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船艇》2006,(10):70-70
日前正式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不仅明确了我国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目标,同时也明确了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这些新政策和保障措施将进一步推进船舶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机电设备》2009,26(2):I0010-I0010
2月28日,价值30多亿元的核电和风电设备合同在大连签订,这是国务院颁布实施《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后,装备制造行业签订的第一个大单。30多亿元装备大单的签订是“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具体举措,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振兴装备制造业战略的体现,是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的又一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3.
陶良虎  刘晓林 《中国水运》2007,5(11):195-196
装备制造业是湖北省的主导产业,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关键在于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本文在分析了湖北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我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机电设备》2008,25(2):I0009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日前发布“2008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形势与展望”报告,对当前我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国际市场形势做出判断:“随着国际产业转移加快与结构调整深度化,2008年及今后较长时间内,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成套高端技术装备等重化工制造业的高潮将会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5.
陶良虎  向燕 《中国水运》2007,5(11):180-182
当前湖北省装备制造业面临着结构升级的紧迫任务,由于装备制造业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运营的技术构成及组织过程复杂,其结构升级迫切需要得到技术、组织、制度等多方面的支持.为此,研究了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的有效互动推动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针对装备制造业的现状,提出了推动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声音     
《中国远洋航务》2014,(5):12-12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围绕建设造船强国目标,中国船舶工业下一步要扎实推进七项工作,其中要构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支柱地位,产学研用协同,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提质增量,将海工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为船舶产业发展的“第二引擎”,  相似文献   

7.
装备制造业中的工业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琼 《机电设备》2009,26(2):34-36
简要介绍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及其与工业设计(现代设计艺术)的关系,分析中国装备制造业忽视工业设计的原因,从产品开发设计的科学规律,提出工业设计的重要地位及装备制造业工业设计的主要特征。根据设计实际经验和教训,提出装备制造业工业设计过程质量控制的要点。  相似文献   

8.
欧,美债务危机的持续发酵,世界经济的疲软不举。使得世界造船航运业也深陷泥淖苦苦挣扎。为了自救,世界各船厂纷纷把目光转向海工装备制造业。从而掀起了新一轮海工装备投资热潮。尤其是中国,热情更加高涨。那么。世界海工装备制造业前景如何?是否已出现过热迹象?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克拉克松公司(Clarkson)常务董事Martin Stopford先生。  相似文献   

9.
天津市临港重装基地建设引资迅速,已有多家国内外大型企业落户,总投资额超过800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装备制造业产业聚集区。正在建设中的天津临港重装基地总规划20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轨道交通、工程机械、风力发电、核电装备、造修船、海洋工程、港口机械、超高压输变电、石化装备、国防关键设备十大成套装备。  相似文献   

10.
《广东造船》2009,(4):23-23
“海洋装备制造业是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珠海的地理位置和资源都非常适合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要加快推进,尽快达产”。昨天,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舰船专家张炳炎在视察了高栏港的地理环境和深水海洋装备基地选址之后表示,珠海面向资源丰富的南海,发展造船及海洋装备制造业“条件良好,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1.
此文主要论述了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中企业主体的能动性问题。首先梳理了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在此背景下,提出提高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中企业主体的能动性对我国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动性进行界定和具体分析。根据创新的概念,在综合之前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能动性大体可以分解为能力方面和动力方面,在能力方面,指出外部要素的利用能力、内部要素的管理能力和内外部要素的整合能力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三个重要部分;在动力方面,尽管文献中主要涉及市场力、科技力和政策力为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要素,此文所提出的能动性更强调企业所内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非外在的拉动力,这是因为企业内部的动力才是技术创新能动性的不竭来源。此文最后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主体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动力方面,提出了提高其能动性的一些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剖析,指出新一代信息化关键技术对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的重要性,对江苏省船舶与海工装备智能制造的发展之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广东造船》2010,29(3):14-15
广东造船工程学会组织的“广东省船舶配套产业技术路线图研讨会”2010年4月17日在广州召开,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以及广东省政府主管部门、船舶与配套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会议就《广东船舶配套产业分析报告》、《广东省船舶配套柴油机装备产业技术路线图》、《广东省船舶配套电子装备产业技术路线图制定组织与实施》等三项研究成果进行了研讨。与会专家对三份研究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4.
<正>本刊从珠海港获悉,《珠海港口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广东省珠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将珠海港建成"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龙头港"、"华南地区能源主要接卸港"、"我国沿海集装箱干线港"、"西南地区和西江流域出海门户"和"我国与东南亚和拉美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平  相似文献   

15.
此文主要论述了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中企业主体的能动性问题.首先梳理了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在此背景下,提出提高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中企业主体的能动性对我国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动性进行界定和具体分析.根据创新的概念,在综合之前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能动性大体可以分解为能力方面和动力方面,在能力方面,指出外部要素的利用能力、内部要素的管理能力和内外部要素的整合能力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三个重要部分;在动力方面,尽管文献中主要涉及市场力、科技力和政策力为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要素,此文所提出的能动性更强调企业所内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非外在的拉动力,这是因为企业内部的动力才是技术创新能动性的不竭来源.此文最后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主体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动力方面,提出了提高其能动性的一些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双循环"新格局下辽宁港口物流与相关产业均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对于装备制造业,迫切需要两者实现深度融合发展。首先分析港口物流与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机理以及双循环发展格局下辽宁港口物流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基于"双循环"新格局战略目标,从智能化、柔性化、绿色化、集成化四个方面提出辽宁港口物流与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机电设备》2013,(1):26-27
中国上海,2012年12月14日–德勤的最新报告指出中国制造业的海外拓展已进入由装备制造业引领的新阶段。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海外并购交易的金额占据中国制造业海外并购交易总额的45%,而海外并购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海外拓展的主要方式,并购发起方也从原先以大型国有企业占主导扩大到更多的领先民营装备制造  相似文献   

18.
谢奇 《广东造船》2013,(2):20-21
目前海洋矿山、冶金、建筑产业主要集中于海洋能源开发,因此,海洋矿山、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一般又称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得益于新近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长期看好海洋工程装备主要指海洋资源(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  相似文献   

19.
《珠江水运》2014,(4):44-47
工信部装备制造业司副司长李东近日表示,中国低端船厂现基本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相似文献   

20.
《机电设备》2014,(3):50-50
“到2016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实现浅海装备自主化、系列化和品牌化,深海装备自主设计和总包建造取得突破,专业化配套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形成健全的研发、设计、制造和标准体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全面掌握主力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设计和制造技术,具备新型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与建造能力,形成较为完整的科研开发、总装建造、设备供应和技术服务的产业体系,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明显提升。”5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其官方网站公布《海洋工程装备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工程目标、主要任务、组织方式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