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的控制,从宏观上看只能通过水库运用方式来实现,库区航运条件的限制主要在回水变动区的浅滩和重庆地区的港口、航道泥沙问题。水库运用方式的关键是特征水位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李德华 《水运工程》2017,(6):144-149
长江嘉陵江交汇口水位特征在三峡成库前后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支流入汇和库区回水双重影响下,通过统计分析来研究该河段成库前后的水位特征。研究表明:三峡成库前,两江交汇口受支流入汇的影响呈河口特性;三峡成库后,该河段在消落期和蓄水期受三峡库区回水的影响呈库区特性,而在汛期呈河口特性。  相似文献   

3.
土脑子河段在三峡水库135~139 m蓄水运用阶段位于水库变动回水区,156 m水位蓄水期间处于水库常年回水区.三峡水库蓄水前土脑子河段年际间冲淤平衡.根据蓄水后原型观测资料结合土脑子河段来水来沙情况及边界条件.分析了该河段的冲淤变化、深泓线、典型断面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土脑子河段洲滩岸线无明显的变化,右岸深槽发生周期性冲淤,呈现累积性淤积的趋势.2007年三峡水库156 m蓄水后土脑子河段全年持续淤积,河段逐渐由偏"V"型断面向"U"型断面转变.  相似文献   

4.
张帆  李江 《中国水运》2012,(5):48-49
三峡库区气候变化异常,地质灾害险情不断,枯洪水交替出现,通航环境较为复杂,水上安全预警作用尤为突出。重庆海事局通过完善预警信息收集网络,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制定了库区水域、回水变动区水域和自然河段三个典型区域,在高水位、低水位、洪水期、枯水期和蓄水及消落期五个典型时段,实施安全形势、通航秩序、枯水、洪水、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等六个类别的"356"安全预警措施,有力提升了预警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降低了水上险情机率,确保了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5.
蔡大富 《水运工程》2006,(12):62-65
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后进出库水沙特性;库尾、葛洲坝下游河道、永久船闸引航道、两坝间河道冲淤特点;变动回水区回水末端范围、葛洲坝下游宜昌、沙市枯水水位变化;库区航道条件和葛洲坝下游河段航道尺度变化。  相似文献   

6.
水库蓄水以后,岸坡岩土体遇水饱和,物理力学强度降低。水位下降过程中,在渗透压力及库岸涌浪的冲刷淘蚀作用下,容易引起库岸再造。库岸再造对岸坡稳定性存在一定的影响。以昆明市松华坝水库岸坡为例,在查明水库区基本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将水库蓄水以来不同库段的库岸稳定性进行划分,分析其在水位下降条件下的库岸再造范围、类型及特征。运用"两段法"进行库区坍岸预测,分析评价库岸再造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和2020年重庆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提速,长江上游航运发展迅猛,但重庆主城港区目前的航道条件已不能满足航运发展需要,且由于受长江上游来水和三峡水库水位影响大,每年在"三区"("库区"、"回水变动区"、"山区")交替中运行,对船舶航行安全造成一定影响。文中通过对三峡水库消落期重庆主城港区通航条件、通航情况、影响通航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安全管理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安康枢纽回水变动区河段的通航水流条件既受上游石泉枢纽日调节影响,又受下游安康枢纽水库调度的影响。河道水流既有山区河流滩险水流特性,又有库区河道水流特点。同时,该河段为连续急流弯道段,研究难度大。文中采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的技术手段,研究回水变动区河段滩险整治工程方案。针对天然河道边界复杂等特点,研究采用正交贴体网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对平面二维水流控制方程进行了离散。对安康枢纽回水变动区天然情况下的水位、比降及水流流速等进行了验证计算及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能够准确模拟枢纽回水变动区的水流运动特性。根据河段的河道特性、河床演变特点及碍航特点,提出了航道整治原则。在上述整治原则的基础上,对安康枢纽回水变动区河段滩险整治方案效果进行了计算分析,并提出了能够达到设计航道尺度的整治工程方案。  相似文献   

