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述了33 t大轴重机车轴箱轴承的设计与选型要求,对比分析了整体式滚子轴承和非整体式轴承的优缺点,指出整体式圆柱滚子轴承是大轴重机车轴箱用轴承的理想选择.通过轴承寿命计算,验证了所选轴承满足33 t大轴重机车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2.
为预测轴承的剩余工作寿命,分析了列车牵引电机轴承预紧量对轴承结构和动力学特征的影响,针对单个轴承个体,从轴承的各个寿命阶段研究了轴承可能发生的失效原因以及对应的轴承预紧量特征。利用ANSYS动力学仿真分析得出轴承的固有频率会随着轴承预紧量的减小而降低。结合预紧量与轴承接触应力的关系,提出了基于预紧量变化的轴承寿命预测方法。监测轴承振动频率来判断轴承预紧量的变化,可以对牵引电机轴承个体进行寿命预测。  相似文献   

3.
为准确计算主动齿轮双支撑式电机齿轮箱主动轴轴承所受载荷,文章介绍了主动齿轮双支撑式电机齿轮箱的结构,分析了输入轴的受力情况,重点对输入轴各轴承处轴承载荷计算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明确的轴承载荷计算方法,并通过算例分析了柔性联轴器截面抗弯刚度对电机侧轴承和车轮侧轴承轴承载荷差值的影响,为柔性联轴器截面抗弯刚度设计和轴承选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铁道机车车辆上使用的车轴轴承一旦发生事故,不仅会引起轴承损伤,而且有可能妨碍列车运行安全,为确保列车运行的高可靠性与安全性,对车辆轴承要求具备各种性能。本文从说明车轴轴承的结构入手,介绍了对车轴轴承要求的性能,阐述了检查车轴轴承各种性能的方法,例如车轴轴承性能试验方法、车轴轴承上承载载荷的推测方法等。  相似文献   

5.
转盘轴承是铰接式转向架的关键零部件。为实现铰接式转向架连接、承载、转向等功能,设计了具有3个套圈结构的转盘轴承。分析了转盘轴承结构,计算了转盘轴承承载安全系数。通过轴承校核和偏载试验,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设计的转盘轴承可以满足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6.
徐虎 《铁道车辆》2007,45(6):37-38
根据提速客车轴承剥离情况的有关数据统计,通过典型剥离轴承的金相观察和宏观形貌分析,分类论述了轴承剥离的形貌特征,总结了导致轴承剥离的内外部因素,阐述了车轮踏面剥离对轴承剥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地铁车辆转向架轴承状态对车辆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现有地铁车辆转向架轴承的监测与诊断存在智能化程度低、准确性差等不足。针对此不足,对地铁车辆转向架轴承故障模型进行推导,提出一种地铁车辆转向架轴承故障智能诊断方法。该方法根据转向架轴承径向振动加速度信号,采用小波包-包络分析和故障识别搜索算法,诊断轴承故障及故障类型。为了验证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设计并搭建了轴承故障诊断试验台,基于此试验台对广州地铁车辆转向架故障轴承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转向架轴承故障诊断方法能够准确识别轴承故障,为地铁车辆转向架轴承故障诊断的自动化、智能化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速动车组轴箱轴承在夏季运营时部分车辆轴箱轴承出现超过温度限值的现象,从轴承的设计制造、轴承装配状态、轴承润滑状态、新旧牌号油脂对比试验及线路试验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轴承油脂的性能可能是导致轴承温升故障的主要因素,采用新牌号油脂能够降低轴承温度约5~10℃,表现出降低轴承温升故障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车轴轴承的微动磨损是车轴轴承内圈与决定车轴轴承轴向安装位置的后盖的接触面,由于微小的相对滑动而导致的损伤.微动磨损产生的金属粉末一旦进入轴承内,则会引起轴承磨损,或使润滑作用劣化.因此务必查明原因,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本文根据再现轴承微动磨损试验,测量压力分布情况,研究了车轴轴承发生微动磨损的原因,进而介绍了在设计与材料...  相似文献   

