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近年来,摩托车水冷发动机在三轮车和全地形车上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水冷发动机气缸头密封系统是双向密封,结构较复杂,既不能让冷却液漏入机油中,也不能让机油或气漏入冷却液中,因此,发动机故障率相对较高。通过对摩托车水冷发动机市场出现气缸头密封垫烧蚀带来的系列问题进行分析,从气缸头密封垫的密封机理入手,对水冷发动机气缸头密封垫进行了优化设计,很好地解决了水冷发动机气缸头密封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摩托车水冷发动机在三轮车和全地形车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水冷发动机密封系统较复杂,因而故障率较高,要成功开发、生产水冷发动机,关键在于如何保证水冷发动机的密封问题得以解决。由于水冷发动机是双向密封,既不能使冷却液漏入油中,也不能使油或气漏入冷却液中,所以水冷发动机的密封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由于水冷发动机广泛用于三轮车,但因传统水冷发动机固有的一些结构缺陷,导致市场故障率相对于风冷反而高,这严重制约了水冷发动机的市场推广,为此我们针对水冷系列发动机气缸头密封垫烧蚀、曲轴滚针异常磨损等水冷常见问题,经过力帆技术部门近3年的潜心研究,对一些关键零部件进行了大胆的原创性设计,开发了战狼水冷系列发动机,发动机耐久性、可靠性得到全面提升,更好地满足市场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欧盟、美国及我国相继出台了对摩托车排放要求日益严格的规定,能否满足排放法规要求,已成为能否拓宽国内外市场的关键因素.在发达国家,水冷车的比例已高达60%,水冷科技迅速成为广大用户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新时尚.气缸的磨损程度是衡量发动机是否需要大修的主要指标,直接决定着水冷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为此笔者详细地介绍了提高水冷发动机气缸耐磨性的一些方法,供广大摩托车用户参考.  相似文献   

5.
摩托车水冷发动机已广泛用于三轮车和沙滩车,因其特定的工作条件,为了保证发动机始终在一定范围内正常工作,要求水冷发动机的泵水量尽可能高,现有的水泵结构难以满足这一要求,因而出现缸温高、烧活塞等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不增加更多投入的前提下,开发新型水泵叶轮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风冷不死     
莫琦 《摩托车》2022,(8):34-47
<正>众所周知,随着大排量、高性能发动机不断进化,发动机对散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水冷发动机配置了水冷散热系统,用于吸收、散发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可以有效防止发动机过热,维持理想、稳定的工作温度,有利于动力稳定输出和延长发动机寿命。当发动机开始工作时,冷却液通过水泵的驱动流经发动机缸体,吸收并带走热量,然后通过散热片降温后流回,再次经水泵驱动流经发动机缸体,如是循环不已。高性能摩托车需求旺盛,水冷发动机大行其道,那么,传统的风冷发动机是否已经落后于时代,只能用于小排量的代步摩托车上?  相似文献   

7.
戴姆勒时代,气缸内尚没有冷却散热片,到了代迪安时便开始装上了散热片。由于当时尚处在发动机开发的黎明期,毛坯、加工精度、油品质量均较低下,因此常发生一些过热问题。于是,1899年代迪安在单气筒402ml发动机上采用了水冷。1900年以后的四轮车上均采用水冷了。  相似文献   

8.
摩托车水冷发动机与风冷发动机的结构区别主要在于冷却系统。风冷发动机的冷却方式为:与摩托车对流的空气吹拂发动机上为扩大散热面积而与气缸头、气缸体设置一体的散热片,由散热片将发动机燃烧产生的热量带到空气中,实现热交换。这种冷却方式结构简单可靠,但受发动机结构和工艺限制,不能满足各工况条件下的热负荷需求。相反,水冷发动机由冷却液循环带走发动机燃烧产生的热量,可根据需要对发动机各个部位进行冷却,合理分布发动机热负荷。相对风冷发动机而言,水冷发动机具有使用寿命长、功率大、燃油消耗低、排放低、噪声小等优点。水冷发动机在气缸体、气缸头中设计有循环水道,冷却时利用水泵将冷却液从散热器的出水口吸入并加  相似文献   

9.
水冷发动机只有在水冷却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才能确保发动机的运行工况及寿命.水冷相对于风冷系统可以省去散热片,缩小发动机体积;利用冷却液的循环可减小发动机噪声;冷却效果高于风冷式.  相似文献   

