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沉陷病害,在介绍沉陷病害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践经验,提出有效的沉陷防治和路面养护方法,为从根本上避免沉陷病害的发生,延长路面使用寿命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在高速公路路面沉陷处治过程中,路面修复后的效果反映了施工队伍的精细化管理水平。结合沥青路面养护施工的实际情况,重点分析在处治路面沉陷时的质量控制要点,提出了改善路面平整度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路面沉陷是高速公路通车运营后一种常见的病害。结合某条黄土地区高速公路具体实例,分析路面沉陷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沥青混凝土路面几种病害,即路面坑槽、路面沉陷及变形、路面车辙、推移以及泛油病害的处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高速公路运维过程中,路面沉陷是影响行车安全的关键,传统多采用水准测量等技术方法,存在工作量大、周期长、易受外界条件影响等缺点。提出一种通过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点云自动判别路面沉陷的算法和分析方法,该方法先采用基于几何特征与迭代最邻近点算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点云配准,配准数据经过点云分类识别后,基于滑动窗口法提取道路特征线,建立高速公路的路面模型,并通过分析该模型得到沉陷区域、位置和沉陷深度等指标。为验证算法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以一段运营维护阶段的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实验。通过算法处理与实测路面模型分析,发现距离高速公路实验段起点45 m处存在深度达40 cm的沉陷区。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提出的对激光点云数据处理算法和路面模型分析方法,可以高效、准确分析高速公路路面的沉陷情况。该方法的成功应用,对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在交通领域的深度应用和有效推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赵艳玲 《北方交通》2024,(1):36-39+43
辽宁省西部地处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路面沉陷等病害频发,严重威胁公路运行质量和行车安全。文章梳理总结近年辽西地区湿陷性黄土路基路面沉陷、跳车、冻胀等病害的维修设计经验和处理原则,分析维修处理效果,为今后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路面设计和维修养护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7.
根据煤矿采煤沉陷区发展特点,对黑龙江省鸡西市团结分离桥及桥头附近路面进行沉降监测,并对部分路段病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文章认为:建设线路如无法避开变形剧烈的沉陷区,宜将线路布置在沉陷区的外边缘地段;在设计位于动态沉陷区的桥梁及路面时,宜采取简支结构桥梁等利于抵抗或吸收地表变形的桥梁结构;在动态沉陷区修建桥梁时,宜在地表移动期之后进行施工。  相似文献   

8.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包括裂缝、拥包、沉陷、泛油、车辙、波浪等.对各种路面病害的维修,应分析其成因,并根据路面的结构类型、龄期、维修季节气温等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病害维修应有周密的计划,保证工序之间的衔接.为防止病害发展和破损面积的扩大,对路面病害的处理应及时.凡需将原路面面层挖除后机械修补作业的坑槽、沉陷、车辙等,宜当...  相似文献   

9.
雨季是公路、桥梁最易遭受破坏的季节,水毁、沉陷、裂缝、路面结构破坏等病害频发,桥涵附属结构损坏,基础沉陷、淘空,甚至冲毁,需要  相似文献   

10.
以贫混凝土作为基层的沥青加铺层路面结构综合了沥青混凝土路面和贫混凝土路面的优点,具有承载力高、路面柔顺、易维修等特点。路面使用时,由于贫混凝土良好的整体性和优良的抗冲刷性,产生沉陷、  相似文献   

