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钱江铁路新桥南引桥为杭甬、杭长客专四正线并行桥,正线间最小线间距为4.4 m。主要从四正线并行段接触网中间悬挂安装设计、接触网锚段关节设计、小限界安装结构校核方面分析研究了接触网的特殊设计方案,可为此类四线并行区段的接触网设计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西安-宝鸡提速区段接触网线岔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提速区段现场运营接触网线岔检测的各种技术数据,对提速区段接触网线岔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论述和探讨,并提出了提速区段接触网线岔检调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接触网线岔的使用情况,通过郑州铁路局既有交叉线岔与德国Re200C交叉线岔标准的分析比较,提出了既有电气化区段列车提速接触网线岔维持既有交叉形式的可行性。同时,还简要分析了既有交叉线岔实施无交叉线岔改造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提速区段维持既有交叉形式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确保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有必要结合弓网系统检测监测数据对弓网系统技术状态进行评价。文中给出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弓网系统运行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结合接触网的结构特点和城轨交通弓网系统的运营特性,提出了从单一技术参数到区段评价参数的综合评价体系。根据不同的参数特点按区段进行评价时区段的划分有所不同,对于接触网的几何参数—拉出值、接触线高度以锚段为单元进行区段评价,弓网接触力、燃弧率、接触线磨耗和受电弓弓头振动加速度按车站到车站的区间进行评价,符合接触网的结构特点和地铁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5.
鉴于地铁刚性悬挂接触网在关节等区段接触线磨耗异常,分析了受电弓和汇流排之间碰撞受力,提出采用弹性线夹方案降低接触线磨耗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对大秦线重载区段接触网电气设备烧损问题进行分析,针对烧损原因提出设备改造方案和监测防范措施,有效的防止了重载区段接触网电气设备烧损问题,提高重载区段接触网供电设备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受流质量是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客货共线电气化铁路遂渝线为例,对影响接触网受流质量的波动传播速度、接触力、接触导线的动态高差及动态抬升量、接触网悬挂的弹性等进行分析,阐述提高受流质量的遂渝线接触网设计原则和采用的设计参数,包括接触导线张力、不同区段的接触网悬挂方式及其新型接触网零部件、合理的跨距和结构高度等。综合试验表明:弓网接触力数值分布在现行规定的40~200 N之间,接触线一跨内的动态高差最大值为95 mm,硬点和冲击的数值分布在20g~50g范围内,遂渝线接触网的弓网受流性能满足列车速度220 km.h-1以下的安全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8.
电气化铁路某些桥梁区段接触网剧烈振动会造成接触线燃弧.为探究桥梁区段接触网支柱振动对接触网的影响,在ANSYS中对常见的13m格构钢支柱进行建模分析并检验,通过静力学仿真、模态分析及谐波响应分析得到支柱及定位器末端振动状态.结果 表明,随基底Z方向的作用力的增大,支柱顶点与平腕臂安装点振动较小,格构钢支柱整体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9.
通过耦合干扰试验及数据分析,提出不同制式轨道电路区段四线并行邻线干扰的解决方案,并将方案实际运用于高速铁路中进行验证,提出防止高速铁路不同制式轨道区段四线并行邻线干扰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高速或准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概况,通过对既有电气化铁路提速后运行环境的分析,阐述了提速对接触网金具的要求,并简要说明了限位减振定位装置、限位定位器、提速线岔和滑轮组补偿装置等新型接触网提速金具的技术、安全性能,及其在保证提速区段行车安全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轨道交通出行比例不断增加,轨道交通网络已成为大城市交通体系的大动脉。轨道交通的发展对于城市用地的影响日益突出,站点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成为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GPS跟踪的方法对轨道交通接驳特征进行分析,明确天津市轨道交通站点的主要影响范围。基于GIS空间数据模型,对天津市地铁1号线沿线土地利用发展演变过程进行定量分析,明确轨道交通线路不同区段用地更新的差异。城市核心区域站点设施相对完善,地块更新较少,沿线土地功能结构更趋混合利用,商业用地明显增加,工业仓储用地则相应减少。居住用地比例变化不大,主要是低层住宅更新为高层住宅,开发强度更大。  相似文献   

12.
地铁突发事件的防范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地铁主要从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两方面进行地铁突发事件的防范及应对,多年来有效地控制了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并将突发事件的影响(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从而保障了地铁运营的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包括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及安全监控设备、加强对技术设备系统的维护管理和对应急工器具的配备管理;组织防范措施包括建立高效、可靠的运营调度指挥系统,建立运营值班、巡视管理制度,稳定运营组织方式,加强地铁设施保护和地铁安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制定地铁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  相似文献   

