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藏公路路基纵向裂缝病害及其发生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代寒松  盛煜  陈继 《公路》2006,(1):85-88
路基裂缝病害是青藏公路上继沉降以后的第二大类型路基病害,此种类型的病害与公路左右两侧的太阳辐射差异密切相关。病害统计结果表明,发生在阳侧的路基纵向裂缝有22.5条,占总裂缝条数的70.0%,占路基纵向裂缝总长度的65.0%;其次,从病害发生路段的道路走向来看,路基纵向裂缝病害主要发生在走向为S90°、W S60°、W S30°、EW 0°和ES60°的路段,在走向为ES30°的路段上仅发生1条路基纵向裂缝。路基纵向裂缝与走向间的这一关系主要与高原上特殊的太阳辐射日变化规律和青藏公路主体走向有关。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在S103线喇嘛湾-大饭铺公路改建中,应用土工合成材料解决路基下沉,新旧路基不均匀沉降造成路面反射裂缝等病害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地新闻     
《上海公路》2010,(2):I0002-I0003
09年度市政道路(公路)服务行业的总体公众满意度上升 上海公路服务行业是市政道路(公路)服务行业的组成部分,也是本市陆路交通重要门户之一。日前,市公路处在全行业中通报了2009年度市政道路(公路)服务行业社会公众满意度测评结果。  相似文献   

4.
张婕 《华东公路》2015,(1):46-48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是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公路S301线大中修工程应用了该项技术,根据施工后各项技术指标检测及目前车辆运行情况显示效果不错。  相似文献   

5.
在用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裂缝调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对我国公路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突出病害——梁体开裂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全国范围公路在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连续刚构桥箱梁开裂情况的调查,掌握了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裂缝的主要类型、分布规律和形态特征,并通过大样本条件下的分类统计首次获得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裂缝多角度统计量化特征。研究表明公路在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的开裂现象普遍,多种裂缝并存,裂缝成因复杂,裂缝形式多种多样,腹板斜裂缝和箱体纵向裂缝是主要裂缝形式。量化的分析结果为了解我国公路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开裂总体状况及箱梁开裂相关研究提供了充分依据和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6.
李静  程耀辉  陈超纲  孙东根  秦卫 《公路》2006,(8):197-200
我国二、三级公路一般采用半刚性基层和较薄的沥青混凝土面层。半刚性基层承载能力强,但是容易产生裂缝,并会逐渐在沥青混凝土面层上形成反射裂缝。面层裂缝是我国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主要病害,也是引起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损坏的主要原因,二、三级公路面层较薄,反射裂缝更为严重。因此,研究半刚性基层的薄层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防治方法,对于提高低等级公路路面使用性能、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介绍“薄层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防治措施研究”科研项目的主要内容、观测结果和主要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7.
我国沙漠戈壁公路在建成不久后路面病害就显现出来,特别是裂缝类病害,尤为严重.以G215国道柳园至敦煌公路沥青路面裂缝为例,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广泛分布.调查分析裂缝的特征,分析出沙漠戈壁的极端气候,路面材料选择不当,盐渍土对路基、路面的侵蚀及过往施工质量问题是沥青路面裂缝病害的成因.根据裂缝形成的原因,提出沙漠戈壁公路沥青路面裂缝的处治措施,可为同类工程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8.
随着广州近郊逐渐城市化,周边公路改造为市政道路的工程越来越多,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建设技术不断进步。笔者从公路与市政道路设施的功能及技术差异、道路市政化改造内容及关键技术,总结归纳公路市政化建设的工程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受制于我国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自然气候条件与隧道建造管养水平,衬砌开裂是最为常见的公路隧道运营病害之一。对运营公路隧道随机衬砌裂缝进行统计,得出不同部位裂缝分布规律。从公路隧道进出口围岩条件、结构型式等外部条件与设计方法、施工工艺等技术措施2方面因素,探讨公路隧道裂损机理,且对衬砌裂缝成因进行系统分析,并从我国隧道衬砌修复多年的工程实践出发,给出无水、有水2类裂缝的分类工程处治对策及其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0.
沥青路面裂缝修复新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路面裂缝是公路病害中危害较严重的一种,裂缝出现后,雨水沿裂缝下渗至基层、路基,降低结构强度,使裂缝加剧扩大、扩展,路面的病害有进一步的扩散。以G108线广北段和S205线遂潼段沥青路面裂缝的修复为例,介绍了魁道路面材料养护技术的应用,对沥青路面裂缝修复的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广东省东莞市各级公路及市政道路的发展及完善,公路与市政道路间的交叉日益增多,交叉形式多样化。为更好解决道路交叉问题,以西部干道立交为例,从地形、地物、地质、规划等角度考虑,通过工程设计实例,为类似互通立交设计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2.
再生技术在二级公路沥青路面大修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驻马店市原二级公路沥青路面结构及损坏原因的分析,选择了适用于该公路实际情况的路面再生方法。并针对路面不同的损坏形式设计了再生修复方案,从而重点解决了反射裂缝以及基层承载能力不能适应重载交通等问题,可为相关道路大修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结合广东地区市政道路预防性养护工程,对比分析了3种稀释沥青类雾封层材料的基础性能、黏附性、对旧沥青再生效果和对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并评价了试验路段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稀释沥青类雾封层材料可以有效再生老化沥青,提高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和抗松散性能,修复微小裂缝,防止骨料松散脱落,同时改善路面封水效果,提高路面美观性。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介绍市政道路设施的主要病害,然后针对四大公用管线二次沟修、窨井盖、白改黑、小区出入口、施工缝等方面,发生裂缝、坑塘、凹陷等病害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处理方案,以期达到预防市政道路设施病害的进一步发生,有效地提高市政道路设施养护寿命,节省养护经费。  相似文献   

