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作性冷溶血性血色蛋白尿是一种由于寒冷所引起的发作性的血管内过度溶血现象,发作时患者小便中排大量血色蛋白,最易惹人注意。本病颇为罕见,综合国外文献报告约有38例,国内报告亦仅8例,足证此点。1866年pevy氏首先注意本病,并与因瘧疾所致的血色蛋白尿相鉴别。同年(Gull氏研究了本病与寒冷的关系。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许多学者对病原,临床症状,检验及血清学等方面,作了广泛的研究,使  相似文献   

2.
<正> 本病命名历史和演变Hutchinson氏1896年首次报告一对双生女孩口唇有特殊的色素沉着。1919年Weber氏报告该双生女孩中一个因肠息肉引起肠套叠死亡,但两位作者都未意识到皮肤色素与肠息肉之间的联合关系。直到1921年Peutz氏方才发现一家族三代人中7例证实,3例怀疑此综合征,并著文报告,全部病例均见口腔内及其周围粘膜和/或皮肤有异常的色素斑,同时胃、小肠和结肠有多发性息肉,有些息肉有恶性变,确定了该病的家族性,命名为Peutz氏综合症。自Peutz氏报告后,文献上有类似的病例报告。1949年Jeghers等三氏收集证实的病例12例,未证实的9例,并报告自己病例10例,认为本病有下列特点:①色素沉着主要表现在口唇及颊粘膜,少数例亦见于别处皮肤;②除均有小肠的多发性息肉,胃及结肠亦可能有同样病变;③患者易发生肠息肉合并症,如肠梗阻,肠套叠及肠出血等。少数病例有恶性变;④本病原因未明,可能有遗传性。  相似文献   

3.
<正>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高胃酸状态、粘膜屏障作用减弱及攻击因子与保护因子失衡有关。脾胃虚弱是其基础,气滞血瘀、胃络损伤为其病机,因而升阳补气、盖胃健脾、治血化瘀、理气止痛、收敛生肌遂成本病之治则。为提高本病的疗效,在中医理论指  相似文献   

4.
倍拉格病在1735年西班牙医生凯塞尔(GasparCasae)氏首先记述本病,1914年戈尔贝氏(Gaedberg)和他的同事首创本症为营养缺乏的学说。1937年爱维杰氏(Elochjln)发现菸草酸对于倍拉格病,有特殊疗效。国内在1923年上海,芜湖,1924年Koreu,Cosreo 1927年北京、河南,1934年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平溃散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方法 将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活动期1 2 0例患者 ,分为治疗组 (平溃散 )和对照组 (雷尼替丁 )进行疗效对比 ,并在治疗前后作胃镜检查、胃液分析、药效学实验研究及免疫功能检查。结果  4~ 6周愈合率治疗组为 83.3% ,对照组为 68.5%。胃液分析证明 ,与酸相关性溃疡用药前呈高酸状态 ,用药后治疗组抑制胃酸分泌优于对照组。免疫检查结果提示本病发生可能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关。结论 药效学实验研究证实平溃散可选择性拮抗组胺 2受体 ,使胃酸分泌量降低 ,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6.
<正> 马凡氏综合征(Marfan’s Syndrome)是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导致骨骼、眼及心血管系统病变。1896年法国儿科医生Marfan氏首先描述一例5岁女孩,四肢显著细而长,命名为“细长肢”。1902年、Achard氏命名为“蜘蛛脚样指(趾)”。直到1931年Weve氏才提倡用“马凡氏综合征”这一名称。本病较少见,国内最早(1950年)  相似文献   

7.
<正>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主要侵犯结肠粘膜及其下层并伴有糜烂和浅在溃疡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性疾患。临床表现的主要特点是:粘液血性腹泻,常伴有发烧。根据国内外最近报导本病的发生有逐年增加的  相似文献   

8.
急性阴门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无接触传染性溃疡,大都陡然出现,全身不适,体温增高,经过急剧,好发于少女及少妇,其发生部位主要为阴门粘膜或外阴附近,间亦见于阴道壁及外子宫口等处,其病原菌为粗大桿菌Bacillus crassus(Lipschutz),在溃疡分泌物中往往多数存在。急性阴门溃疡在旧文献中记载很少,1895年Neumann氏首次  相似文献   

9.
恶性肉芽肿性溃疡是一非常少见的疾病,国内外文献可查者约百例之多。因病理组织学和临诊现象的复杂,至今尚无一统一的名称。Glass氏认为此病比癌更为恶性,虽经早期发现,亦难免于死亡。  相似文献   

