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隧道工矽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局是一个新线铁路流动施工单位,大量施工生产工人接触粉尘作业,尤其修建隧道,工作面狭窄,且工期较短,给防尘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为了深入探讨我局矽肺发病情况,指导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根据卫生部全国尘肺流调方案,对我局尘肺发病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凡我局1990年底以前从事过隧道施工作业确诊为矽肺病例者(含死亡病例,不含调离本局病例及其它尘肺),均为本文调查分析对象。隧道施工虽有不同作业工序,但为了便于施工组织,不按工序固定人员操作,而是根据施工需要  相似文献   

2.
我局现有尘肺病例291人,其中大部分是50年代宝成,成渝铁路等隧道开挖和井下作业工人,还有11.7%的脱离粉尘已20年以上的晚发性尘肺病人。一、尘肺患者病期构成情况从1964~1988年,我局矽肺诊断小组共诊断尘肺病291例,绝大部分为矽肺(93.8%),还有煤尘肺、电焊尘肺和水泥尘肺仅21例,各期构成见表1。  相似文献   

3.
我局是一个新线铁路施工单位,广泛接触矽尘,尤以修建隧道,工作面狭窄,且工期较短,给防尘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为了探讨我局矽肺发病情况,指导今后采取切实可行的防尘措施,我们将几年来矽肺普查的有关资料整理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一、矽肺发病情况: 我局历年来共发现矽肺患者79人,其中Ⅰ期42人,Ⅱ期26人,Ⅲ期11人(见表1)。检出率为受检人数17038人的0.46%。我局矽肺的检出率较之同系统的局明显为低(见表2)。  相似文献   

4.
我们曾对局所属十四个粉尘作业单位进行了矽肺重点普查,均照胸部大片,有一部分疑似矽肺和疑难病人作了放大和体层摄影。工种有隧道开挖风钻工(干式)、石工,采石工、水泥工、翻砂工、铸工、拌灰工、混泥土工等工种。每份X线照片均经过三次以上阅读,普查结果发病以开挖隧道的风钻工人为最多,占发病总数的50%以上,其中4例矽肺是由锡矿和铜矿调来我局的工人。这次检查的全部照片,在诊断鉴定过程中,曾迂到3例疑难病例,其表现为肺内孤立性肿块型阴影。为了总结经验教训,随同过去  相似文献   

5.
从1958~1976年我们对从事隧道矽尘作业工人(简称隧道工)开展了矽肺调查。共调查了隧道工86883名,发现各期矽肺患者1272名。通过调查实践,积累了若干资料,从中摸索了一些经验。现将矽肺调查及防治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我局系解放后建立的一个新线铁路建设工程单位。二十多年来,施工队伍主要在四川、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省区修建铁路。先后修建了成渝、宝成、川黔、黔贵(都贵段)、贵昆、成昆、湘黔及枝柳等铁路干线,工人同志们在开山、爆破、开挖隧道施工过程中,广泛接触矽尘。 (一) 隧道作业概况: 在隧道施工中,其工艺过程大体相同,从开挖掘进到成峒可分几个工艺过程:即凿岩爆破→支撑  相似文献   

6.
我分局地处鄂西北,濒临汉水中段。自1970年分局成立以来,职工人数不断增加,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其中部分职工曾参加过丰沙、石太、宝略、宝成、成渝、贵昆、川黔、成昆、焦柳等线铁路的隧道施工任务,业已证明矽尘对机体的危害是进行性的。长期接触粉尘作业的工人,虽然脱离了粉尘环境,但是潜在性损害刺激仍然有继续进展到矽肺的可能性。因此,为了加强矽肺病人的诊治管理工作,我们将分散在现场几十个单位的曾接触粉尘而现在已脱离接触多年的100名工人,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调查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1986年颁布的《尘肺X线诊断标准及其处理原则》(简称新标准),探索与1963年颁布的诊断标准(简称旧标准)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对我局以往诊断的隧道工人矽肺,按新标准重新判定诊断,对照分析。选片原则选自截止1986年6月30日之前、按旧标准能符合原诊断、具隧道作业史的各期矽肺病例末张胸片,计545例。  相似文献   

8.
铁路隧道工矽肺104例死亡分析铁道部第五工程局中心卫生防疫站(550003)张军陵,姚振声矽肺是我局主要职业病,发病率高,死亡病例也多。从1950年建局到1992年底累计发生矽肺883例,死亡104例。本文就铁路隧道工矽肺104例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  相似文献   

9.
根据四川省矽肺治疗科研协作组要求,由我局承担二十例小檗胺治疗矽肺的临床观察任务。为确保该项任务顺利完成,在局卫生处领导下,成立了由专职医务人员参加的科研小组。负责筹备开展此项工作,于七八年十一月正式投入临床,七九年五月末结束。除一例因故治疗三个月后中断外,余十九例均按方案要求进行。现将临床观察情况小结于后。一、病例选择: 本组十九例均为经局矽肺诊断组会诊确认的单纯矽肺,未进行过任何抗矽治疗,并经临床检查无严重合并症和加杂症的男性病员。年龄45~64岁之间。一期六例、二期十例、三期三例。其中隧道开挖工十八例,隧道安砌工一例。接尘工龄为3~19年,平均接尘工龄八年零九个月。二、治疗方法: 1.药源:采用河北赤城县制药厂生产的片剂  相似文献   

