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噪声健康监护与噪声损伤的因素分析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职业病科(200081)杨文草王培安顾芝芳为了解接噪工人听力损伤的发病情况,探索相应预防措施,我们对接触85dB(A)~110dB(A)噪声的512名工人进行了噪声健康监护检查。其中男性307人,女性...  相似文献   

2.
飞机修理行业噪声对工人听力影响的调查大连市劳动卫生研究所(116001)马宇环藏家明大连铁道学院王强为了解飞机修理行业噪声对工人听力的影响,我们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六工厂接触噪声的作业进行了劳动卫生学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已校准的ND2型精密声级计,...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的发展,接触噪声的人群愈来愈多。长期接触强噪声会引起听力损伤和危害身体健康,噪声已成为社会公害之一。现有资料证明噪声对机体作用与诸多因素有关。为更准确地了解管内各工厂生产性噪声以何种因素为主影响职工健康,以便更好地解决一线职工的实际问题,我疾控中心2009年对管内105个固定作业点的生产性噪声进行了调查监测,  相似文献   

4.
乌铁局机车乘务员噪声性听力损伤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铁路局机车乘务员噪声性听力损伤现况,探讨防治策略。方法现场监测铁路机车内部噪声强度,调查分析乌鲁木齐铁路局机车乘务员纯音听力检测结果。结果铁路机车司机室内部噪声等效声级LAeq为81 dB(DF-11型)或85 dB(DF-4型),超过国家卫生标准;3 011名机车乘务员的听力损失患病率44.99%,以Ⅰ级、Ⅱ级、Ⅲ级听力损失为主,听力损伤患病率2.13%,以轻度听力损伤为主;噪声组听力损失、损伤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听力损失、损伤患病率与驾龄之间存在相关性(Spearman’r=0.786、0.857,P<0.05),听力损失、损伤发生的概率随着驾龄的增长有上升的趋势;4个机务段的听力损失、损伤患病率无差别。结论噪声仍是机车乘务员的主要职业危害,应继续强化合理的个人卫生防护措施,加强安全教育,增强乘务员的自我防护意识,规范职业性健康检查,加大职业卫生监管力度,以降低噪声对乘务员听觉系统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噪声对不同性别工人身体健康的危害,结果表明,车间内噪声强度为91dB(A)~96dB(A),机械制造女工在此环境下工作,神经衰弱症状,听力损伤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同时神经衰弱症状和听力损伤检出率也高于在相同环境下工作的男工,说明噪声对女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而且比男工更敏感。  相似文献   

6.
煤矿凿岩噪声对豚鼠听器损伤电生理和超微结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矿凿岩噪声对豚鼠听器损伤电生理和超微结构实验研究煤炭部职业医学研究所(102300)邢娟娟A、B、C、D、E组和正常对照组豚鼠分别暴露模拟井下噪声[117dB(A)]1、2、4、8和16天(1h/d),暴露前后不同时间分别测试皮层反应阈及脑干电反应...  相似文献   

7.
采石场凿岩机噪声对工人听觉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凿岩机噪声对工人听觉的影响,对采石场凿岩机操作工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凿岩机噪声等效声级为91.5dB(A),高频听力损伤与语言频段听力损伤的比率相近,但高频听力损伤严重。听力曲线为“V”型,最低点以6kHz为主,占59.3%。随工龄的增长,语言及高频听力损伤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8.
寿命表法在噪声性听力损伤预测的应用福州市职业病防治院(350019)黄财林洪惠民福建省职业病防治院罗世昌魏端玲听力损伤是纺织工人常见的职业病。我们选择某厂织布和细纱女工439名进行听力测试,全部对象均未调换过工种,每天暴露噪声8h,工龄最短者4个月,...  相似文献   

9.
隧道施工噪声对听力损伤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隧道施工噪声为宽频带混合型噪声,为探讨其所致听力损伤的特点,选择184名有不同程度听力损伤的隧道作业工人进行体检分析。结果显示,听力呈全听阈广泛性受损,曲线在1000Hz处有一小高峰,听力受损最轻;在2000Hz后呈均匀下降,下降幅度随工龄增长而加大;在4000Hz后,呈V、U型下降;6000Hz处听力曲线最低,听力损伤最重。  相似文献   

