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沥青路面现场冷再生技术是指充分利用现有沥青道路旧铺层材料(面层与部分基层)加入一定量的新骨料或细集料,并按比例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水泥、泡沫沥青、乳化沥青、石灰、粉煤灰等)和适量水在自然环境温度下就地连续地完成材料的铣刨、破碎、拌和、摊铺及压实成型,重新完成  相似文献   

2.
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是指将旧沥青路面材料(包括沥青面层材料和基层材料),经铣刨加工后进行重复利用,并根据再生后结构层的结构特征,适当加入部分新骨料或细集料,按比例加入一定量的外掺剂(如水泥、石灰、泡沫沥青或乳化沥青)和适量的水,在自然环境下连续完成材料的铣刨、破碎、添加、拌和、摊铺及压实成型,重新形成结构层的一种工艺方法。这种施工技术不仅能够利用旧路面的废弃材料节省筑路材料,还解决了废弃材料对空间的占用及对环境的污染。本文将依托某一级公路大修工程.对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厂拌复合式再生基层关键技术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3.
旧沥青路面在车轮荷载作用下,承受着压应力、剪应力、拉应力等动静荷载,并且沥青路面长期暴露于自然,因此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如氧、阳光、温度、水、风等自然力的作用,致使混合料中的沥青、骨料的性能发生物理、化学变化,沥青组分“移行”,即沥青质相应增加,从而导致沥青老化、粘度增加,而随着粘度的增长,沥青的针入度、延度及软化点也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沥青性能下降,并最终表现为沥青混合料内沥青粘度增大、老化和集料的细化作用。如何使老化沥青恢复原有性能,即将老化沥青和原沥青的组分进行比较后,向老化沥青中加入所缺少的组分(即添加沥青再生剂),使组分重新协调(旧沥青的再生过程是老化过程的逆过程),从而达到旧沥青路面改造的目的,节约投资、材料,减少废旧沥青路面对环境的污染,热再生技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温拌沥青热再生技术是一项节能环保新技术,简单、实用,通过回收公路改扩建工程中产生的旧沥青路面材料(RAP),再加入再生剂、温拌剂、新集料、新沥青生产的沥青混合料铺筑路面,可降低工程成本,节能减排效益显著,符合国家环保发展大趋势.  相似文献   

5.
第三届沥青材料国际会议将于2009-08-06~07在中国山东青岛举行,恳请领域专家学者不吝为本届沥青材料国际会议赐稿,尤其欢迎以下沥青路面应用方面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沥青及改性沥青性能;沥青混合料性能;乳化剂及乳化沥青;温拌沥青混合料;再生沥青路面(RAP);沥青路面及材料模型;沥青结合料微观测试与研究;路面养护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现场及室内试验;路面长期性能。  相似文献   

6.
将废旧轮胎加工成细粉颗粒,以大于15%的比例掺合到沥青中去,再加入改性剂或其他聚合物可得到新型的路用胶凝材料。GTM新型改性胶粉沥青混凝土,是利用美国工程兵旋转剪切试验机(GYRATORYTESTINGMACHINE,简称GTM)进行混合料配合比设计,采用胶粉沥青拌合生产、经摊铺、碾压成型后得到的路面沥青混合料。它最大限度的模拟了汽车对路面的实际作用情况,以推理的方法来设计沥青混合料,使沥青混合料的剪切强度大于其所受的剪应力,并使应变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可以减少沥青路面在重载交通下出现车辙、推移、拥包等破坏。  相似文献   

7.
纤维沥青混凝土是一种高强、耐久、轻质的增强材料,最初应用于预防路面的反射裂缝,我国对纤维沥青混合料的研究较晚,随着90年代SMA(沥青玛蹄脂)路面技术的出现才引起关注,有待于在一般公路进行技术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江阴长江大桥桥面沥青铺装层高温稳定性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江阴长江大桥位于中国长江下游,江苏省境内,是国家国道主干线同三线(黑龙江省同江至海南省的三亚)和京沪线(北京至上海)等高速公路的过江通道,大桥正桥主跨1385m,根据大桥的自然环境,要求桥面沥青铺装层能够在最高温度70℃与最低温-14℃之间的温度范围内承受繁重的交通负荷正常工作,而不产生损伤,为了满足这样的工作条件,选用英国铺装技术,沥青铺装层设计采用50mm厚的浇注式沥青混凝土(GussAsphalt) 。原材料采用南美洲特立尼达生产的湖沥青(TLA)和中国当地的玄武岩作为粗集料。按英国标准配制的浇注式沥青装层混合料有许多优点,如防水性能好,空隙率小,抗疲劳性能与抗低温脆裂性能都十分理想,唯高温稳定性较差,即使采用了英国重交通级别的标准(H级),混合料的抗车撤能力仍达到不到中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标准。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地理位置与中国有明显差别。研究工作采取了四项措施:(1)调整混合沥青的配比,提高TLA所占比例;(2)降低可溶性沥青用量;(3)增加主骨料(6.0mm-10mm)的用量;(4)保证矿粉与沥青的比例。通过室内试验。全面测试各项路用性能,确定最佳的材料配比设计方案,既保持了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的各项优点,也提高了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成功地将经过改善的国外先进技术用于中国特大桥梁的铺装工程。  相似文献   

