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司康 《重型汽车》2006,(1):16-18
正所谓风水轮流转,2004年乘用车市场低迷,商用车市场火爆;而2005年乘用车市场转暖,小排量经济性车甚至火爆,但商用车市场则持续低迷.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2005年载货车累计销售同比微跌0.59%,其中重卡销量出现8年以来的首次下降,而且同比降幅高达33.19%.作为商用车市场争夺的焦点,重卡行业2006年市场将会怎样发展?  相似文献   

2.
与2004年相比.2005年的汽车市场真可谓“风水轮流转”。2004年乘用车市场低迷.商用车市场丰收;而2005 年的乘用车市场转暖.但商用车市场则开始低迷,根据最新统计.2005年载货车累计销售同比微跌0.59%.其中重货销量出现8年以来的首次下降,而且同比降幅高达33.19%。作为商用车市场争夺的焦点.重货行业怎么了,2006年市场将会怎样发展?  相似文献   

3.
汪卫东 《汽车情报》2005,(14):28-31
2004年,在乘用车市场持续低迷中,载货车异军突起,其市场增幅三年来首次超过了乘用车,中、重型载货车的市场增速分别高达28.79%和44.98%。然而,进入2005年一季度后,中、重型载货车市场增速急剧下降,中、重型载货车(含非完整车辆,下同)销量同比增长分别只有0.18%和6.07%(如表1),基本没有增长。  相似文献   

4.
2004年,在乘用车市场持续低迷中,商用车异军突起,其市场增幅3年来首次超过了乘用车,其中的中卡、重卡市场增速更是分别高达28.79%和44.98%。然而,进入2005年后,商用车市场容量增长的势头大大放缓,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2005年商用车整体销量同比下跌0.75%。其中重卡销量则同比下降33.19%;轻卡销量同比增长11.41%,是近4年来增幅的低点,但在2005年卡车4大类细分车型中增幅是较高的(仅次于微卡)。轻卡近3年的市场增幅持续走低,本通过对2005年轻卡市场的分析,并对2006年轻卡市场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汪卫东 《汽车情报》2005,(21):30-33
2004年,在乘用车市场持续低迷中,载货车异军突起,其市场增幅三年来首次超过了乘用车,中、重型载货车的市场增速分别高达28.79%和44.98%。然而,进入2005年后,中、重型载货车市场容量增长的势头大大放缓,上半年中型载货车产销量同比增长分别为14.81%和13.34%(如表1),但2004年市场容量和附加值较大的重型载货车产销量,同比增长分别只有-1.62%和6.02%。  相似文献   

6.
汪卫东 《汽车情报》2005,(27):39-43
2004年,在乘用车市场持续低迷中,载货车异军突起,其市场增幅三年来首次超过了乘用车,中、重型载货车的市场增速分别高达28.79%和H44.98%。然而,进入2005年后,载货车市场容量增长的势失大大放缓,1~8月份整车累计销售增长仅6.18%,其增幅比2004年同期下降19.78个百分点。2004年市场容量和附加值较大的重型载货车(含整车、底盘、半挂牵引车)销星,更是出现了同比下降28.96%的局面,颇为出人意料。  相似文献   

7.
与2004年相比,2005年的汽车市场真可谓"风水轮流转".04年乘用车市场低迷,商用车市场火爆;而05年的乘用车市场转暖,小排量经济性车甚至火爆,但商用车市场则持续低迷.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05年载货车累计销售同比微跌0 59%,其中重卡销量出现8年以来的首次下降,而且同比降幅高达33.19%.  相似文献   

8.
汪卫东 《时代汽车》2005,(10):86-88
2004年,在乘用车市场持续低迷中,载货车异军突起,其市场增幅三年来首次超过了乘用车,中、重卡的市场增速分别高达2879%和4498%。然而,进入2005年后,载货车市场容量增长的势头大大放缓,1—8月份整车累计销售增长仅618%,其增幅比04年下降1978个百分点。去年市场容量和附加值较大的重卡[含整车、底盘、半卦牵引车]销量,更是出现了同比下降2896%的局面,颇为出入意料之外。  相似文献   

