速控制的算法.为了延长牵引电机的使用寿命,特对电流限制曲线做了调整.还展望了低恒速控制技术在自动化装车作业场合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为改善地铁线路钢轨打磨作业环境,实现接触网供电和内燃混合动力利用而开发了混合动力地铁钢轨打磨车。详细介绍了打磨车的基本组成和各子系统功能及原理。在隧道内采用接触网供电进行打磨作业可有效解决隧道内废气无法排出和噪声污染的问题。经长沙地铁实际应用表明,采用接触网供电进行钢轨打磨具有零排放、噪声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贾军 《中国铁路》2022,(7):89-95
从我国铁路道岔打磨策略及标准、打磨技术装备特点及性能比较、打磨作业模式及工艺方法等方面,探讨我国铁路道岔打磨技术装备的现状和应用情况。针对铁路道岔打磨主要采用的大机为主、小机为辅的作业方式,系统性论述以砂轮端面打磨为基础的大型道岔打磨车、中型道岔打磨车、道岔打磨小机、仿形打磨小机,以及以砂轮周面打磨为基础的钢轨快速打磨车、砂轮圆周曲面打磨车的结构特点和技术原理,并分析相适应的道岔打磨作业工艺方法。根据道岔打磨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高速、重载铁路道岔打磨的不同需求,建议进一步研究相适应的打磨技术和装备,摸索更高效的打磨作业工艺。  相似文献   

6.
轨道平顺分为轨道几何状态不平顺和钢轨车轮踏面不平顺。钢轨打磨作业主要消除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不平顺,分为预打磨、预防性打磨、保养性(轮廓性)打磨和校正性(修理性)打磨。通过对日本、法国、德国和瑞典高速铁路钢轨打磨作业分析,根据我国铁路钢轨打磨作业实际,建议开展客运专线线路开通前的钢轨预打磨、开通后的钢轨预防性打磨及保养性打磨等研究和试验,制定钢轨打磨各种形式与参数、打磨程序、条件和验收标准。  相似文献   

7.
客运专线钢轨打磨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轨道平顺分为轨道几何状态不平顺和钢轨车轮踏面不平顺.钢轨打磨作业主要消除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不平顺,分为预打磨、预防性打磨、保养性(轮廓性)打磨和校正性(修理性)打磨.通过对日本、法国、德国和瑞典高速铁路钢轨打磨作业分析,根据我国铁路钢轨打磨作业实际,建议开展客运专线线路开通前的钢轨预打磨、开通后的钢轨预防性打磨及保养性打磨等研究和试验,制定钢轨打磨各种形式与参数、打磨程序、条件和验收标准.  相似文献   

8.
为优化打磨参数,提高钢轨打磨车作业效率,以PGM-48及GMC-96X型打磨车为研究对象,运用金属磨削原理、正交试验分析及回归分析等理论,结合现场试验数据,建立钢轨打磨车作业过程中打磨速度、打磨功率与作业能力的回归数学模型。研究表明,打磨车打磨能力与打磨速度呈负相关,与打磨功率呈正相关;在正常条件下,打磨速度相比打磨功率对打磨车作业能力的影响更大;由于结构、能量转化效率等因素,不同型号打磨车在相同打磨参数下打磨能力不同;幂函数回归分析所得数学模型具有高度显著性,对打磨参数、打磨模式的确定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华长权 《中国铁路》2014,(12):56-58
通过对钢轨打磨机理及打磨列车运行参数的分析,对影响钢轨打磨的各种要素(包括打磨列车作业运行速度、打磨电机分布、打磨电机磨削功率及施工条件和线路条件等)进行探索,结合磨削原理深入解析钢轨打磨磨削量与打磨参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打磨功率参数在打磨作业中的求取步骤。研究成果从2012年6月—2014年10月在武汉大型养路机械运用检修段得到应用验证,打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某有砟客运专线开通一段时间后出现周期性钢轨低塌不平顺、线路高低和轨枕空吊等现象,导致轨道质量指数(TQI)增大,人工维修成本大幅上升。轨面低塌位置分布在距焊缝大里程方向2.2~2.8 m,光带加宽6~10 mm,低塌和正常位置钢轨廓形存在明显差异。建立实参数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结合TQI变化和线路调查数据,分析线路高低产生的形成机理。综合考虑问题特征、形成机理及不同类型打磨作业特点,创新性采用小机打磨、快速打磨和传统打磨多种作业相结合的打磨整治方案。打磨后周期性钢轨低塌不平顺和廓形差异基本消除,光带宽度均匀、位置居中,钢轨打磨质量指数(GQI)显著提升,轮轨垂向力和车体垂向振动加速度大幅降低、周期性消除;同时TQI保持稳定,人工维修成本大幅降低。该客运专线钢轨周期性不平顺问题得到的综合整治经验,为有砟客运专线同类问题的准确定位和有效解决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1.
针对广州地铁7号线列车正线行驶时客室噪声较大问题,通过噪声测试,分析车辆结构和轮轨状况等因素对列车噪声的影响,并从列车密封性、钢轨打磨、列车运行速度等方面开展列车运行噪声整治措施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列车运行时客室噪声主要为轮轨噪声,通过钢轨打磨、列车限速、侧门密封性整改等措施可改善客室噪声问题。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地铁车辆减噪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钢轨打磨列车国产化过程中 ,整车功率的正确计算是设计阶段必须首先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 ,本文专门针对钢轨打磨列车的工作特点 ,以铁路机车牵引计算方法为依据 ,结合打磨砂轮切削钢轨时的金属切削理论 ,总结出钢轨打磨列车功率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高速铁路的主要技术特征与高速动车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比较了高速铁路与既有铁路的主要技术不同点,指出高速铁路的主要技术特征体现在:持久高平顺性的轨道,大张力的接触网,车载信号为主的列车控制系统,轻量化、流线型、密封的、大功率和大钊动能力的交直交电动车组。同时,介绍了国外最新投入和即将投入运营的电动车组。  相似文献   

