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现代交通技术》2013,(6):76-76
由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负责的"国省干线公路交叉口改造工程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应用研究"课题通过了专家评审,经鉴定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课题组针对国省干线公路交叉口沥青路面车辙、推移病害严重等问题,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室内外试验和使用性能观测的基础上,对国省干线公路交叉口路面改造工程抗车辙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关键性能指标、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标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相应的技术成果,并应用于实体工程,  相似文献   

2.
基于交通运输部和江苏省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指南,针对南通市常见的农村公路组合安全隐患类型,包括交叉口接桥梁路段、急弯路侧隐患路段、T型交叉口临水(渠)、急弯交叉口路段、急弯接桥梁路段、急弯穿村镇路段、急弯陡坡路段,提出综合改善对策。以实际安全隐患道路为例,通过问题诊断,提出设计要点和方案设计示例,为江苏省其他地区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针对山区重载干线公路急坡陡弯路段出现的车辙、坑槽等病害问题,借鉴法国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设计思路,采用复配调和硬质沥青,设计了具有良好抗水损害、抗车辙性能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并在遵义某干线公路改造工程中进行了应用。实体工程应用验证结果表明:基于硬质沥青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性,是提升山区类似重载干线公路沥青路面综合使用性能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江苏省高速公路路面车辙影响因素,针对江苏省高速公路路面的实际状况,分析江苏省高速公路车辙发展趋势,通过对车辙产生层位对车辙的贡献量、不同典型混合料类型产生车辙的大小、结构层厚度对抗车辙性能影响的探究,得出影响江苏省高速公路车辙关键因素一车辙产生层位、混合料类型、结构层厚度.  相似文献   

5.
针对国省干线公路沥青路面交叉口行车特点和病害问题,基于国产成品硬质沥青,设计了耐久性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提出了单层摊铺12cm 的交叉口车辙快速处治技术方案,并开展了实体工程应用。结果表明:单层摊铺12cm 耐久性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方案施工方便可行,明显提高路面的抗车辙性能,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6.
由于交通流量大、重载车辆过多,车辙已经成为困扰江苏公路的大问题。“仅江苏省交通控股系统下属路段的车辙,就已超过了单车道3000公里”,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河南省郑州市干线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的调查,分析了该路段产生车辙病害的主要原因.对比了已有的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的途径,并结合当地的工程实践经验进行了车辙养护措施的遴选.进一步优化了车辙养护技术方案,并对现场车辙养护试验进行了总结分析与评价,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依托江苏省内多条干线公路改建的工程实例,从"规划、城镇化发展"等角度,探讨干线公路改建与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干线公路改建的初步想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上升,导致交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针对干线局部拥堵提出绿波带与红波带协调控制策略。其原理是:通过绿波带控制,利用下游交叉口和路段,对瓶颈交叉口的拥堵车流进行快速疏散和卸载;通过红波带控制,运用上游交叉口和路段的空间优势,有效地将到达瓶颈交叉口的车流分别截流在上游的交叉口和路段,延长其到达瓶颈交叉口的行程时间,以防止瓶颈交叉口的拥堵蔓延和上溯。选择交叉口进口道协调相位饱和度和路段排队长度比作为评估指标,讨论协调控制策略的启动与结束条件。通过交叉口关联度模型分析协调控制的范围,并对协调控制的绿波带和红波带进行控制方案设计。算例分析表明,绿波带与红波带协调控制策略可以明显降低车辆在干线交叉口上的平均停车次数(-15%)和平均延误(-27%),提高干线交通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0.
查煜 《现代交通技术》2010,(Z2):204-205
随着江苏省普通干线公路向着高速化建设趋势的发展,机电系统设计要求越来越高。和高速公路相比。一级公路具有开放、交叉口多等特点。文章探讨如何在保障车辆"安全、舒适、快速、畅通"行驶的前提下开展针对性强的机电系统设计。在借鉴国内高速公路道路监控系统设计经验的同时,考虑到省道243的实际情况,开展了相应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本项目主要是根据河北省唐山市普通干线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状况,选择不同路段,通过路面车辙病害调查,收集相关数据材料,对现场取样的路面试样和路面结构利用汉堡车辙仪进行试验。对唐山地区常用施工材料选取和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对市场上出现的各种新材料的优劣作出准确客观评价,提出抗车辙沥青路面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道路多信号交叉口影响下的行程时间分布及可靠性是交通流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方向 之一。本文基于灰色关联理论建立信号协调控制下的多信号交叉口行程时间影响因素模型。首 先,对车牌识别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路段和干线行程时间数据;然后,利用Burr分布和高斯混合 模型对数据进行分布拟合,并进行拟合优度检验;最后,利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交叉口数量、干线长 度和干线流量与行程时间特性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单路段行程时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双 峰现象,高斯混合模型适用于单路段行程时间的拟合;而Burr分布可以较好地描述多信号交叉口 干线行程时间分布右偏和高峰值的特征。交叉口数量、干线长度和干线流量与行程时间特性之 间有较强的相关性,且干线长度的影响更为显著,随着干线长度的增加,行程时间趋于一个稳定 的单峰分布,波动性减小,可靠性增加。  相似文献   