10.
车轴轴承的微动磨损是车辆轴承的内圈与决定车轴轴承轴向的安装位置的后盖的接触部,由于微小的相对滑移运动导致的损伤。假设微动磨损产生的金属磨耗粉末侵入车轴轴承内,则或者致使轴承磨损,或使润滑剂劣化。本文介绍了首先运用实体车轴轴承再现微动磨损,调查了由于微动磨损导致的轴承磨损状态。测量了轴承内圈与后盖接触面间的压力分布情况。研究了轴承发生微动磨损的相关机理。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摩擦摆支座及弹塑性钢阻尼支座两种不同类型的减隔震支座的抗震性能进行对比,选择适合项目要求的支座类型。对比结果表明:两种减隔震支座均能够有效延长桥梁结构自振周期,支座横向刚度较小的摩擦摆支座更有利于周期的延长,同时产生的墩顶剪力也较小;对于墩底截面及基顶截面的弯矩和剪力,在墩高较低时横向刚度小的摩擦摆支座减隔震性能较好,而墩高大于20 m时,横向刚度大的弹塑性钢阻尼支座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隧道内列车荷载下弹性支承块空吊对钢轨竖向位移的影响,基于银洞坡和定水坝隧道现场实测数据,建立考虑支承块空吊的力学模型,分析连续1~3块支承块空吊情况下钢轨竖向位移的超限情况。实测和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内实测的空吊位置和量值具有不确定性特征,空吊现象引起的钢轨竖向位移有超过安全指标的情况;单块支承块空吊值在10 mm以下,钢轨竖向位移不出现超限情况,当连续2块或连续3块支承块空吊量大于3 mm时,钢轨竖向位移出现超限情况,对于隧道内复杂的支承块空吊病害,建议控制空吊量在3 mm以内,同时应尽量避免连续空吊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保证高速客车的行车安全,开展了25型客车轴承故障检测诊断方法研究,使用振动信号对客车车轴轴承进行早期诊断和预警.分析了客车轴承振动信号特征,针对轴承故障特征频率包含的能量少且受到噪声干扰的特点,将经验模式分解和11/2维谱引入轴承振动信号分析,提出了基于经验模式分解和11/2维谱提取故障特征频率的客车轴承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双球面减隔震支座等效摩擦系数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双球面减隔震支座的主要参数等效摩擦系数进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为桥梁、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与分析提供参考。试验研究包括在竖向承载力和加载频率不同时等效摩擦系数的对比分析,并分析支座等效刚度、等效黏滞阻尼比及滞回曲线。结果表明:支座滞回曲线的试验值与模拟值、理论分析结果基本接近,验证了支座的等效摩擦系数理论公式的正确性;支座主要设计基本参数及等效摩擦系数的模拟值及试验值与理论值基本相符,进一步验证了支座的等效摩擦系数理论公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现行不同铁路规范对于路基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各不相同,设计人员对规范有不同的理解,有时会造成设计偏于保守,对铁路路基地基承载力设计方法进行探讨。地基容许承载力和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是地基基本处于弹性变形的界限,与基础是刚性还是柔性无关。对于有砟轨道,可允许土体局部进入塑性破坏区,可以在规范的基础上将承载力要求适当放宽。根据既有资料,提出用于极限状态设计的承载力分项系数,可为铁路地基处理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根据悬挂系统的结构形式,转向架分为轴箱内置转向架和轴箱外置转向架.相对于轴箱外置转向架,轴箱内置转向架结构紧凑、质量小,有利于降低轮轨磨耗和通过小半径曲线,具有良好的线路适应性.针对时速350 km/h货运动车组,考虑高铁线路和既有线路运行工况,通过动力学仿真软件SIMPACK计算车辆分别采用轴箱内置转向架和轴箱外置转...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电力机车牵引电机滚动轴承振动法故障诊断方案,介绍了JDZ-1型机车轴承检测仪中采用的信号处理、数据分析、诊断参数选择以及轴承状态判别等关键技术,并介绍了该仪器用于SS3型电力机车的现场诊断实例.  相似文献   

18.
为检验地质断裂带上人工挖孔桩的桩底压浆对提高桩承载力的效果,进行了三根现场模拟桩的静载试验。采用三种方法确定了桩的极限承载力,结果表明,桩底压浆使桩的承载力提高到2倍左右。  相似文献   

19.
沉井基础竖向承载特性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离心模型试验对饱和砂土地基中沉井基础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特性进行研究,初步掌握地基极限承载力随基础埋深和基础宽度变化的规律,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基础埋深不大于5 m时,荷载-沉降曲线为陡降型,有明显的拐点出现,可取拐点对应的荷载作为极限承载力;基础埋深不小于10 m时,荷载-沉降曲线为缓变型,未出现明显的拐点,建议取相对沉降量(基础的实测沉降量与基础宽度的比值)对应的荷载作为极限承载力。(2)在均质地基环境中,极限承载力随基础相对埋深的增加近似呈指数型曲线增长。(3)进一步推求沉井基础极限承载力随基础宽度和相对埋深变化的函数表达式,其成果可用于估算砂土地基中沉井基础的地基极限承载力。  相似文献   

20.
液体黏滞阻尼器与双曲面球形减隔震支座联合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某城际铁路105 m简支系杆拱桥为工程依托,采用液体黏滞阻尼器与双曲面球形减隔震支座联合作用方式,对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下的抗震设计,以了解二者联合应用于减隔震设计时的特性。利用Midas/Civil软件,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对液体黏滞阻尼器与双曲面球形减隔震支座分别应用于结构的减震效果,以及二者联合应用时的减震特性分别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液体黏滞阻尼器的减震效果要优于双曲面球形减隔震支座。在给定的减震目标下二者联合应用时,液体黏滞阻尼器的吨位及结构墩顶水平力均较单独使用有所降低,对阻尼器的布置及结构的抗震设计是有利的;双曲面球形减隔震支座对地震能量耗散小,支座的摩阻系数提高时虽然增大了地震能量消耗比,但增大了结构墩顶水平力与震后残余位移,对结构抗震是不利的;二者联合应用时,应结合设防结构自身特点与减隔震设计目标,选取合适的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