10.
铁路捣固机噪声对职工听力损伤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捣固机是用来捣固道床,使碴石密实紧凑的液压动力机械,启动作业时的噪声非常大。职工反应常感疲倦、记忆力减退、耳鸣、视物模糊、反应迟钝等症状。为了解捣固机是否对野外随机作业职工听力有损伤,选取铁路某工务段随捣固机作业线路工进行调查分析。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铁路某工务段机工队线路工108名(随捣固机作业),平均年龄34 4岁。对照组养路工区线路工110名(不随捣固机作业),平均年龄 36 5 岁。2 组职工均无噪声防护措施,体检中排除耳病史,如:药物耳聋、鼓膜穿孔等耳病。1 2 方法1 2 1 作业环境噪声测定:测定地点均选在远离城…  相似文献   

11.
对呼铁局某轨枕厂轨枕车间的噪声污染进行了职业卫生学调查,结果显示,轨枕厂工人接触噪声等效连续A声级均高于GBZl—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5.2.3.5条规定的卫生限值,频谱特性为中高频。接噪组工人在0.5-8kHz各频段的听力损伤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高频损伤率为51.87%,语频损伤率为10.16%,接噪组工人的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和心电图异常改变之和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噪声不仅对轨枕厂工人听觉系统有明显损伤,对心血管系统同样具有损害作用。因此,有必要对该轨枕厂轨枕车间的噪声污染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2.
对87名非接触噪声人群的听力调查表明,在174只耳中,有10.3%和35.6%人群的语言听力和高频听力降低,男性语言听力下降占18.4%,女性占4.1%,男、女之间听力下降差别十分显著(P<0.01);随着年龄增长,听力下降人数也增多,各年龄组之间听力下降有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3.
听力理解需要预测。理解所听到的话必须依靠语言知识、非语言知识和听力技能。本文集中讨论听者主要依靠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语用知识,以及从记忆中被激活的其他信息图式,经过分析、推断和决策,理解对方所说的话。预测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在于激活听者长期记忆库中相关的语言和非语言知识,使得听者在感知听觉信息后利用这些知识来产生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浅析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听力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听力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手段,创设积极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5.
对轨枕厂噪声作业工人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发现 :噪声作业工人的高频、语频听力损伤率和心电图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高频和语频听力损伤率均随累积接触噪声剂量的增加而升高 ,呈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噪声作业工人的听力曲线为“V”型 ,高频“V”凹陷谷点以6kHz为主 ,占 6 8 5 %;心电图异常以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束支传导阻滞和ST -T改变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石家庄下行调车场TJK型减速器、广播用扬声器等噪声源的声学特性,摸清了该调车场环境噪声污染水平及其对周围居民和减速器信号工的健康影响状况,对今后环境噪声治理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戴振羽  孙训方 《铁道学报》1998,20(A04):17-21
从损伤局部性概念出发,讨论了均匀应力应变场中几种重要的局部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18.
听力教学是英语语言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听力教学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引导性,从教材、课堂设计、教学环境和课后作业几个方面着手,改善目前的英语听力教学,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9.
预应力轨枕的损伤演化和寿命估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连续损伤力学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论述了预应力轨枕在其自身徐变与其它疲劳荷载二者交互作用下的材质劣化损伤行为及其损伤失效机理;提出了预应力轨枕在徐变与疲劳交互作用下的损伤本构关系模型。建立了用于预应力轨枕分析的力学基本方程与参变量变分原理,并利用“间置加载”型载荷谱的特点,提出两个基本假设,以突出预应力轨枕在徐变与疲劳交互作用过程中的主要特征。可依据初始循环应力场,对损伤过程中循环应力场进行更有效描述,从而为更好地解决预应力轨枕分析中寿命估算及对一些实际问题处理。提供结构分析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隧道围岩损伤的存在直接影响围岩的力学特性和稳定性,如果控制不当,将可能造成围岩失稳、塌方事故,因此必须掌握围岩损伤特性及其演化机理,进而为围岩损伤控制提供依据。本文基于微震监测的现场实测结果,揭示不考虑构造应力条件下隧道开挖引发的围岩损伤分区特性,采用应变软化模型并引入损伤力学理论,推导隧道围岩损伤区范围的表达式,并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分析围岩损伤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1)围岩高损伤理论预测和实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围岩越差时,两者差异越小;(2)围岩损伤区半径随着脆性系数λ/E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的减小而增大;围岩高损伤区半径随着极限损伤参数Dcr的增大而增大,且增速越来越快;(3)极限损伤参数Dcr和脆性系数λ/E除了与围岩自身参数相关外,也与支护手段有关,通过有效的支护手段,可以将围岩损伤极限参数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下,从而确保高损伤区范围较小;(4)本研究成果可为隧道围岩损伤预测及支护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