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西柏坡电厂废热利用入市项目下穿京广铁路防护涵工程,介绍多孔、大直径、小间距顶管同步下穿铁路既有线施工技术,阐述了顶管下穿前的线路加固技术、大直径顶管同步穿越过程中沉降控制措施等。监测数据表明,沉降量均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保证了铁路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2.
以杭州地铁 9 号线一期工程下穿沪杭铁路框架桥为背景, 建立盾构下穿施工三维数值模型, 分析软弱地层环境下地铁盾构隧道下穿施工对铁路框架桥的影响, 提出多种确保铁路安全运营应对措施, 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现场监测。 数值分析表明, 盾构隧道下穿施工中铁路框架桥最大沉降量为 6. 72mm, 进行洞内注浆加固后, 最大沉降量降为 4. 76mm, 说明在软弱地层环境下及时进行洞内注浆对抑制铁路框架桥的沉降变形具有显著效果; 监测结果表明, 盾构右线施工对框架桥沉降变形的影响大于左线, 铁路框架桥最大沉降达到 6. 9mm, 采取应对措施及时进行洞内二次注浆, 可有效控制框架桥的持续沉降变形, 铁路框架桥处于安全可控状态。  相似文献   

3.
为了控制盾构近接施工区既有建筑物的沉降变形,以福州地铁某线下穿文化街区的隧道盾构施工为例,采取全过程分阶段风险控制措施,并建立其隧道盾构的数值仿真模型,分析盾构施工对建筑物和地表沉降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盾构下穿建筑物的最大沉降为4.9mm,地表最大沉降为5.5 mm,均满足规范要求.同时将数值模拟结果和现场监测结果进...  相似文献   

4.
结合西外大街西延线下穿101铁路箱涵的线路加固体系,采用ANSYS对其进行仿真分析,对纵横梁线路加固体系下线路沉降量的仿真分析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得出该加固体系下轨道沉降变形的相关规律。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隧道近距离下穿施工对既有隧道沉降、衬砌应力和地表沉降扰动机理,以某下穿隧道工程为例,基于FLAC 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隧道施工下穿既有隧道三维数值模型,分析隧道施工过程引起既有线沉降及衬砌应力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隧道开挖过程中,地表最大沉降为3.8 mm,既有线隧道最大沉降为7.75 mm,位于靠近施工线路一侧拱腰处,且拱顶最大沉降为5.38 mm;未开挖前既有线衬砌最大应力7.798×105Pa,隧道贯通后,衬砌最大应力为1.124×106Pa,增幅达44%。研究结果为保证施工安全及优化施工控制措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铁路建设的高潮时期,隧道下穿建筑物的工程越来越多。本工点在硬岩中下穿高速公路,选择中导洞扩挖法在硬质岩石中能够最大限度减少震动,控制沉降,从而保证高速公路的运运营安全。文章通过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分析以及现场数据测试,得出中洞法超前距离、中洞大小、振速标准、高速公路沉降控制标准等。结论可为类似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高大  李云龙  王刚 《北方交通》2022,(2):77-79,84
盾构隧道下穿有轨电车路基时,会对周围土层造成扰动并造成路基沉降.路基沉降可能会给有轨电车运营安全带来较大影响.为研究盾构隧道下穿有轨电车路基过程中路基的沉降变化规律,以沈阳地铁4号线沈创区间为例,采用Midas-GTS-NX有限元软件对盾构隧道下穿有轨电车路基施工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本工程最大沉降量约为1.4mm,小于有轨电车路基沉降控制值10mm,无需采取其他处理措施即可满足变形控制要求;左右线盾构隧道同时开挖时,路基沉降量最大.在实际工程中,盾构隧道下穿重要构筑物时应尽量避免同时施工;左右线盾构隧道前后错开一定距离后施工可减少路基沉降,也可缩短工期.  相似文献   