15.
废石膏改性二灰碎石基层的设计与施工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家瑛 《中外公路》2004,24(5):85-87
废石膏改性二灰碎石在得到充分压实的情况下,利用其具有早强作用可以用作市政道路和公路的基层。废石膏改性二灰碎石的收缩率仅为普通二灰碎石的60%,可以有效改善半刚性基层上面层反射裂缝的发生。文中介绍了废石膏改性二灰碎石基层的材料和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并在试点工程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公路事业进入了以建设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等高等级公路为主的新时代。早期修建的一些水泥混凝土公路,在没有达到设计年限的情况下,致使道路路面产生裂缝,有些裂缝甚至还很严重,并开始进行大修。不仅对社会、交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也在经济上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本文结合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深入分析其路面裂缝的特征及成因,以避免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的产生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高寒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病害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对公路产生比较大的破坏作用,尤其是高寒地区裂缝病害对于混凝土路面耐久性的破坏更加严重,直接影响着公路的使用寿命。文章着重研究高寒地区裂缝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耐久性的影响,并对控制裂缝的措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付强  卜凡民  任洪鹏  巩建 《公路》2023,(9):395-405
公路和城市道路最主要的路面损坏类型是裂缝类病害。能否准确识别,尤其在众多路面信息图像中高效甄别各类表观病害,为路面技术状况评定、养护科学决策和路面病害处置提供基础数据,是当前领域研究的重难点。为此,对横向裂缝、纵向裂缝、斜裂缝长度类和龟裂、破损板面积类等典型裂缝类病害几何特征进行分析,确定了自动识别裂缝样本标注方法,构建了路面裂缝目标检测样本库,包含沥青裂缝长度类图像样本6 311个、龟裂面积类图像样本4 086个、水泥裂缝长度类图像样本37 945个、破碎板面积类图像样本7 310个。基于Faster-RCNN进行训练验证,开展路面裂缝目标检测并实现自动识别。利用北京市政道路2 000 km路面图像进行试验验证,并与路面裂缝Unet分割自动识别方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开展路面裂缝目标检测可通过提出的深度学习方法,有效提高召回率和准确率,其值高达85%以上,自动识别运行效率为12.3帧/s,与Unet分割自动识别方法对比更接近路面裂缝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9.
公路裂缝处理技术及设备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综述了公路裂缝的成因,早期裂缝的危害,以及关于公路裂缝处理材料和设备的开发应用情况和公路裂缝修补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20.
我国引进并应用SMA路面已有二十余年,因其良好的性能和工程实践效果,在我国高等级公路和市政道路中得到了大量应用。与欧美已经普及应用SMA路面相比,我国SMA路面应用呈现出两大特点:东部沿海地区应用规模和范围大,中西部地区起步晚,应用规模小;集中应用于高等级公路,市政道路应用少。进一步分析表明,成本和技术是造成我国尚未大规模、大范围普及SMA路面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