13.
乘客集散仿真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在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和运营中运用乘客集散微观仿真的理念。将传统方法和乘客集散仿真方法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中的应用条件和实施效果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乘客集散仿真的重要意义。研究既有的典型乘客集散仿真系统的基本特征,比较系统在我国应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最后通过案例,对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乘客集散仿真系统MTR—PedSIM在西直门车站中的仿真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验证发现,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设计和运营方面,MTR.PedSIM具有良好的可用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铁建设安全管理创新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随着地铁建设的迅速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北京地铁的建设实践中,对安全管理进行创新:制定了一系列涉及工程建设安全的技术标准和指南,建立、实施了安全风险技术管理体系,开发、推广应用了安全风险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工程建设的顺利、安全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新一阶段地铁建设大规模开展的背景下,将进一步创新安全管理手段,不断加强管理,确保工程建设安全.  相似文献   

15.
轮径差对车辆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有轮径差的转向架进行受力分析,理论推断出由于轮径差的存在而改变轮对的对中平衡位置,进而改变轮轨接触关系,影响车辆系统的稳定性。根据轮径差的大小将轮径差对车辆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划分为易稳定区、欠稳定区和亚稳定区。在易稳定区内,车辆系统的稳定性较高,而且不易发生轮对偏磨;在欠稳定区内,车辆系统的稳定性较差而且容易发生踏面偏磨;在亚稳定区内,虽然车辆系统的稳定性也比较高,但容易发生轮缘偏磨。运用数字仿真对理论推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理论推断是正确的。为了提高车辆系统的稳定性和减轻车轮的磨耗,应尽量减小轮径差,使车辆经常运行于易稳定区。  相似文献   

16.
应用CAE系统进行轮轨关系试验台的数字样机研究。通过CATIA三维建模软件建立轮轨关系试验台CAD模型,应用ADAMS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建立轮轨关系试验台的机构运动模型,应用多体摩擦接触元件建立轮轨接触摩擦模型。应用高速轮轨关系试验台数字样机进行轮轨黏着的数字试验研究。仿真研究结果为轮轨关系试验台的技术方案及其关键技术参数的选取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弹性分组环(RPR)是当前城域网发展的重要方向,是为了满足基于分组的城域网的要求而设计的。为了实现基于优先级区分的业务服务质量,弹性分组环采用了基于优先级区分的队列以及转发机制。与传统的队列延时研究方法不同,弹性分组环中的业务接入以及转发延时与当前网络中的拥塞状况密切相关。本文基于弹性分组环协议,建立了弹性分组环转发缓存和接入缓存的排队模型,对弹性分组环中的业务接入时延以及转发队列时延做了定量的分析计算;进而得到弹性分组环中各类优先级转发及接入缓存所需要的容量;利用仿真工具建立了RPR网络的排队传输模型,并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和理论分析的结果非常接近,从而验证了所建立排队模型的正确性,能够为网络业务配置提供有效的参考;各级缓存容量的结论已经应用在弹性分组环的专用芯片设计之中。  相似文献   

18.
采用盘形制动系统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由于线路涂油、环境潮湿等原因容易导致轮轨黏着系数降低,从而增加车轮踏面擦伤的风险,现介绍新研制的城轨车辆用踏面清扫瓦,并成功应用于重庆地铁6号线车辆。实际线路测试证明踏面清扫瓦效果良好,实施踏面清扫后,轮轨黏着条件明显改善,有效降低了车轮踏面发生擦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Railion公司为满足越来越高的运输要求,对已有的货车进行了改进,并研制出新型货车.改进后的货车和新型货车提高了运输效率,并使铁路具有较好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广州轨道交通五号线盾构施工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解决广州轨道交通五号线盾构施工面临的诸多难题,总结在复合地层中盾构施工的若干经验,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研究方法:通过工程类比、现场试验及监测等手段,对盾构施工相关工法、材料及技术等进行了引进、研究和实践。研究结果:广州地铁五号线大坦沙南-中山八站盾构区间首次成功应用了盾构始发SEW工法,并完成江中超浅埋泥水盾构过江掘进;火车站-小北站盾构区间顺利通过溶洞群,填补该项国内空白;动物园站-杨箕站盾构区间超小曲线半径掘进技术实现了新的突破;车陂南站-东圃站盾构区间首次成功应用了TAC高分子聚合物,辅助盾构顺利通过浅埋砂层。研究结论:广州地铁五号线盾构施工关键技术,有效控制了土体稳定和变形,在环境岩土工程问题防治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