8.
地铁明挖车站施工邻近铁路轨道时,两者之间往往会产生相互的负面影响,对于施工的安全以及铁路的正常运营造成影响。以南昌市轨道交通3号线上沙沟站基坑施工为背景,分析了其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对紧邻铁路线路的影响。通过有限元建模,建立了地铁车站基坑开挖及铁路路基相互关系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施工过程中铁路运营与基坑施工相互作用下地表沉降、支护体系内力以及铁路轨道沉降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实际施工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数值模型的可靠性与准确性。研究成果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变形预测以及相互作用分析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成都地铁4号线二期工程万年场站~东三环站区间为双线盾构隧道,区间盾构隧道下穿包括无砟轨道、有砟轨道及桩基础形式铁路桥的铁路群。以数值模拟为手段,采用Flac3D软件,建立盾构下穿铁路桥的三维有限差分模型,对盾构掘进中造成的地表沉降、周围土体变形及铁路桥墩的沉降变化进行了分析,评价了上部铁路桥的安全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基于土体加固措施,对加固与不加固工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铁路桥与盾构隧道间土体加固后,桩基最大水平位移和竖向沉降分别减少了58%和79%,桥墩沉降满足安全控制标准,盾构施工对铁路桥运营的影响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董云生 《北方交通》2022,(3):8-11,15
以台州市和合大道工程下穿在建杭绍台铁路椒江特大桥为依托,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了桩板结构的施工过程,得到了椒江特大桥在道路工程附加荷载作用下的墩顶位移及桩基承载力检算结果.结果表明:在和合大道桩板结构施工及运营阶段,高铁桥梁墩顶位移(沉降量、差异沉降量、顺桥向水平变形量和横桥向水平变形量)及其桩基承载力均能满足安全限值...  相似文献   

11.
针对西安地铁5号线近距离下穿地铁2号线的工程实际情况, 分析了既有地铁线路的安全判断准则、正常使用要求和服役状态, 选取弯矩、曲率半径、容许应力、容许切应变与轨道变形作为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时既有地铁线路沉降标准的控制因素, 构建了既有地铁线路的力学模型, 推导了既有地铁线路允许沉降计算公式, 确定了黄土地区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时既有地铁线路的沉降控制标准。分析结果表明: 以既有地铁线路的弯矩、曲率半径、容许应力、轨道变形与容许切应变依次作为控制因素时既有地铁线路允许沉降分别为22.40、20.85、48.14、20.23、21.06mm, 其他地区下穿工程经验允许沉降与国内相关规范允许沉降为20mm, 因此, 最不利控制因素即轨道变形的允许沉降接近既有相关允许沉降, 建议黄土地区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时既有地铁线路沉降控制基准为20mm; 对既有地铁线路沉降控制标准进行了分级管理, 选取沉降控制基准的100%、80%和60%分别作为既有地铁线路的控制值(20mm)、报警值(16mm) 与预警值(12mm), 提出了下穿时既有地铁线路的预警体系; 评价了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时既有地铁线路沉降的安全级别, 并给出了相应的处置措施, 安全级别为Ⅰ级, 即沉降不大于12mm时, 新建隧道正常施工并做好监测, 安全级别为Ⅱ级, 即沉降为(12, 16]mm时, 加强监测并实时反馈, 安全级别为Ⅲ级, 即沉降为(16, 20]mm时, 停止施工, 并启动应急预案, 安全级别为Ⅳ级, 即沉降大于20mm时, 达到破坏级别, 不允许施工。   相似文献   

12.
蒙华重载铁路城烟隧道在进口下穿输水渠,最小距离仅为2.67m,且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只能采用反向施工。针对超近距离下穿施工难点,提出了洞外采用多道防护、小导洞出洞、超前大管棚预支护、输水渠加固、控制爆破等综合安全控制技术。现场变形监测结果表明:拱顶沉降和水平收敛稳定速度均较快,且量值较小;地表沉降最大值为10.59mm,红线渠没有发生任何开裂和渗漏现象,表明安全控制措施合适。  相似文献   

