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与发展,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功能,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养的技能型人才。本文简要分析了“1+X”证书制度的政策,以及“1+X”证书制度的推行给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对“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实践路径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2.
吴海军 《时代汽车》2022,(14):85-87
我国教育制度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中,高职院校也在同时改革自己原有的教学模式,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才的实际需求,“1+X”证书制度应运而生,主要应用在汽车专业的教学中,“1+X”证书制度非常适合我国企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制定出适合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额掌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就需要加强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建设,创新高职教育的全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陈昕 《中国电动车》2021,(3):131-132
随着"1+X"证书制度的实施,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改革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结合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通过实践,探索"1+X"证书制度下的专业建设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提升专业师资团队的教学能力、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等策略深化专业建设改革,旨在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郭美华  刘杰 《时代汽车》2022,(1):107-109,186
文章从介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指出了我国现行的汽车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弊端,重点探讨了1+X证书制度对现存弊端的有效解决和职业人才培养的引导作用,最后也指出了汽车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下的1+X证书在具体执行过程存在的若干问题,为后续1+X证书的优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马玉蕾  刘颖 《专用汽车》2022,(7):104-106
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应结合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通过融入1+X证书制度与课证融合课程改革理念,帮助学生成长为符合社会企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的复合型人才。由此分析了当前我国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下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课程改革方向以及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6.
刘琴 《中国电动车》2021,(3):157-158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致力于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要的会计人才.但是在"1+X"证书制度颁布实施之后,原本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环境发生了改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准确研判,然后生成更加有针对性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这个角度入手,积极从"1+X"证书制度的角度去审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赖德鹏 《时代汽车》2023,(11):26-28
随着“1+X”不断融入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基础和专业课程需进行对应改革,更好实现“课证融通”。本文通过“1+X”证书制度,以高职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在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1+X”证书制度,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基于“1+X”证书制度下,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带动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输送新能源汽车产业中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王轩  周卫红 《中国电动车》2023,(12):128-130
现阶段,落实“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和制度设计,“1+X”证书制度得到各院校的高度重视。文章通过总结、分析“1+X”制度实施以来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基于教学实践的“1+X”制度背景下高职财管专业书证融通路径。  相似文献   

9.
郝飞  殷晓飞 《专用汽车》2022,(11):99-101
在深入推进“1+X”证书制度建设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办学方式、育人模式继续拓展,同时随着四个批次“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推进,在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院校教学资源充实、校企合作深度等方面得到长效发展。“岗课赛证”融通作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的有力举措,对深化“三教”改革、助推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高职院校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为例,在“1+X”证书制度实施和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找准教学改革契合点进行“岗课赛证”融通的探索与实践,全面推进“三教”改革。  相似文献   

10.
1+X证书制度作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强化了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创新了一种新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推进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化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对高职院校来说,如何积极主动地对接1+X职业技能标准?从事“X证书”教学的教师能力是否胜任?培训评价机构、学校、合作企业作为不同利益主体的“三元”,能否协同一致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如何解决这些新问题,文章就院校如何推进"1+X"证书制度,做出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1.
孙占周 《专用汽车》2023,(5):104-106
为了研究“1+X”证书制度指导下高职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路径,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在查阅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首先概述了“1+X”证书制度,其次分析了高职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教学方向,再次解析了“1+X”证书制度指导下高职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等级证书,最后基于“1+X”证书制度指导,探讨了高职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有效路径,旨在优化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相似文献   

12.
1+X证书制度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飞速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通过分析1+X证书制度是的内涵,直视目前的现状,从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重构、师资队伍建设等几方面探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能为高职1+X证书制度实施提供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兴的商业模式,电子商务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消费、生产和交易方式。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同时,“1+X”证书制度的实施也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此,文章指出了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导入“1+X”证书制度的必要性,分析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满足电子商务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促进高职教育与产业对接和融合,为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如何使1+X证书制度在教学层面有效落地,也是职业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文章通过基于英国NVQ认证体系的英国汽车工业学会IMI证书教学实践,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够对1+X证书制度下的教学探索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匡伟祥 《专用汽车》2023,(4):117-119
在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国家对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兼备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将汽车检修技术专业作为研究对象,与“1+X”证书制度融合在一起开展相应的人才培养工作,可以促进课证融通的发展,为行业、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加优质且符合市场需求的综合性、复合型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6.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国家层面构建了职业教育标准,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1+X"证书制度。基于1+X证书制度探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十分必要。本文从1+X证书制度视角看高职汽修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分析高职汽修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举措,希望有助于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7.
刘阳 《中国电动车》2024,(1):103-105
“1+X”证书制度旨在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探索实施新型的职业教育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文章以民办高职院校“1+X”证书标准融入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提出立足“1+X”标准构建实践体系、校企共同进行专业教学顶层设计、加强电子商务专业群与“1+X”证书群的衔接、立足“1+X”标准构建人才评价体系的措施,以构建完善的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8.
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复合型高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文章通过1+X证书制度内涵解析和职业标准分析,以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例,重新构建了课程体系,从而实现横向技能贯通、纵向技能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正1基于"1+X"证书制度培养中高职汽车专业人才的背景随着经济社会与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中高职汽车专业教育正朝着生源多样化、技能培训多样化方向发展,基于"1+X"证书制度培养汽车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构建中国特色职教发展模式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在院校的具体实施下,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满足岗位工作需求,使学生能更好地就业创业。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作为首批实施"1+X"证书制度的专业,对应的技能等级证书模块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