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介绍了同步附着系数对汽车制动力分配特性的影响。以提高制动效能和制动稳定性为目标,并参照EEC法规,给出了装有制动力调节装置的汽车的同步附着系数优化设计方法。以BJ121型汽车为例,对同步附着系数进行了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2.
为了考察在各种附着系数的路面上汽车的制动性能,分析了理想汽车前、后车轮制动力分配曲线与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之间的匹配关系.引入能够反映制动性能的概念“制动力利用率”作为评价方法,根据不同的匹配关系导出对应的制动力利用率算法.针对某轻型客车,详细地分析了其在不同附着系数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同时改变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分析不同匹配关系下汽车的制动性能.结果表明:随着路面附着系数的增加,制动力利用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随着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的增大,汽车在低附着系数路面的制动力利用率降低,在高附着系数路面的制动力利用率升高;制动力利用率评价法能够有效地评价汽车在不同附着系数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某重型6x6越野汽车为依托,对气压制动系统及其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说明。通过对该车型同步附着系数的分析确定,得到整车制动力分配系数,计算得到该车型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效率,校核了该车型的制动性能。  相似文献   

4.
感载比例阀能改变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值,使汽车制动时方向稳定并有足够的制动减速度、文章介绍了汽车液压感载比例阀的原理、输入压力和输出压力的比例关系,阐述了变比值制动力分配汽车的利用附着系数和路面附着系数利用率的计算方法,表明虽然该方法比固定比值制动力分配汽车的计算分析方法复杂,但利用该计算方法得到的带比例阀汽车的利用附着系数完全满足M1类车辆的制动法规的要求,并且利用附着系数和制动强度之间的关系曲线与路面附着系数利用率曲线完全吻合,指出使用该计算方法匹配感载比例阀完全正确。  相似文献   

5.
由汽车简化模型制动时的受力分析可推导出理想前后轮制动力之间的关系式,得出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结合实际制动力分配线来讨论确定前后轮制动力,再用附着系数的定义得到前后轮利用附着系数,根据ECE法规要求检验前后轮利用附着系数是否在规定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6.
黄金鹏 《北京汽车》2012,(1):31-32,46
汽车在制动过程中,为保证汽车具有足够的制动强度,ECE-R13对制动强度与道路附着系数关系提出了明确规定,汽车制动力分配系数选择应在此规定范围内。汽车前、后轴车轮分别抱死为汽车制动强度达到极限值的下临界值,将计算得到的抱死状态时的制动强度与附着系数函数图与规定图线相比较,就可以快速得到制动力分配比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7.
刘明 《汽车技术》1990,(12):34-37
论述了用双滚筒反力式制动力检测台检测汽车制动力时,安装角及检测场地的附着系数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JT663和 JS663型长途客车的制动力,是以前轴制动器制动力与汽车总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来分配,并以分配系数β表示前、后轴制动力的分配情况。由于 JT663和JS663型长途客车是由东风 EQ140型汽车(下称原车)的底盘等改型而来,其制动器的制动力和原车相同,是分配比例固定的常值(β=0.59),但改型后的前后轴轴线之间的距离变长、重心高度和重心至前后轴轴线距离的变化(见附表),使同步附着系数φ。值增加至0.56(空载)和0.64(满载)。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通过对摩托车在制动过程中所受不同力的分析,分析了摩托车制动器制动力、地面制动力及附着力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分析得到了摩托车在不同附着系数路面上的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理想分配曲线,其次通过弹性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同步附着系数,分析结构参数的影响特性和影响程度,最后结合制动器结构设计的经济成本问题,提出了具备一定可行性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0.
ABS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基安  徐峰 《世界汽车》1994,(5):9-14,51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是根据不同滑移率下所对应的轮胎与地面的附着系统来控制制动力的汽车安全制动系统。主要由轮速传感器,压力调节器和电子控制装置组成。  相似文献   