9.
沥青玛蹄脂碎石SMA(StoneMasticAsphalt)混合料是一种新型的路面结构沥青混合料,它首先是在欧洲开发和应用的,现正在全世界方举未艾。文中介绍了欧美沥青玛蹄脂碎石SMA的材料构成、材料要求、混合料设计、路用性能及其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针对沥青路面紫外老化引起的性能劣化问题,优选受阻胺光稳定剂(HALS)作为沥青抗紫外老化改性材料,制备光稳定剂改性沥青,通过针入度、软化点及延度等试验研究光稳定剂改性沥青在紫外老化周期内的变化规律,基于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系统研究紫外辐射对于光稳定剂改性沥青微观形貌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HALS光稳定剂能够显著改善沥青材料的抗紫外老化性能,在沥青路面材料抗老化性能方面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的发展历史及设计思想,并详细阐述了SMA混合料的设计方法,同时以美国沥青材料公司SMA沥青混合料设计进行举例。  相似文献   

12.
利用面积法计算加纤维沥青混凝土沥青增量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沥青混凝土中加入纤维来提高沥青混凝土的高、低温和水稳定性是近年来沥青路面研究的一个新方向,由于纤维的加入,沥青用量会有所增加,从比表面积的角度进行定量的计算,分析纤维面积对矿料总表面积的影响,为确定加纤维沥青混凝土的沥青用量增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沥青老化是影响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沥青老化与时间、光照及温度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该文采用室内薄膜烘箱试验(TFOT)、旋转薄膜烘箱试验(RTFOT)以及压力老化试验(PAV)来模拟沥青的短期老化和长期老化。通过旋转粘度试验(Brookfield)、动态剪切试验(DSR)、低温弯曲流变梁试验(BBR)得到了不同老化条件下沥青的高温黏度、G^*/Sinδ指标及低温性能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沥青中加入废旧橡胶粉,并对橡胶沥青和基质沥青进行对比试验,表明橡胶粉的加入可增大沥青黏度,改善低温柔韧性,提高弹性恢复能力。采取相同沥青用量和相同级配的橡胶沥青混合料和普通沥青混合料进行路用性能对比试验,表明橡胶粉的掺入可改善普通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低温抗裂性能和水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5.
SBS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改性沥青.也包括改性沥青混合料,是指“掺加橡胶、树脂。高分子聚合物、磨细的橡胶粉或其他填料等外掺剂(改性剂),或采取对沥青轻度氧化加工等措施,使沥青或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得以改善而制成的沥青结合料”。改性剂是指“在沥青或沥青混合料中加人的天然的或人工的有机或无机材料,可熔融、分散在沥青中,改善或提高沥青路面性能(与沥青发生反应或裹覆在集料表面上)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针对改性沥青存在的不足,结合工程应用,由以往对沥青改性转变为对沥青混合料进行改性,即使用基质沥青拌制混合料,并在拌和过程中加入新型改性材料,经检测验证该方法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泡沫沥青发泡及其混合料强度形成原理 泡沫沥青是通过在热沥青中加入少量的水(约为沥青用量的2%~3%)产生的。当水注入180℃左右热沥青时,水会迅速蒸发.从而引起沥青在饱和蒸气内产生爆炸泡沫,体积膨胀至原来的15至20倍。泡沫沥青的产生如图1所示。泡沫沥青大大增加了沥青的体积和表面活性,在发泡的过程中.沥青的粘度显著降低,从而使沥青能充分地扩散进骨料中去。  相似文献   

18.
乳化沥青稀浆封层(简称稀浆封层)是近年迅速发展的路面维修施工技术,也是一种新型的常温路面材料,是用细粒式的级配石料或砂作骨料,以乳化沥青为粘结料,加填料和水冷拌后摊铺(用稀浆封层机)成沥青表处形成3~9mm薄层。它具有施工快、密实度高、粘附力强、节省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19.
贾玉芳  黄艳 《交通标准化》2011,(16):134-137
温拌沥青混合料(WMA)技术大大降低了材料生产能耗和有害气体、粉尘的排放,同时降低了施工温度,改善了施工环境。因此,温拌沥青混合料是一种绿色、节能、环保的路面新材料,对环境保护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20.
针对改性沥青存在的不足,结合工程应用,由以往对沥青改性转变为对沥青混合料进行改性,即使用基质沥青拌制混合料.并在拌和过程中加入新型改性材料,经检测验证该方法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