13.
长城岭隧道是双向6车道大跨度连拱隧道,最大埋深为5m,下穿古齐长城遗址,为了保证地表文物不受施工扰动破坏,地表沉降控制尤为重要.通过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按照施工设计开挖和支护方式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地表沉降进行预测研究,分析了施工措施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规律,得到了地表沉降的量值和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4.
根据供水框构涵下穿铁路施工情况,结合运营线路实际,制定了线路加固与维护措施,以及贯穿施工全过程的施工期间线路监测方案,确保了下穿铁路结构施工质量和线路安全。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桥梁施工对临近高铁桥梁建筑的影响,引入GIS岩土专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构建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模拟新建工程施工,探究施工各个阶段对邻近高铁桥梁地表附加沉降以及箱涵结构的影响。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基础结构施工和桥梁墩柱结构施工阶段均会导致邻近高铁桥梁发生变化沉降及箱涵结构变化。施工中对邻近桥梁影响程度最大的施工阶段为支架搭建阶段和直接拆除阶段,且隔离桩结构与箱涵结构距离越大,则箱涵结构沉降最大值越小,土体位移阻隔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采用有限元计算软件MIDAS/GTS对某城市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高速公路的开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判断高速公路沉降值是否满足规范要求、是否需要采取防护措施。根据数值模拟分析结果,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高速公路段采用超前大管棚支护、双侧壁导坑法施工,高速公路地表沉降对正常运营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南水北调是国家重点工程,下穿既有结构物的大型暗涵是南水北调工程中一种比较典型的结构形式。下穿段浅埋暗挖施工过程中洞内安全和地面环境问题突出;对于大型钢筋混凝土结构而言,施工中防温裂技术难度大,影响因素错综复杂,一旦控制不当,容易造成结构裂缝超限。严重影响暗涵结构的耐久性和使用功能。论文以南水北调中线古运河枢纽工程下穿石太高速公路段为背景,对既有高速公路路面沉降和箱涵结构混凝土限裂温控标准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认为,施工过程中既有路面沉降应控制在100mm以内、结构混凝土内部温降应控制在54.4℃以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中洞多分部开挖技术、一次性施作长管棚结合小导管注浆超前预支护技术、设置遮阳棚和地垄储料保温措施等综合施工技术,确保了施工过程中既有高速公路的运营安全和暗涵结构的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乡交通建设的发展,公路与铁路交叉大量采用了顶进式立交,因其既要保证铁路线的正常运营,又要保证施工质量、安全和进度,因此备受施工、设计等单位的重视。以某公路工程下穿既有铁路立交工程为例,系统地介绍工作坑、箱涵预制、箱体顶进等工序,并对其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安全、质量控制措施,对铁路营业线箱涵顶进施工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防止地表沉降引发隧道事故,以青岛地铁4号线福州路车站为研究对象,运用现场监测数据与Midas GTS NX模拟软件,对青岛地铁浅埋隧道施工沉降规律和控制优化措施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分析地质勘查资料、沉降数据和超前地质预报的基础上,得到了影响隧道稳定性的因素及该区段的沉降规律;通过建立不同水位环境下的渗流-应力耦合模型,分析了其在地表的沉降规律,确定了最大沉降位置即最不利位置并进行了合理优化,为类似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近接重叠下穿既有隧道的盾构施工对地表和既有隧道的影响,以长沙地铁3号线下穿地铁1号线的盾构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Midas/GTS NX软件建立三维模型,考虑土仓压力、注浆压力、注浆量和掘进速度影响下,探究新建隧道施工对地表沉降和既有隧道位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仓压力增大会减少地表沉降量,且掌子面前、后各3.5倍隧道洞径区间内完成了90%的竖向变形;增大注浆压力和注浆量均可减少既有隧道的竖向位移,但注浆量对既有隧道竖向变形的控制作用较注浆压力的大,当研究区间的注浆压力和注浆量分别提高了1.5倍、0.6倍时,既有隧道竖向变形分别降低了0.5、0.9 mm;盾构掘进速度增大,地层所受扰动增大,地表最大沉降量和既有隧道最大竖向位移也增大。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