11.
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提出了一种计算两轴载货汽车同步附着系数的方法,并用此法对BJ130型和CA10B型汽车的同步附着系数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12.
影响汽车制动舒适性的主要因素是制动工况下汽车的俯仰振动,而汽车制动俯仰受到悬架与制动力的影响。文章通过MATLAB软件建立汽车制动俯仰模型,模拟制动输入下的车辆输出,并对模型进行合理简化,找到俯仰角与制动力之间的数学关系,并在保证制动性能的前提下减小制动力以减小俯仰振动。根据仿真结果分析,将制动俯仰分成三个时期,在制动前、中期,调节制动力分配系数,以减小俯仰角,在制动后期通过设计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QR)无线时间状态调节器,找到一种制动力的调节方法,优化汽车俯仰角,消除制动回弹现象,提高汽车在制动工况下的舒适性,使本论文具有实际的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3.
装有缓速器的汽车在制动时,其制动性不能用理想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I曲线)来评价,但对I曲线稍作修改并结合传统的分析方法,仍可以对汽车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文章通过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的关系式,得出关于路面附着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通过该方程解的情况来分析制动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为了保证汽车制动时的稳定性,施加在后轮上的缓速器制动力不宜过大,并且通过适当调整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可以提高汽车的制动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了滑移率与附着系数的关系以及通过控制制动压力来达到最佳滑移率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了简易制动压力调节器的结构,给出了将其串入一般制动系统后的摩托车制动力计算公式,分析了其具有ABS的一些制动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合理确定加装缓速器后汽车制动力分配比的大小,提高制动稳定性与效率,建立汽车制动控制模型,分析加装缓速器后原车制动力分配比与利用附着系数的关系。考虑不同制动强度与缓速制动力对制动稳定性的影响,基于ECE制动法规对制动力分配比进行设计,得到加装缓速器汽车满载与空载制动力分配系数的合理取值。对比分析设计前后的制动效果,结果表明:原车制动力分配比无法满足复合制动时的法规要求;优化设计制动力分配比后汽车在满载与空载工况下制动均能较好满足ECER13制动法规要求,且制动效率不低于79%。  相似文献   

16.
三轴铰接客车制动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三轴铰接客车前后段独立出来,分别进行受力分析,从而计算出制动时各轴地面制动力和地面法向反作用力,进而求出整车的同步附着系数和各轴利用附着系数,完成了三轴铰接客车制动计算核心部分的公式推导。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优化方法,按照“同步附着系数φ_0=0.45~0.7时制动减速度和制动效率在常遇到的附着系数范围内尽可能高”的原则,提出了一种计算货车同步附着系数的方法。文中以CA10B型汽车为例,用此方法进行同步附着系数计算,计算结果与原设计值的相对误差仅为4.55%。  相似文献   

18.
制动防抱死系统简称ABS。又称防锁死驻车系统。车辆制动时,车轮的制动力与地面附着系数有关。当车轮处于半滑动半滚动状态时,地面的附着系数最大,制动力较大,侧向稳定性也较好。当车轮完全抱死时,地面附着力有所下降,汽车的侧向稳定性为零.极易出现侧滑和甩尾现象,造成事故。  相似文献   

19.
轮胎与地面间的附着系数是影响车辆安全性能的重要因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线控制动的路面附着系数检测方法.利用踏板位置传感器估计制动器制动力,采用MMA6260Q加速度传感器检测车辆制动减速度,由制动器制动力与地面制动力判断轮胎运动状态,根据车辆载荷转移公式得到车轮法向载荷,获得进入滑动区域的利用附着系数,并由此得到地面附着系数.分析显示,该检测方法可以较准确地识别轮胎与地面附着系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道路附着系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路附着系数不仅影响汽车的加速性能,制劫性能,而且要影响汽车的操纵稳定性,由于影响道路附着系数的因素较多。因此测定道路附着系数的试验重复性很低,这就为道路附着系研究增了困难,耗资巨大,该文编译阵外一些试验研究结果,并介绍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测定产品附着系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