10.
(上接2001年第6期) 4水冷125踏板车系列 春兰水冷125海豹系列踏板摩托车,是一填补国内空白的项目.水冷发动机由春兰率先在125 mL发动机基础上研制成功并第一个推向市场,水冷发动机比风冷发动机具有更好的热负荷性、更强劲的动力特性和超长距离的连续行驶能力.该机的设计、制造非常讲究.  相似文献   

11.
水冷摩托车与风冷摩托车相比,冷却能力强,能保证发动机始终在最佳温度状态下工作;水冷发动机精心设计的冷却液隔层(水套)还可最大限度地吸收、隔绝活塞的运动噪声、燃烧噪声及气门的落座噪声等,从而起到大幅度降噪的作用,但就此也不能认为水冷机就是零噪声.  相似文献   

12.
《JSAE Review》1994,15(3):195-200
Mazda has developed a highly efficient, V6 Miller cycle engine with late intake valve closing combined with a Lysholm compressor. The engine has achieved the good fuel economy of a small displacement engine while providing the excellent driving performance of a large displacement engine. It also offers superior NVH performance as well as high qualit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ructure, major technologies, and advantages of the new engine.  相似文献   

13.
柔性调节无凸轮配气机构设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液压驱动柔性调节的无凸轮配气机构,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和气门运动特性,试制了原理样机,通过对原理样机的试验研究获得了该配气机构的气门运动特性,提出了气门"软着落"方案,有效降低了气门落座冲击。该柔性调节配气机构可以实现气门提前角、气门开启持续时间(时面值)、气门迟闭角等参数的连续可变。将该柔性调节配气机构成功应用于液压自由活塞柴油机的排气门,试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柴油机电控—液压气门系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型柴油机的配气系统,研制了一套电控—液压驱动可变气门系统,并在自主研发的柴油机电子—液压控制试验台上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了部分结构参数与运行参数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气门正时、气门开启持续期、气门升程等参数的调节途径,并对系统的稳定性、适应性及各参数的可控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参数调节灵活,并能适应不同转速工况,尤其适用于中速柴油机。  相似文献   

15.
基于CPLD的高压共轨柴油机电磁阀驱动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化了高压共轨柴油机电磁阀驱动策略,设计了基于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的高压共轨电磁阀喷油驱动系统。采用图形与硬件描述语言(HDL)混合设计方式,对CPLD进行模块化编程,实现了对电磁阀的电流驱动控制。该系统集成度高,灵活性强,响应速度快,将电磁阀驱动开关的PWM调制频率降至50 kHz以内,提高了驱动性能和能源利用率,降低了系统功耗,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由67CrVA弹簧钢制造的斯太尔发动机气门弹簧进行了各项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气门弹簧经合适的喷丸强化、热强压工艺处理后,其疲劳寿命、负荷损失率均达到标准要求;松弛试验结果表明,67CrVA弹簧钢是一种具有良好的抗松弛性能和疲劳性能的材料。最后进行了装机试验,经l000h台架试验,67CrVA弹簧钢制造的斯太尔发动机气门弹簧性能指标达到了QZZ1ll8—1994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气门弹簧是四冲程发动机配气系统的关键部件,其参数设计不仅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更重要的是影响发动机能否在高转速下正常运行。通过对某款125mL摩托车发动机配气参数及现有气门弹簧参数的计算,确定了新机型气门弹簧的选型,通过校核计算表明,甲机型的气门弹簧应用于新机型,可以保证使用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可控循环着火的电控汽油机冷起动性能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冷起动循环的示功图和瞬时转速的实时测量和分析,研究了汽油机起动循环燃油喷射脉宽及喷射次数对冷起动着火特性和HC排放的影响,特别对如何实现可控循环着火进行了基于首次着火循环特性分析的单循环和多循环燃烧研究。试验在一台四行程、水冷125mL单缸电控喷射点燃式发动机上进行。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调节配气定时参数降低燃油消耗及减少排放机理的基础上,对比了进气门定时单独连续可变,排气门定时单独连续可变,进排气门定时联动连续可变及进排气门定时独立连续可变4种可变气门定时技术对汽油机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其在汽油机上的应用策略.最后,使用这种策略对配有进排气门定时独立连续可变技术的汽油机进行了气门定时优化试验,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