13.
对S268交叉口路段的路面破损状况进行评价,在借鉴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根据道路交叉口的受力特点,加大路面中面层的抗剪能力(掺加抗车辙材料),以提高交叉口路面的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4.
街道化路段是城郊干线公路的瓶颈路段,合理地对街道化路段进行接入管理可以提高郊区干线公路通行能力和安全状况。结合山西某省道,对该干线公路的街道化路段进行交通安全分析,提出路侧接入控制,并进行相应的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以普通干线公路穿村镇路段的车辆实测速度数据为分析对象,定量分析穿村镇路段不同交通控制分区对车速分布离散程度的影响。基于数理统计理论,提出普通干线公路穿村镇路段车速离散性影响因素辨识方法,讨论平均速度、大型车比例和车道等因素对穿村镇路段车速离散性影响。研究成果可为普通干线公路穿村镇路段交通安全管理和车速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江苏全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状况进行了评价,结合其近年交通增长情况、全省高温气候状况以及各地市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分析,重点研究了苏北、苏中、苏南城市所辖路网车辙发展规律,提出了基于抗车辙性能的高温气候等级,研究结论对全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后期开展车辙针对性养护决策具有参考价值,对各地市抗车辙技术的选择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江苏省发展的宏观形势及国外公路发展的一般趋势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区域产业分工及路网结构布局等方面,对江苏省实施快速干线公路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具体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快速干线公路的实施可以解决现状干线公路中存在的路网服务水平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是江苏省公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镇道路中沥青路面的车辙现象比较严重,在沥青路面的车辙计算上,《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采用了不同的计算方法及分析标准。通过对两种计算方法的适用情况、范围以及计算结果对比分析,总结出两种计算方法的不同及各自的优缺点,《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的计算方法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但对于城镇道路的公交车站及交叉口处的频繁启动及制动路段的情况分析不足,城镇道路应在《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对频繁启动及制动的特殊路段进行研究及完善。  相似文献   

19.
干线交通控制系统能有效减少机动车运行延误. 本文以系统延误最小和绿波带宽最大为目标,构建了基于系统周期和相位差最优的干线交通控制模型,以双向有隔离的北京城市主干路——皂君庙路—大柳树路(含4个信控交叉口)为实例,提出了两种线控优化方案,通过VISSIM仿真对该交叉口及其所在路段优化前后的交通状况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在北京市这类行人流量较大、交叉口布局紧凑的道路条件下,采用重叠相位能更好地优化线控系统;应用本文提出的控制策略对该路段进行线控优化后,交叉口总信控延误减小了59.6%,主线上的南向北和北向南平均行程速度分别提高了140.0%和51.7%,交通运行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首先对黑龙江省大齐高速公路某路段车辙病害情况进行调查。对车辙严重路段进行现场钻芯取样。通过对芯样的厚度、密度、沥青含量等指标分析,大齐公路产生车辙的主要原因是:部分路段的低温压实或者路面施工的变异性导致的沥青路面面层的压实度不足而产生压密车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