9.
李宇  程健 《珠江水运》2005,(12):35-37
针对梅江梯级现状提出枢纽间无基流下泄回水变动段,用控制调峰消落水位通航;蓬辣滩坝下河段,用"借水行舟"通航.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175m蓄水运行后,库区航道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变动回水区在消落期恢复为天然航道后,航道条件仍然较差。本文通过对三峡库区非汛期重点碍航河段的地形、水深条件、可利用尺度等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当前三峡库区航道面临的形势及发展趋势,以及三峡水库消落期航道维护特点,对三峡库区非汛期的航道维护措施进行了研究,可为今后库区航道维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三峡大坝三期蓄水后坝前水位为135m,忠县陶家石盘以下为常年库区河段,航道水深较天然状况下大幅度增加,库区将面临深水设标的诸多问题。由于三峡水库落差大、回水深、淹没范围广,目前尚无类似可借鉴的深水航道设标经验。本文基于一定的理论分析基础,通过试验论证,取得了深水设标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也为三峡156m、175m蓄水后的航标设置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倪开平 《船海工程》2007,36(2):118-120
根据三峡大坝156 m蓄水引起的库区船舶航行条件的变化及特点,分析156 m蓄水后通航环境变化对船舶安全航行的影响,结合库区船舶航行的特点,提出重新制定和修改有关规章和法规;重新绘制修改上游航道图;建立健全应急搜救联络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龙滩库区北盘江变动回水段航道整治工程中的碍航浅段进行河床演变分析,并通过考虑上游库区来水来沙变化的实际情况,总结有效处理碍航浅滩的整治思路,为今后南方山区库区变动回水段航道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中通过对三峡水库回水变动区不同水位期的水上交通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安全对策,旨在为做好三峡水库回水变动区水上交通安全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长江干支流水利枢纽陆续投入运行,入库沙量大幅减少,导致库区航道条件变化与论证阶段成果有一定差异。基于2008年以来库区航道原型观测资料,分析常年回水区与变动回水区航道条件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常年回水区局部河段的细沙淤积对主航道尺度侵蚀程度需要密切关注;变动回水区消落期部分河段卵石输移及暂时性淤积将引起航道航深不足,期间天然河道转化过程中形成的复杂流态将对通航条件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三峡水库175 m试验性蓄水以来,变动回水区典型河段出现了卵砾石淤积碍航的问题,其中又以三角碛河段表现尤为明显。三角碛河段位于重庆港区九龙坡港前沿,属于典型宽谷分汊浅滩,主航道弯、窄、浅、险。由于三峡水库蓄水引起泥沙冲淤规律变化,航道演变也出现新的特点,主航道泥沙淤积量不大,但对航道条件影响较大,消落期多次出现船舶搁浅事故。为改善三角碛河段消落期航道条件,对其实施维护性疏浚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对三角碛河段泥沙冲淤变化特点进行研究,探讨疏浚设计方案,并分析疏浚效果。  相似文献   

17.
水口电站库区回水变动段最低通航水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口电站库区回水变动段在通航标准和航道尺度既定的条件下,其通航保证率的确定既受到上边界沙溪口水电站下泄流量的制约,更受到下边界水口电站库水位升降的影响,情况比较复杂。根据近期资料,对最低通航水位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以某水电站库区一大型堆积体的地形地貌为切入点,首先对堆积体的形态及其物质结构进行重点分析,将堆积体分为两个不同的工程地质区域,然后对堆积体不同区域的地质成因进行了分析对比并推断其形成过程,最后考虑到水库蓄水后,库水位的变动必将对堆积体的整体与局部稳定性产生影响,因此采用二维极限平衡分析的方法,计算和分析堆积体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该库区金沙江左岸山体发生滑坡以及堆积体后缘陡峭山体在风化、冰蚀等地质作用下的崩塌是堆积体形成的主要原因,且堆积体II区的形成时代晚于I区。堆积体整体与局部稳定性均具有较高的安全储备,但水库蓄水后堆积体前缘有可能发生小范围的浅层滑塌失稳现象。  相似文献   

19.
川江青岩子滩航道整治方案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傅华  黄超 《水运工程》2004,(9):31-33
青岩子滩为川江著名的枯水浅、弯、险滩之一。该滩处于三峡水库的变动回水区,三峡成库后,泥沙淤积将引起滩势的巨大变化,文章分析了川江青岩子滩天然情况下的滩险特性,及碍航原因,三峡水库分别按135m、156m和175m蓄水水位运行期间该滩的滩势变化,并介绍了本次整治工程(针对天然情况和三峡水库按135m、156m蓄水位运行)及其整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叶岭佐 《珠江水运》2001,(11):20-21
天生桥库区横跨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沿岸是壮族、苗族、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1997年底水库蓄水高程达780米,水库水域面积约160平方公里,蓄水量约103亿立方米;回水长达200公里以上,形成一个自然深水航道.为沿库区三省(区)三地州六县(市)水上运输、物质交流、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条件.随着库区景观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库区船舶增长迅速,由于当地没有建立水上安全管理机构,日常监督管理处于失控状态,违章现象十分严重,给水上安全管理带来了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就如何加强库区水上安全管理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