11.
结合锦赤铁路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工程实例,分析了传统法观测路基沉降的弊端以及单点沉降计在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中的应用,结合现场试验进行了路基沉降观测数据分析,认为高填方路基沉降最基本原因是路堤自身重力,为今后高填方路基稳定性分析提供了技术参考。实践证明,单点沉降计的应用解决了传统观测法所存在的精度不高、操作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Bobet等提出的无水地层浅埋圆形隧道施工地层内应力状态解析解,通过非耦合方法建立了浅埋隧道施工影响下桩基沉降量与承载力损失之间的关系.分别以荷载传递法与弹性力学法求出桩体弹性压缩量与桩端土体压缩量,从而得到隧道施工影响下桩基承载力损失与桩基沉降量之间的关系,证明了在实际工程中通过减少桩基沉降来实现桩基承载力损失控制的正确性,为今后类似工程实现风险定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武广客运专线狮公岩二号隧道为工程背景,针对该隧道埋深浅、偏压显著、围岩软弱破碎、受降雨影响大、隧道断面大、施工变形大且控制困难等特点,在对浅埋段及显著偏压段隧道进行施工效应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系列控制措施,有效控制了隧道变形,保证了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4.
哈达铺隧道下穿铁匠沟浅埋段软塑淤泥质黏土为Ⅵ级围岩,承载力低,在施工扰动后很难形成稳定受力圈,施工难度大。地表做排水沟对地表水引流,防止渗入隧道内。采用地表注浆加固隧道范围内围岩,增强其自稳能力,高压喷射注浆将浆液注入松软的岩土,胶结后形成一个强度较高的新岩土体,隔离了淤泥物,提高了隧道基底承载力,使原来软弱层得到良好的加固,有效控制了隧道变形及地表沉降,满足了施工需要。  相似文献   

15.
破碎松散的软弱围岩地段,地表沉降及水平收敛值难以控制,台阶开挖难度大、是施工作业的难点.兰渝铁路哈达铺隧道出口端穿越铁匠沟底浅埋段,地质条件复杂.通过对施工过程中逐段揭示的地层地质研究,对比分析了洞内水平旋喷桩、超前管棚+帷幕注浆、地表旋喷桩等施工工艺的实际效果及适用性,最终选择地表竖直旋喷桩方案并伴以掌子面超前加固及封闭,实现了对软塑淤泥质Ⅵ级围岩浅埋隧道的初期支护变形及地表沉降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6.
针对旧路改建工程中路基拓宽产生的不均匀沉降和路面开裂等问题,结合京赞公路赞皇段的工程实际,提出了在高填方路段铺设土工格栅的处置方案并介绍了具体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措施。通过对施工段落的工后沉降观测,验证了本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商广明 《交通标准化》2014,(16):146-148
通过对某隧道洞口处地表沉降的连续观测分析,得出初期支护后的隧道洞口浅埋段地表沉降规律;通过对布测观测点的沉降速率、累计沉降观测分析,总结出地质较差隧道浅埋段的沉降特点,为同类地质条件的隧道支护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本构模型对浅埋隧道开挖诱发地表沉降规律的影响,考虑摩擦性与临界状态土体本构模型,对复合成层地层浅埋隧道开挖诱发的地表沉降槽进行了分析.首先,基于PlAXIS 3D有限元平台建立砂-黏复合地层浅埋隧道数值模型,材料模型选用3类本构模型(莫尔库伦(MC)、修正剑桥(MCC)、硬化小应变(HSS))及其组合模型;其次,利用参数等值转换关系,深入探讨了本构模型的选取对隧道开挖地表沉降槽宽度与深度的影响;最后,结合经验公式计算并对比分析,研究基于3类本构模型及其组合模型的沉降槽数值模拟与经验计算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上、下地层均采用HSS模型时,最大沉降量及沉降槽宽度与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吻合度较高,最大沉降量相差不超过7.3 mm;上、下地层均采用MC模型时,出现地表隆起的不合理现象;下卧地层采用MCC模型、上伏地层分别采用MC模型和HSS模型,即采用MC-MCC模型和HSS-MCC模型时,其数值预测的最大沉降量高于经验公式计算值,达24.8 mm,而沉降槽形状相对于经验公式预测结果“窄而陡”;在针对HSS模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中发现,若卸载再加载模量与初始剪切模量变化值为5%,将导...  相似文献   

19.
以武广客运专线典型路基断面为例,对路基沉降变形进行监测,结合实测沉降曲线对沉降规律进行探索,并利用曲线拟合法对路基沉降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CFG桩复合地基剩余沉降最大值5.6 mm;双曲线法预测的沉降曲线与实测数据比较接近;路基的工后沉降与填土高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胡荣在 《交通标准化》2009,(15):150-152
目前我国正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有些基础设施工程位于高山峡谷地带,属于高填土工程。在高填土碎石填土层地基上修建建筑物后,由于沉降量过大,需要进行灌浆处理。由于碎石杂填土地基难以成孔,故通过分析一些已有的施工工艺来探讨哪一种工艺能够实现引孔灌浆的目的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