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介绍乌鞘岭隧道芨芨沟竖井施工转入斜井施工时马头门施工及对竖井设备的改造,探索快速换装及马头门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地铁区间设置停车折返线、渡线等段处大跨、复杂洞群、变断面的浅埋暗挖隧道施工设计难度大、施工风险高,如何通过优化设计确保结构安全、方便组织施工、降低施工风险成为类似工程设计的难点及重点。本文结合北京地铁3号线区间渡线大断面隧道浅埋暗挖工程设计中采取的关键技术和具体的工程措施,解决上述设计中的重点问题,以期为区间渡线段等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结论:(1)通过研究比选横通道的位置、大断面的数量、总体施工筹划、施工工期及难度等,提出了最佳的区间渡线大断面隧道浅埋暗挖总体方案;(2)通过优化施工横通道设计,提出了带中隔壁的正洞段横通道,减小了正洞通道两侧大面积开马头门的相互影响,实现了开马头门施工期间受力体系的简单安全转换;(3)通过洞门超前加固,设置加强梁、钢支撑及加强格栅等加强措施,确保了开马头门的安全;(4)施工带中隔壁的正洞段横通道进区间正线,结构受力转换安全、施工工序简单,通过制定合理的马头门施工方案及合理规划施工步序等,可确保结构安全可靠,可供同类工程参考或借鉴。  相似文献   

3.
地铁14号线郭庄子站~大井站区间工程区间风井位于暗挖隧道正线上,施工区域地质复杂,暗挖隧道破除洞门施工风险大,如何安全顺利地完成隧道马头门施工,是施工中的重点和难题。结合本工程马头门施工实例,介绍了洞门破除施工取得的成功经验,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长大隧道在不同施工方法中对衬砌结构的影响,判定施工方法对隧道开挖的安全情况,本文从隧道衬砌结构受力的角度出发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采用荷载结构模型对不同围岩条件下隧道结构安全性展开研究,利用安全系数的方法选取合理施工方法。从安全性定量计算,判别隧道在不同结构形式下安全性,从而可提前有效指导施工,避免施工过程中,隧道在结构受力不利部位发生开裂等问题,减少返工情况的发生,降低施工成本,保证施工安全,研究过程和成果可为今后类似工法优化提供一种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永清县公铁立交工程,是我公司的重点工程,施工环境复杂、工期短,通过现有的管理手段、方法,在工期紧张的条件下,保证工程的施工顺利完成,难度大。本文结合施工条件、施工概况,通过对施工组织机构、施工目标及既有线上施工安全措施、工作坑开挖安全措施、人身安全措施、顶进挖土安全措施、钢筋砼施工安全措施等的论述,对永清公铁立交工程施工的安全措施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浅析隧道洞口不良地质段的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简要介绍隧道洞口不良地质段的施工技术,隧道坍塌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总结隧道洞口不良地质段施工的一些体会。研究方法:通过对洞口不良地质段地质条件的分析,提出不同的施工方法并简要介绍其施工技术特点,同时对隧道坍塌的危害及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研究结果:在隧道洞口施工方案制定时,应充分考虑现场地质条件,施工前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调整,同时针对可能突发的情况做好必要的准备,并在施工中采取相应的措施。研究结论:山区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合适有效的施工技术及施工方法,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及运营。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郑武电化区段开设V型天窗时,停是牵引网应电压的测试原理、方法进行了介绍,对感就悲剧垢大小及变化过程进行现场测试的得出:在采以必要而充分的安全防护措施条件下,开设V型天窗进行接触网检修作业是可行的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8.
CRD法在暗挖工程中应用极为广泛,适用于地质条件差、跨度大、沉降控制要求高的隧道以及多通道交汇的部位,因为施工步序较多、力学转换复杂,往往是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结合地下通道三通处工程实例的特点,分析了CRD法在该部位的施工技术难点,对多通道交汇处地下通道的施工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超前支护、断面调整、加固措施、导洞划分、优化二次衬砌施工步序等关键技术,并辅以通道内外沉降监测等信息化措施,成功解决了新开马头门空间、跨度大以及群洞效应引起沉降叠加而造成的过量沉降等技术难点,实现了预控目标。相关施工技术尤其适用于大跨度、大断面地下多通道交汇处,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地铁施工中复杂条件下超前加固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京地铁在复杂条件下浅埋暗挖施工中采用的超前加固技术进行调研,分析了各种超前加固形式和处理技术的适用条件,同时对施工中的安全、质量隐患及主要措施的效益进行了分析,对需要改进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提出了建议,为城市地下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斜向水泥土桩法加固既有铁路路基施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斜向水泥土桩法是一种适合在列车运行条件下路基快速加固的方法,通过对其施工技术的系统研究和总结,提出了斜向水泥土桩法施工工艺、设备集成,并提出了保证施工安全和行车安全措施以及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同时针对施工中常见的问题提出了预防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东秦岭特长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要点综述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介绍东秦岭特长隧道工程正洞及平行导坑的设计标准、施工技术要点。全面介绍该隧道施工测量与测试、隧道开挖与支护、防排水、施工通风与防尘、施工机具及配套、弹性整体道床等方面的技术 ,解决了GPS定位引导、长距离独头通风、有轨与无轨运输设备相配套、软弱围岩的超前防坍塌预支护、光面爆破、无滴渗防水、复合式衬砌、弹性整体道床的半机械化铺设等多项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2.
