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射流风机在双洞单向公路隧道纵向通风中的潜力,针对相邻两条上、下行隧道内通风负荷相差较大的特点,根据隧道通风基本理论,对一种新型的隧道通风换气方法——空气交换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给出了该方法在公路隧道纵向通风中的应用范围和具体的设计算法,并利用其对某隧道进行了简要的通风设计计算。结果表明,该隧道采用空气交换方法构建的通风换气系统后,节约了隧道通风系统的初投资和运营费用。  相似文献   

2.
将通风网络理论运用在公路隧道运营通风设计中,是研究公路隧道运营通风的一种新方法;同时解决了在多通路隧道、长大隧道中运营通风的宏观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3.
公路隧道通风设计问题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文章对公路隧道通风设计中公路隧道通风控制状态、污染物稀释标准等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指出了隧道通风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改进办法,对公路隧道的通风设计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速公路建设中,一般将长度超过3 km的公路隧道称为"特长隧道"。当隧道长度超过4 km时,隧道内的空气污染就会随着隧道长度的增加和交通量的增大变得极为严重,因此,特长公路隧道往往因通风问题而导致修建难度加大,通风运营费用成倍增加。正因如此,设计人员有时往往迫于无奈,尽可能地在洞外增大纵坡,避免采用特长隧道方案,这样"退而求其次"的设计使得高速公路在以后的运营、安全等方面埋下了诸多隐患,同时也使得汽车在山区高速公路运行的油费增加、磨损加大。特长公路隧道双洞互补式网络通风技术研究,在高速公路隧道的通风理念、理论计算和设计方法等方面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发明并首次在国内外隧道工程中实施了一种全新的通风隧道方式,利用"双洞互补"的原理,巧妙地绕开了特长隧道需要修建通风竖井或通风斜井的困挠,有效解决了长度为4~7 km的特长高速公路隧道通风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5.
隧道通风方式的选用涉及到隧道长度、交通流量、行车方式、洞口环境保护要求和隧道施工方法等多种因素。介绍了苏锡常太湖隧道的通风系统,重点对纵向通风方式的选取、需风量的计算、排烟设计以及排烟控制逻辑进行了分析。通过实体火灾试验,对排烟设计进行了验证。这些为长大隧道通风排烟系统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4~7 km长隧道左右线通风负荷不平衡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隧道通风方式——双洞互补式通风,在左右线隧道之间设置两条换气通道,在下坡隧道内设置富余的射流风机,将下坡隧道富余的新鲜空气通过换气通道送入上坡隧道,稀释上坡隧道污染物浓度;同时将上坡隧道污染空气通过横通道送入下坡隧道,降低下坡隧道内风速,从而使两条隧道内空气质量均能满足卫生标准。文章详细推导了该通风方式的设计理论和计算公式,运用公式对某隧道进行通风优化设计,利用通风网络计算风机配置规模,分析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采用该通风方式,可以在无需修建通风井的情况下,满足隧道内通风要求,从而减少初期投资和运营管理费用,经济效益显著。研究成果对公路隧道通风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针对汽车尾气排放量的大幅度下降、复杂隧道和城市交通常发拥堵的状况,分析了隧道通风日常和阻滞通风的主要目标和设计思路的转变,提出了污染物浓度控制已不是隧道通风的主要任务,并提出阻滞工况设计新思路、将交通仿真结合交通控制引入事故通风交通场景分析。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某一实际工程为例,介绍了SES模拟软件在多匝道公路隧道通风系统中的应用。在多匝道和多交叉的公路隧道工程中,可以采用SES模拟软件对隧道通风系统进行辅助计算,成功地解决多匝道通风系统的难题,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计算和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空气净化技术是解决公路隧道机动车废气污染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目前国内相关应用案例和研究成果较少,无法指导超长水下公路隧道通风设计。本文结合国内某超长水下公路隧道案例,提出了3种可行的净化通风方案;并通过理论计算得到了不同交通工况下隧道内典型污染物沿隧道长度的浓度分布情况,分析了不同净化通风方案的污染物控制效果。通过经济性、环保性、可实施性等多方面比选,确定了适合应用在超长水下公路隧道的空气净化通风方案。  相似文献   

