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分析了青藏铁路格拉段自然环境条件对铁路运输安全的影响和建立青藏铁路格拉段运输安全监控信息系统的必要性.根据格拉段沿线自然环境和设备布置特点,对安全监控信息系统进行了初步设计.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化设备,对铁路运输设备的运行状态和自然环境实行不间断地动态监测,把沿线分散的安全检测、监控系统与安全监控中心联接起来,并实现安全监控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共享.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青藏铁路应急交通保障能力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加快铁路军运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抓好保障体系的完善工作、加强军交运输保障队伍建设、制定完善应急保障预案、提高交通保障快速反应能力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为提升青藏铁路交通应急保障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条件下,国防交通专业保障队伍建设面临诸多问题,难以满足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从国防交通专业保障队伍的编组、结构、组训、动员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国防交通专业保障队伍的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4.
《轨道交通》2009,(11):52-53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祖国的温暖送到边疆。”2006年7月1日,盛夏,被称为“神奇天路”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国人振奋,世人瞩目。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在平均海拔4000--5000公尺的海拔上修筑铁路,面临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青藏铁路建设者经过4年的不断努力,在破解三大世界性难题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也创造了人类制氧史上的一大奇观。  相似文献   

5.
喜来 《交通与运输》2008,24(1):10-11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工程(简称格拉段),起自青海省格尔木市,终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其中格尔木至南山口32公里为既有线改造,南山口至拉萨1110公里为新线。该路段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相似文献   

6.
钢轨胶结绝缘接头的施工质量对于保证线路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确保轨道电路的可靠性非常重要。通过青藏铁路西格段增建第二线现场实践,介绍高寒地区钢轨胶结绝缘接头施工技术。即通过优化工序、缩短作业时间;为确保胶结绝缘接头粘结剂适宜的固结温度为18~25℃,搭设作业保温棚。实践证明,采用局部温控法有效控制施工温度,工序便捷,有效保证了高寒地区钢轨胶结绝缘接头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7.
《ITS通讯》2004,6(1):125-125
数字化交通管理技术、特殊地质地理条件下工程建设技术、一体化运输技术、交通决策支持技术以及交通安全保障技术将成为中国今后一个时期交通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8.
多年冻土区灌注桩混凝土水化热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寒区冻土层灌注桩混凝土施工中,水化热保证了混凝土受冻前的温度,又导致周边冻土层地温上升。因此,合理控制桩身混凝土温度十分重要。结合青藏铁路格拉段五道粱中桥所采用的钻孔灌注桩基础,对其进行了混凝土水泥水化热计算,并介绍了冻土地层与灌注桩混凝土的相互作用,对施工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举世瞩目的的青藏铁路建设中,中铁一局做出了让人肃然起敬的贡献。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铁一局就参加了青藏铁路的建设。2001年6月,格尔木至拉萨段开工,中铁一局再上青藏线,担负了格尔木南山口铺架基地,南山口至安多668公里3500余孔桥梁约占新建铁路格拉段全长60%的铺架工程,沱沱河至通天河之间近40公里路基、桥涵工程,2300余孔桥梁预制,200余公里的电力,无缝线路试验工程及西宁至格尔木段127.3公里的应急工程和既有线改造工程。工程管段纵跨青藏两省区,穿越高原腹地永久冻土区,平均海拔4700米,沿途经昆仑山、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风火山、长江源,翻越铁路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车站直至西藏安多县。在被喻为“世界屋脊”、“生命禁区”和“世界第三极”的地方,面对条件苦、氧气缺、风暴强、海拔高等一系列挑战生命极限的难题,建设者们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0.
高技术战争条件下的交通保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高技术战争条件下的交通保障具有与传统战争条件下交通保障不同的特点。这些新特点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交通保障提出了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1.
考虑青藏线(格-拉段)高海拔、强太阳辐射的气候特征,计算了沿线不同地区月平均太阳辐射强度,并与文献结果进行了比对.获得了列车行经不同站点时单位时间车身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及一个运行周期内吸收的太阳辐射总量,分析了各次列车对太阳辐射吸收量存在差异的原因.另外,从节能与出行便利性的角度对目前各次列车运行时刻的合理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的建成,标志着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从政治、经济、国防、科技、战略等方面分析探讨了青藏铁路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期增强读者对青藏铁路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青藏高原冻土地温数据采集的应用现状和实际需求,提出了青藏冻土地温远程无线自动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详细描述了系统的功能、组成结构及工程实施。经实际应用证明,该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青藏铁路冻土区人工采集地温数据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依托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长期观测系统的成果,对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指出其稳定性总体上处于良好状态,仅有个别地段病害发育,针对病害路段从水热方面提出了防治措施.观测资料显示,科学合理的措施能有效地减缓病害情况,保障铁路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15.
程刚  张艳  蒲亚娇 《交通标准化》2011,(21):121-124
分析青藏高原铁路客运状况,针对西藏民族传统节日集中的季节客运能力紧张的局面,对青藏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进行优化和设计。  相似文献   

16.
针对青藏铁路所处的特殊地质环境条件和建设中提出的保证高路堤的稳定性与保护高原生态环境的要求,从加筋土挡土墙路基的工作机理出发,简要地阐明了采用加筋土挡土墙路基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案和有效措施,并在总结其现场施工经验的基础上,详细地介绍了加筋土挡土墙路基的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及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17.
行车安全监控管理平台是青藏铁路综合安全监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实现对青藏铁路安全检查和监测信息的接入、处理与共享应用;管理平台利用综合安全计算机网络,将各类行车安全检测、监控设备和系统产生的报警信息、人工检查安全问题数据通过统一的监测数据接口接入集中存储和管理,为各级用户提供安全监控信息的综合访问.本文分析了在青藏铁路特殊环境下行车安全监控管理平台应具备的功能,构建了行车安全监控管理平台的体系构架,分析了行车安全监控报警信息闭环业务处理流程.该平台的建设将为青藏铁路提供高效可靠的行车安全监控手段,填补高原铁路监控系统建设的空白.  相似文献   

18.
结合青藏铁路安多段冻土路基的设计与施工,从地基斜坡、地基强度、地表水和温度场四方面分析了影响沼泽化斜坡湿地冻土路基稳定性的因素,提出了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的保证路基稳定性的技术措施,例如在路基下部设置1m厚的片石层、路基体内设置双向土工格栅、在路基上游设置隔水板和挡水堤等;在此基础上对安多段沼泽化斜坡湿地冻土路基的水平位移进行了长期监测,监测表明路基稳定,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设备供应商提供的网元管理系统或子网管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不能共享各种配置和故障告警信息,给网络运维带来了诸多困难.本文面向通信业务,设计实现了一个端到端的通信网综合管理系统(E2INMS).E2INMS基于一个分层的体系架构,实现了全网拓扑管理、业务路由管理和端到端故障管理等一系列业务管理功能.该系统已经应用在朔黄铁路通信网的管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