10.
结节病(Sarcoidosis)以往又称类肉瘤病Boeck氏病、等等。本病于1875年首先由Hutchinaon氏报告。国外报导较多,已被认为不是一种少见疾病。国内仅有个案报告。现报告我院经病理证实的三例肺结病,并结合文献就x线诊断和分期问题略加讨论。  相似文献   

11.
在1974~1987年收治的22例肝豆状核变性中,以神经系统紊乱为首发症状者15例(68%),以肝病为首发症状者7例(32%)。其中20例查到K—F氏环,5例有溶血性贫血,9例有遗传家族史。提高对本病肝病型的认识,对可疑患儿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及对先证者的同胞和父母进行筛选试验,对于本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横纹肌结核为一少见的疾病,尤其是原发性横纹肌结核更属罕见。Culatta氏(1929年)于2224例结核病患者的屍体解剖中,仅发现4例,E.Griffiths氏等(1956年)收集文献共计96例。国内文献尚未查见有本病的报告,本文报告二例,并对此病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13.
食道癌是一种极其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根据我组历年积累2590例恶性肿瘤活检材料之分类统计,食道癌即达167例,次于子宫及皮肤恶瘤而居第三位。由于食道癌手术治疗之开展,仅为近三十年事,因之,国内外有关本病病理材料尚不很多,国内现能觅及者有1955年刘永等氏及1958年吴英恺等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最先在日本流行(1871年),故又称日本乙型脑炎,据日本粟目氏研究,在本病流行地区,三月以内的小儿大多数血中含有对本病病毒的中和抗体。三月后大都消失,1—5歲几全消失,此后又逐年增加,在成人血中含有此抗体者达80%以上,但其既往史不一定曾患过本病,以此说明本病可为不显性感染。再就国内各方统计,病例中患者年令在14岁以内者占59.5%。因此,也说明本病是属于儿童的急性传染病。目前各地卫生工作  相似文献   

15.
巨结肠症是小儿先天性一种疾患,早在1846年由氏首先描述,继在1876年又有 Hir-schsprung 氏所记载,至今已有百余年,但对本病治疗,尚无一彻底完善的定论。外科手术虽对本病有一定的疗效,但对小儿进行结肠切除,死亡率是很高的,因此,许多先天性巨结肠的患儿,由于得不到妥善的治疗,直接影响了身体健康和生命。党中央提出西医学习祖国医学的时候,我们对先天性巨结肠施用了穴位封盟疗法,根据临床病例观察,已经有了显著的疗效,现将病例报告如下:(例一)  相似文献   

16.
<正> 1965年我们在某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地区进行调查,随后进行大面积碘盐防治,少数重症患者收住院治疗,现本病在原患区已基本被控制,但零星患者及非甲状腺肿流行地区的散发患者仍有发现,为了提高本病的X线诊断经验,兹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发病机理中肾虚与免疫紊乱的关系及二者如何参与该病发病机制。方法 根据中医辨证将 38例女性 ITP患者分为肾虚组和非肾虚组。肾虚组又分为肾阳虚组和肾阴虚组 ,测定 3组的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 (PAIg G)和 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肾虚组 PAIg G明显高于非肾虚组 ,而 T辅助淋巴细胞与 T抑制淋巴细胞 (TH/TS)比值明显低于非肾虚组。肾阴虚组 TH/TS明显低于肾阳虚组 ,而 PAIg A和 PAIg M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本病多肾阴虚 ,其肾虚之本质是免疫紊乱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大黄联用地塞米松对大鼠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作用。方法 SD大鼠 80只 ,采用冷拘束制成应激性溃疡动物模型之后 ,随机分为 4组 :对照组、地塞米松干预组、大黄干预组、大黄联用地塞米松干预组 ,每组 2 0只 ,分别观察胃肠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情况。结果 地塞米松干预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与正常组相同 ,大黄联用地塞米松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最低。结论 地塞米松并不增加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 ,而大黄联用地塞米松可降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论高职辅导员的非权力性影响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对辅导员的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内涵及二者的关系作了简要的阐述,说明了高职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作用,提出了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病西北区较多见,一年来我院对72例患者进行了手术,就切除率与死亡来看已超过了英美已报导之治疗水平。尤其对上段食道癌六切除是一复杂而困难的手术,参阅了英美文献对此少有报导,Prkar 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