10.
通风系统是维系公路特长隧道正常服务的重要机电设施,通常设备规模和安装功率庞大,但实际建成通车后却出现较高的闲置率。为了降低通风系统规模、运营能耗和闲置率,合理的通风模式至关重要。以浙江杭绍台高速公路三座长度超过5 km的特长隧道通风系统设计为例,介绍了通风系统设计的理念。其中陈家山隧道和镜岭隧道采用了互补式通风方案,并设置小断面竖井以满足排烟长度的要求;大盘山隧道采用传统双竖井送排式通风模式,对比分析了两种不同的通风设备的设置策略,推荐首先设定隧道内的设计风速不大于交通活塞风速,进一步确定竖井尺寸和通风设备规模。上述设计理念有效降低了杭绍台高速公路特长隧道通风系统设施的安装功率,为减少今后运营期间的设备闲置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上海轨道交通世纪大道枢纽站是一座四线换乘的大型地下车站,详细介绍了该站空调通风系统的设计思路、设计难点及应对措施,并阐述了换乘车站设备共享与火灾排烟模式等内容,供同类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2.
Experimental studies showed that infiltration and passive ventilation are important air exchange mechanisms inside vehicles but previous mathematical models did not consider either one. In this study, we incorporated infiltration and passive ventilation to advance the existing mathematical models and evaluated how different transport mechanisms affect passenger exposures at increasing speeds. Infiltration was formulated using Bernoulli’s equation and passive ventilation was derived empirically. The new model describes ultrafine particle (UFP) and carbon dioxide (CO2) transport for a wide range of driving speed under any ventilation conditions. Unlike statistical models, this mathematical model can also provide vehicle-specific and transport mechanism-specific information. The model predictions were in a good agreement with data collected from 10 different vehicle models with an average discrepancy of less than 16% for UFPs and less than 3% for CO2. Under outdoor air (OA) mode, when the fan is off, the model simulation showed that the infiltration and passive ventilation can substantially increase the UFP I/O (in-cabin/on-road concentrations) ratio from 0.15 at 0 km/h to 0.57 at 130 km/h. At medium fan sett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dominates and UFP I/O stays at 0.58 regardless of driving speed. Under recirculation (RC) mode, infiltration increases and the RC-mode filtration only removed 44% and 69% of the infiltrated particles at the lowest and medium fan settings, respectively. Model simulations under OA mode show that infiltration starts to occur above 115 km/h with the lowest fan setting; whereas, medium and higher fan settings prevent infiltration up to 145 km/h.  相似文献   

13.
乌池坝特长公路隧道通风方案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章简要介绍了乌池坝特长公路隧道的工程概况,对目前最为常用的全射流通风以及斜、竖井加射流风机组合的分段纵向通风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并充分考虑了正常运营、交通阻塞、火灾和换气四种不同工况下隧道内气流组织、通风及其控制等要求,提出了推荐方案:右线采用斜井集中排出式 竖井送排式 射流风机纵向通风,左线采用斜井集中排出式 射流风机纵向通风。本通风方案采用了一井两用的设计思路,即左线斜井同时对左线隧道和右线隧道进行集中排风;此外,考虑左线入口段火灾时的排烟,从右线竖井处设置了专用排烟通道连接左线。在满足通风要求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通风运营成本及运营安全、火灾排烟及火灾通风控制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合理的通风设计是降低隧道长距离穿越煤系地层时所面临的严峻瓦斯灾害风险的重要措施。文章针对成贵高铁老房子隧道长距离穿越高瓦斯地层时的通风难题,设计出一套随施工进度变化可进行调整的先压入后巷道式的六阶段通风方案,并采用Fluent软件模拟分析,最后以实际监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第四阶段通风效果最差,为通风最不利工况,该阶段隧道内瓦斯浓度均未超过0.5%的限值,其它阶段隧道内风流中最大瓦斯浓度为0.08%,所有指标均满足规范的要求。由此可知,六阶段通风方案通风效果良好,可为类似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梅 《交通节能与环保》2021,17(1):140-143,151
目前针对隧道施工通风已开展了较多研究,但是对于长距离公路而言,其施工规划受隧址区地质情况、工期等因素影响,因此其施工规划不尽相同。本文以大峡谷隧道为例,通过对不同区段地质情况的研讨和分析,综合考虑了现有通风设备以及现场施工情况,进行通风方式选择、施工工区划分,再进行风量计算、风阻计算、通风设备选型,形成一套完整的长大公路隧道通风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6.
公路隧道纵向送排式通风竖井数量及其间距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纵向通风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长大隧道采用竖井送排式纵向通风方式,这种通风方式首先要确定竖井的数量及其间距。文章根据隧道内通风时对于断面风速的限制要求,提出了相同坡度下长大隧道竖井数量的计算方法,分析了隧道路面坡度对于竖井间距的影响,得到了不同坡度下隧道长度的折算方法及竖井间距计算方法,并给出了实例分析,其研究结果可以应用在长大隧道的相关设计研究中。  相似文献   

17.
针对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通风计算中缺少必要的洞口基本气象参数的情况,建立了洞口气象观测站,对其气象参数进行了周期一年的连续现场观测。文章根据观测结果分析了隧道洞口端各气象参数的变化规律,可为多竖井、深埋隧道通风防灾设计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高原隧道长距离施工通风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地区严寒缺氧气压低,环境恶劣,隧道建设中面临的高原长距离隧道施工通风问题属世界性技术难题。关角隧道为目前世界在建最长的高原隧道,也是我国目前最长的铁路隧道。结合关角隧道的施工建设,通过研究,采用斜井分隔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文章给出了隧道施工斜井中隔法通风方法和方案设计,以及现场测试效果,既保证了关角隧道的正常建设,又为修建高原长大隧道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