东秦岭特长隧道阶段性施工通风方案的研究与实施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结合东秦岭隧道通风实践 ,详细介绍长大双线隧道带平行导坑施工阶段性通风设计与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3.
作为加速城市化进程和改善交通现状的重要途径,地铁线网日益密集,地铁建设进入高潮阶段,随之而 来的地铁区间穿江过海的情况逐渐增多,所以该类地铁隧道的设计技术问题需要重点深入研究。以哈尔滨地铁某 过松花江区间为依托,对过江隧道埋深的主要控制因素及过江隧道合理埋深进行研究。过江区间盾构隧道上方覆 土层过薄,可能会出现塌方或者涌水等严重事故。通过分析过江隧道埋深的主要控制因素,如两端车站埋深、隧 道纵向线路坡度、施工期间安全覆土、运营期间抗浮要求等,得出过江盾构隧道的设计埋深,总结出一套完整的 盾构法过江隧道埋深的确定方法,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公路和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长大隧道越来越多,施工难度也越来越大。作为隧道施工配电、通风系统,应根据隧道施工的难度和隧道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布设方案,为顺利施工创造良好环境。结合麦积山隧道施工实例,详细介绍了施工过程中通风和配电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对地铁隧道清洁问题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比3种主要的地铁隧道清洁方法,对地铁隧道清洁车的发展现状及产品进行调研,对其中的吹气系统、吸尘系统、除尘器、风机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进而对地铁隧道清洁车的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以厦门地铁1号线集美中心站站后停车线隧道工程为背景,采用FLAC3D三维有限差分软件,对此大断面矿山法隧道开挖对小净距盾构隧道的影响进行了三维数值分析。分析了CRD(交叉中隔墙)四步开挖法、CRD六步开挖法(靠近盾构隧道部分后开挖)及CRD六步开挖法(靠近盾构隧道部分先开挖)对盾构隧道的影响,揭示了盾构隧道位移和管片弯矩的变化规律:大断面矿山法隧道开挖时对先施工的小净距盾构隧道产生4~9 mm的位移值,盾构管片产生80~170 kN·m的弯矩值。另外,CRD四步开挖对盾构隧道不利,盾构隧道的位移和弯矩分别增大约33%和6%,并且靠近盾构隧道的部分对盾构扰动更大,因此,推荐使用CRD六步开挖法(靠近盾构隧道部分后开挖)。最后对比分析了盾构隧道的现场监测位移值和数值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17.
以宁波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采用的类矩形盾构隧道为研究背景,分别建立类矩形盾构隧道和圆形隧道有限元模型,并对两种隧道结构的振动特性作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圆形盾构管片相比,类矩形盾构管片自振频率更高,对控制管片结构与轮轨振动的共振更为有利;无论是道床中心、隧道壁还是线路正上方的地面位置,类矩形盾构隧道的振动水平均要小于圆形盾构隧道;当振动由隧道壁向地面传递时,圆形盾构隧道的振动衰减得更快;考虑地铁设计选线因素,在地面建筑敏感点位置,类矩形盾构隧道可以减少Z振级3~6 dB。类矩形盾构隧道在自身结构和线路规划等方面对地铁振动的控制均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高强快速锚杆技术在东秦岭特长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高强快速锚杆技术在东秦岭特长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尤其在铁路施工规范及检验标准无具体规定的情况下 ,参考其他行业相关标准 ,对锚杆锚固剂性能指标在检验控制方法、施工参数的确定、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田万东 《铁道建筑技术》2012,(7):101-102,114
公路隧道运营过程中极易发生水害,针对宝牛高速公路某隧道的水害现象进行实地勘察和取样分析,综合提出了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既有铁路隧道铺底结构破损严重的现状,在试验研究和数值计算确定隧道铺底结构疲劳危险部位的基础上,采用动力有限元方法计算得到列车动载作用下隧道铺底结构疲劳危险部位的弯拉应力时程曲线,而后根据疲劳累积损伤理论,采用Tepfers的混凝土单对数疲劳方程求出隧道铺底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及其损伤度。计算中考虑了10 cm2、0 cm3、0 cm厚素混凝土和20 cm厚钢筋混凝土4种不同的隧道铺底工况,计算结果同模型试验结果的变化规律一致。根据计算结果得出20 cm厚钢筋混凝土铺底结构使用寿命较长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