9.
2004年,在乘用车市场持续低迷中,载货车异军突起,其市场增幅三年来首次超过了乘用车,中、重卡的市场增速分别高达2879%和44.98%。然而,进入2005年后,中、重卡市场容量增长的势头大大放缓,上半年中卡产销量同比增长分别为14.81%和13.34%(如表1),还算说得过去但去年市场容量和附加值较大的重卡产销量,同比增长分别只有-1.62%和6.02%,基本没有增长。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在乘用车市场持续低迷中,载货车异军突起,其市场增幅三年来首次超过了乘用车,中、重卡的市场增速分别高达28.79%和44.98%。然而,进入2005年后,载货车市场容量增长的势头大大放缓,1- 7月份累计销售增幅同比下降16.8个百分点。2004年市场容量和附加值较大的重卡产销量,更是出现了同比分别下降11.75%和6.59%的局面,颇为出人意料。  相似文献   

11.
2004年,在乘用车市场持续低迷中,载货车异军突起.其产销量增幅三年来首次超过了乘用车.中、重卡的增速.分别高达28.79%和44.98%。然而,进入2005年后.中、重卡市场容量增长的势头大大放缓,上半年中卡产销量同比增长分别为14.81%和13.34%(如表1);但去年市场容量和附加值较大的重卡产销量.同比增长分别只有-1.62%和6.02%。  相似文献   

12.
2005年汽车市场总体走势平稳,内部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形成轮回发展的走势特征。2004年强势的商用车市场以重型载货车为代表在2005年走入低迷,而2004年快速回落的乘用车市场又重返升途,走势强劲,2004年刺激汽车市场发展的是乘用车与商用车的齐头并进,2005年变为乘用车高歌猛进,而商用车似乎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而前途迷茫。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我们回首2004年以前的中国汽车市场时会发现,其“井喷”式增长的车型主要是乘用车产品。然而,2004年却风云突变,在乘用车市场持续低迷中,载货车异军突起,其市场增幅三年来首次超过了乘用车,真可谓风景这边独好!  相似文献   

14.
《中国汽车工业》2000,(1):13-13
1999年由于我国实施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财政政策,汽车市场开始回升,汽车产量呈现正常增长态势。全年共生产整车183.4万辆,销售18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6%和15.0%其中.重型载货车、轻型载货车、中型客车增幅较大,同比增长25%-38%,微型载货车产量继续下滑,下降5.6%。轻型载货车是1999年汽车产量增长的主力车型。  相似文献   

15.
付泽 《汽车与配件》2005,(34):26-28
2004年,在乘用车市场持续低迷中.载货车异军突起,其市场增幅三年来首次超过了乘用车,中、重货的市场增速分别高选28.79%和44.98%。然而.进入2005年后,中、重货市场容量增长的势头大大放缓,1~7月中货产销量同比增长分别为13.50%和13.25%(如表1)还算说得过去.但去年市场容量和附加值较大的重货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达11.75%和6.59%.颇为出人意料。  相似文献   

16.
杨树  杨柳 《汽车情报》2006,(31):20-22
一、轻卡市场运行态势 2006年1-9月全国汽车累计销售516.998万辆,比2005年同期增长25.01%。其中,商用车累计销售148.83万辆,比2005年同期增长11.60%;乘用车累计销售368.17万辆,比2005年同期增长31.39%。其中按重、中、轻、微分,重型载货车累计销售22.28万辆,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长21.18%;中型载货车累计销售14.20万辆,与2005年同期相比下降7.57%;轻型载货车累计销售70.20万辆,比2005年同期增长7.1%,微型载货车累计销售20.56万辆,比2005年同期增长22.41%。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2004年以前的中国汽车市场"井喷"式增长的车型主要是乘用车产品,然而,2004年风云突变,乘用车市场持续低迷,而载货车异军突起,其市场增幅3年来首次超过了乘用车,重卡更是风景这边独好,其市场增幅是各种细分车型中最高的.  相似文献   

18.
司康 《重型汽车》2005,(1):19-20
近几年,伴随着乘用车的"井喷"式增长,载货车需求也有大幅增长,但主要是轻、重卡产品,传统中卡的市场份额在不断走低,有人甚至预言,中卡不久将淡出市场.然而,2004年却风云突变,乘用车和轻型车市场持续低迷,中卡异军突起,其市场增幅近10年来首次超过了轻卡.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我们回首2004年以前的中国汽车市场时会发现,其“井喷”式增长的车型主要是乘用车产品。然而,2004年却风云突变,在乘用车市场持续低迷中,载货车异军突起,其市场增幅3年来首次超过了乘用车,重卡更是风景这边独好,其市场增幅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我们回首2004年以前的中国汽车市场时会发现,其“井喷”式增长的车型主要是乘用车产品。然而,2004年却风云突变,在乘用车市场持续低迷中,载货车异军突起,其市场增幅3年来首次超过了乘用车,重卡更是风景这边独好,其市场增幅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