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交通可变信息标志与静态标志的差异性、相似性和互补性分析及道路网和交通流信息需求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对交通可变信息标志与静态标志的协调设置进行了探讨,为二者的协调设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陈光武  舒刚 《公路交通科技》2003,20(Z1):171-173
本文结合工程实践,依据相关标准,提出了一套公路LED可变信息标志光学性能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黄淑琴 《国外公路》1996,16(5):30-31
文中介绍了可变信息标志使用范围及其技术发展概况。给出了使用这类标志的一个典型实例-弯曲匝道卡车倾翻自动示警系统。  相似文献   

4.
可变信息标志,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和城市交通监控系统,是现代化交通系统中重要的信息发布设备,对疏导交通、促进行车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故其质量问题至关重要。为了控制可变信息标志产品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行业标准JT/T431-2000做了较为详细而严格的规定。通过可变信息标志检测工作中常见问题的总结和分析,指出了如发光二极管发光强度、色度性能、电气安全性能、环境适应性能等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并就这些问题逐一进行了探讨,针对影响可变信息标志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强可变信息标志质量控制的方法,供生产厂家、建设部门、管理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5.
6.
公路反光标志夜间可见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试验,研究反光标志夜间可见性,确定标志最佳反光亮度比以及驾驶者年龄与视认距离的关系,从而验证和补足了“七五”攻关项目在字高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可变信息标志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公共交通信息服务手段,它发布的信息具有公众性。但目前大多数可变信息标志针对不同的用户和环境提供相同的信息,这反映了对交通信息用户的偏好及道路状况等不同的交通环境考虑得不够。为了能在不同的交通环境下提供相应的信息,使用户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由可变信息标志得到必要的交通信息,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驾驶员对VMS提供信息的偏好度,利用IPA分析了VMS发布内容,并由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方案。  相似文献   

8.
公路LED可变信息标志是现代交通管理的重要机电设备,是公路沿线单位能耗最大的用电设施之一,2014年8月交通运输部下达了《公路LED可变信息标志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计划编号JT2014-25)行业标准制定计划。本文重点研究分析了公路LED可变信息标志的能耗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分析比较,提出了公路LED可变信息标志能效表征单位及其定义,为制定公路LED可变信息标志能效限定值、能效等级及其评定方法行业标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实验测定9名被试对不同字高和笔划宽度汉字的静态视认距离,对实验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字高和笔划宽度对于汉字视认性的影响均显著,两者的交互作用也显著。字高越高,汉字视认性越好;相同字高下,1/14h笔划宽度的汉字视认性最佳。研究为道路交通标志汉字的设置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以后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美国在反光标志夜间视认性方面所进行的研究及成果,并提出了我国在这方面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基于动态交通组织的高速公路可变信息标志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我国高速公路可变信息标志数量偏少、功能单一、信息组织不尽协调、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在分析高速公路可变信息标志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动态交通组织的思想,提出了可变信息标志信息发布要求,明确了可变信息标志的功能和信息发布内容,探讨了可变信息标志的设置位置和各型式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2.
VMS交通可变信息标志与静态标志的协调设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VMS交通可变信息标志与静态标志的差异和互补性分析及道路网和交通流信息需求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对VMS交通可变信息标志与静态标志的协调设置进行了探讨,为二者的协调设置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结合永寿至咸阳高速公路咸阳机场立交试验区静载试验,研究了现场3根试桩浸水前后竖向受压的荷载传递性状,包括桩身轴力分布特征、桩侧摩阻力分布特征、桩侧摩阻力与桩端阻力的发挥性状以及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并对其进行了浸水前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试桩桩周分布的黄土湿陷性小,浸水后的轴力分布规律与浸水前大体一致。在同级荷载作用下,浸水后的桩侧最大摩阻力普遍比浸水前小。浸水后桩侧摩阻力的发挥比浸水前小,相应的浸水后桩端阻力发挥比浸水前大。另外,从桩端荷载所占总荷载的百分比看,试桩显示出摩擦桩的特性。从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分析出,浸水后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比浸水前均降低2级,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针对可变情报板(Variable Message Signs,VMS)在实际应用中所出现的问题,从交通工程角度出发,分别论述了VMS同静态交通标志之间的协调设置、不同场合对VMS的具体技术要求、VMS的优化布局及评价、VMS的前置距离和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等关键问题,以期获得对VMS应用的某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振动压路机振动轮-土壤系统和驾驶员乘坐舒适性的理论分析,选择典型样机按其主要作业工况,现场测试主要振动响应参数,由测试结果对理论分析的主要结论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各路况质量指标对甘肃某高速公路路段路面使用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路段平整度良好,其评价等级均在"优"等级;局部路面出现严重破损状况,大部分路面损坏状况均在"良"以上;路面存在严重车辙现象,少数路段车辙破坏质量评定为"中";路面抗滑性能整体较差;综合指标评定质量均在"良"以上。其结果反映并不客观,建议在实际工程中,可根据路面破损情况,通过单一指标进行评定,进而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高速公路可变信息交通标志数量偏少、功能单一、版面信息组织欠佳、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立足于我国高速公路可变信息交通标志的应用现状及国内外关于高速公路可变信息交通标志的研究,明确了各种可变信息交通标志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了基于动态交通组织的思想的信息发布原则,并对可变信息标志的设置位置、支撑型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多重功能高速公路指路标志信息梳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多重功能高速公路指路信息需求复杂的特点,提出了一套系统梳理指路标志信息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多重功能高速公路的服务对象进行类别分析,接着分析确定交通诱导路径和不同类型服务对象的可能行驶路径,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类型服务对象在不同行驶路径上的信息需求,最终确定指路标志的内容。并以郑州市绕城高速公路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实例解析。  相似文献   

19.
Dynamic message signs (DMS) have been widely used by transportation agencies to disseminate traffic information (referred to in this article as “public traffic information”) for decades. Unfortunately, their effectiveness is limited, based on the following reasons: they are costly, can only present a limited amount of information, and typically only display information in one language. The wide availability of smart devi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nnected vehicles offer the possibility to create “virtual” DMS (VDMS), utilizing geofencing and audible messages to convey public traffic information. This research compares the ability of VDMS to convey public traffic information with existing DMS. A mixed repeated-measure experiment using a driving simulator was designed that examined the impacts of driver ag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ode, amount of information, and driving complexity on message comprehension. Forty-two participants were recruited and each of them was tested under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the three within-subject factors. Participant performance was measured in terms of message comprehension, distraction, and self-reported overall difficulty level in receiving messages. Results revealed that VDMS generally performs better than DMS as information content increases and driving condition complexity increases, regardless of driver age. VDMS increased message comprehension by 16% under relatively complex driving conditions, reduced driver reaction time to unexpected stimuli (as measured with a reduced time-to-brake of 0.39 s), and made the same messages easier to process and retain for drivers than DMS. Based on these result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ransportation agencies give careful consideration to VDMS as a future strategy for delivering public traffic information in a connected vehicl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