10.
心包积液继发于心包炎,是一种常见疾病,矽肺合并心包积液的有关报道国内甚少,现将我院1972~1988年先后发生三例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文三例患者全为男性,年龄在54~62岁之间,均为隧道开挖工。粉尘接触时间最长20年,最短1年。其中例一,Ⅰ期矽肺合并结核(增殖性结核)。例二,Ⅱ期矽肺。例三,Ⅲ期矽  相似文献   

11.
我局系新线铁路基本建设单位,先后修建了成渝、宝成、都贵、川黔、贵昆、成昆等铁路,在施工中开凿隧道是常遇到的问题。1958年前隧道开挖多以干风钻为主,粉尘浓度高,因而对工人同志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防止厂、矿企业中矽尘危害的决定”,于1958年以川黔线凉风垭隧道为重点,采用综合性防尘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经验推广后,有12个隧道的粉尘浓度达到了国家标准(2mg/m~3空  相似文献   

12.
1986年3月,我局在衡广复线清风亭隧道进行了喷射混凝土新工艺试验。结果表明,效果良好,粉尘浓度较干式喷射混凝土降低80.7~88.5%。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全局542例[其中新奥法(新的奥地利隧道施工法NATM)174例,传统法368例]矽肺流行病学调查,首次分析比较了NATM法和传统施工对隧道工人健康的危害程度。NATM法与传统法比较,检出率低1.22%(P<0.001)。矽肺病人平均接尘工龄长2.84年,平均发病年龄大2.06岁,合并结核低4.47%,Ⅰ→Ⅱ期晋斯率观察5年和10年分别低10.34%和28.95%,病死率低17.6%,死亡年龄大7.32岁,结果表明,NATM法对隧道工人的健康危害明显小于传统法。但是,NATM法施工中粉尘平均浓度仍超过国家标准6.29倍,无轨运输柴油机车废气污染十分严重,粉尘与机车废气联合作用于人体,是否会促发矽肺有待进一步研究,通风防尘防毒,预防矽肺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解决隧道施工中粉尘污染问题,铁道部隧道局科学研究所和无锡太湖除尘设备厂共同研制了LKG-60型隧道用袋式除尘机组。该机组属高  相似文献   

15.
矽肺是严重危害工人键康和生命的一种职业病。为了解矽肺死亡规律,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劳动力,降低病死率,现将我局54例矽肺死亡病例资料整理分析于下。  相似文献   

16.
尘肺是我国目前最严重的职业病。在新建铁路施工中,有60~70%的工人从事桥涵、路基、隧道施工等粉尘作业,各作业场的粉尘浓度长期超标,致使接尘工人尘肺病屡屡发生。30年来,尽管在局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下,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在尘肺防治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对控制尘肺的发生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施工任务的发展,接尘人数增多,由于管理工作跟不上,当前我局尘肺病仍在不断发生,并  相似文献   

17.
矽肺是由于被吸入的游离二氧化矽粉尘进入肺内后而引起的肺纤维化反应。典型矽肺的组织学改变主要为肺纤维化,当肺泡受累时,可引起巨噬细胞数量增多。特征性的x线表现为肺间质纤维化的扩展,而并非继发于肺泡改变。作者报告四例喷砂工人患急性矽肺的x线表现,认为急性矽肺在病理和x线表现上与一般矽肺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别。作者指出以急性形式发生的矽肺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肺泡受累。  相似文献   

18.
为考核某锡矿的防尘效果,我们对该矿井下1958~1979年的粉尘浓度与矽肺发病情况作了回顾性调查,在此基础上采用田凤调、符绍昌氏提出的研究制定粉尘容许浓度标准的直线回归分析法,对该矿井下22年来的粉尘资料及矽肺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为国家修改现行粉尘卫生标准提供参考数据。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脱离粉尘作业的矽肺和矽肺结核患者血清铜兰蛋白(SCP)、免疫球蛋白(Ig)的变化。共收集矽肺和矽肺结核患者47例,以正常人作为对照。经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SCP、Ig对矽肺和矽肺结核的鉴别无临床价值;SCP、IgM不宜作为矽肺早期诊断指标,但可作为动态观察指标及了解肺纤维化病变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20.
矽肺是由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矽的粉尘所引起的一种以肺组织纤维化病变为主的疾病,是对粉尘作业工人危害最大的一种常见职业病。在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劳动条件十分恶劣,成千上万的粉尘作业工人因患矽肺丧失了生命。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毛主席对广大工人健康非常关心,早在一九五六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防止厂矿企业中矽尘危害的决定》和一系列政策法令,认真贯彻了“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开展防尘工作,大大降低了粉尘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保障了工人的身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