14.
随着铁路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升,制约运行速度的铁路道岔成为改造的关键,加大道岔型号能够提升运行速度。道岔换装时需要具备与其相匹配的道岔转换设备、相配套的电源及升级改造测试设备等。京秦线狼窝铺站作为道岔提速试验场地,铺设了2组60kg38号道岔,介绍了设备的安装、调试方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列车提速后铁路隧道行车安全的可靠性问题,通 过对隧道照明现状的分析,找出存在问题,着重对隧道照明的 配电系统和控制方式进行设计探讨。  相似文献   

16.
多传感器定位在高速铁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超 《铁道通信信号》2006,42(12):28-30
提出了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对定位技术的要求,引入了多传感器融合定位技术概念,并分析了现有的各种传感器与测速装置的特点。通过对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分析,说明多传感器融合定位技术能满足高速铁路列控系统的严格要求。为了使多传感器融合定位技术能够真正在高速铁路中得到应用,提出了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介绍时速600 km高速磁浮运行控制系统的构成及原理,研究运行控制系统在其他系统协同配合下完成轨道控制、列车控制、牵引控制的方案,并介绍运行控制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接口及控制内容.结合运行控制系统的功能,进一步说明实现对时速600 km高速磁浮列车的运行控制需要其他系统的协同配合.研究结果表明,运行控制系统是高速磁浮列车关...  相似文献   

18.
上海地铁二号线车载ATC系统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TC(Automatic Train Control,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广泛地应用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它通常构成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主体。列车车载ATC系统,是一套完整的控制、监督系统,确保列车的运行安全,完成列车速度和间隔控制,进行速度自动调整控制和车站定位停车控制。  相似文献   

19.
近代高速列车技术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述了近代高速列车的发展趋势是运行速度不断提高,RAMS不断增长,降低LCC,动力装置配置采用动力分散式;介绍了近代高速列车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其中包括大功率交流传动系统、高速转向架、高速制动技术、高速车体技术、车内环境及排污技术、列车监控与诊断技术等;最后阐明了近代高速列车维修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全路有普速车站2 000多个,这些车站只有很少一部分建设了旅客服务集成管理平台(简称:旅服平台),建设速度缓慢。主要原因是由于普速车站列车运行和客运组织情况复杂,现有旅服平台到发管理作业无法满足现有车站客运作业需求。因此,研究设计采用基于进站咽喉智能视频分析的车次识别与运输调度管理系统(TDMS)临站压轨数据相结合的旅服智能到发作业系统,对列车进站、停稳等状态进行预测判断,并在此基础上依托c#编程语言对到发管理作业进行新的算法设计与实现。通过对现场到发作业改进前后与列车到发作业时间预测结果对比分析,采用基于进站咽喉智能视频分析的车次识别与TDMS临站压轨数据相结合的智能到发作业系统时间预测准确性远高于现有旅服平台只接收TDMS方式的到发时间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