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通安全、交通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城市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的瓶颈.为进一步探索中国城市突破交通困境、治理雾霾顽症、创新转型发展之路,深入解析新加坡2030年陆路交通总体规划的先进理念和内容特色.阐述了新加坡"集约用地+改善体验"及"公交主导+多管齐下"的陆路交通规划思想和政策.在此基础上,探求新加坡2030年陆路交通发展规划对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在转变观念、优化方法、完善机制等方面的有益启示.重点对如何提升集约交通品质、加强服务民生的人性化规划、健全智能化和信息化交通规划体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专题导读     
《城市交通》2009,7(6):7-7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与新加坡交通学院于2009年9月2—3日在清华大学组织召开了“发展中城市的绿色交通——中国、新加坡及世界优秀范例国际研讨会”。英国里兹大学教授兼世界交通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新加坡交通学院及其顾问委员会有关学者,我国交通部科学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等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关注国际绿色交通的发展经验、新加坡可持续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实践以及我国绿色交通和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李志超  蒋中铭 《城市交通》2009,7(6):50-52,16
探讨了新加坡交通警察局在管理道路过程中采用的执法、合作和教育三种策略。介绍了“巡逻队”和“事故调查与违法报告处”两个执法部门的职责及采用的先进设备。分析了新加坡交通警察局的合作伙伴如陆路交通管理局、汽车协会、媒体等机构在道路管理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展示了新加坡开展的各种道路礼仪教育活动,如公路安全宣传、反酒后驾车运动等。通过三种策略的实施,新加坡道路死亡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4.
《城市交通》2014,(5):98-99
新加坡交通部已成立了“新加坡自动驾驶陆路交通委员会”(Committeeon Autonomous Road Transport for Singapore,CARTS),探讨在交通系统中采用无人驾驶技术,将新加坡打造成更宜居的城市。与此同时,陆路交通管理局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也签署为期5年的合作备忘录,携手落实“新加坡自动车辆计划”(Singapore Autonomous Vehicle Initiative,SAVI),推动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的交通是一个国家、城市的现代化最重要、最直观的体现。在新加坡这个举世闻名的花园城市国家里,人们可以非常直接地感受到其发达高效的城市交通所体现出的现代化形象。新加坡国土狭小,东西长42公里,南北宽25公里,国土总面积646平方公里,与我国很多城市的行政版图相当。如何发挥有限土地资源的最大效能,新加坡政府认为关键性的战略举措之一就是建立现代化的陆路交通运输体系。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交通规划管理部门针对新加坡交通供需矛盾、用地限制严格、服务要求提升的现状,提出的交通规划策略可供我国参考。回顾新加坡交通规划宗旨与策略发展,对其具有的前瞻性,重视公交、土地与交通一体化考虑等特征进行分析;介绍新加坡交通建设组织体制,阐述各部门紧密合作、机构精简的优势;列举控制小汽车总量、道路收费、完善公交、提升慢行交通便利等措施,彰显新加坡治理交通问题的统筹性及方法的实效性。总结新加坡交通规划管理部门对外宣传的主要内容以及效果,提炼新加坡交通规划与管理的特点,为我国现阶段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李德宏  汪浩 《ITS通讯》2001,(4):34-38
新加坡国土狭小,却以其健全发达的交通路网和前瞻性的交通规划管理,为高密度的人流与车辆提供着优质的服务。其中,富有成效地开发和运用智能交通系统,是新加坡在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和实践中引人注目的一环。本将着眼于智能交通系统在新加坡应用与发展的现状,着重介绍其智能交通系统构架中各项交通技术的相关概念及其功效。希望智能交通系统在新加坡的成功经验能为中国大陆现代化城市发展和交通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付晶燕 《交通与运输》2021,37(3):98-101
为了实现岳阳预规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湖南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改善港口受制约、陆路交通瓶颈、机场缺乏竞争力以及城市交通设施建设不足的现状,基于其资源本底和机遇挑战,提出借力省会实现长岳一体,打造长江中游重要的航运中心和区域协作的航空货运枢纽;强化陆路交通设施,支撑一轴三带的市域城镇发展格局;规划市域快轨提升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支持都市区一体化发展;优化道路、公交、停车等布局要求,打造主城品质交通,落实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等不同层次的交通发展对策,为长江中游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罗兆广 《城市交通》2009,7(6):33-38,27
针对新加坡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介绍了新加坡减少汽车使用量和增加公共交通使用量的一体化交通政策,以及限制车辆拥有和管理道路使用的交通需求管理框架。重点分析了两个典型的交通需求管理策略:限制区域执照系统和公路收费系统,探讨了两个系统的目标、运作、实施效果,并将其与其他城市的公路收费系统进行对比。研究显示,以需求管理为导向的一体化交通政策有效地解决了新加坡交通拥堵问题,对新加坡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素有"花园城市"之称的新加坡(SINGAPORE),既是一个国家,又是一座城市。新加坡的城市规划采用公交导向发展模式(TOD),在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建设交通枢纽,树立了现代都市交通发展的典范。新加坡在城市用地规划中优先考虑公交场站用地需求。通过  相似文献   

11.
绿色交通相关问题概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先介绍了绿色交通的目的,在提出绿色交通系统层级的基础上,分别从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公共交通3个方面具体分析了绿色交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之后,从限制小汽车的使用角度出发,阐述了拥挤收费的概念和近期的实践,并以新加坡和伦敦为例,重点分析了拥堵收费具体的作法及所取得的成效.最后,呼吁举办无车日活动,以更好地促进绿色交通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陆路交通与经济的协调关系问题是影响江苏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综合运用加权时间成本法、修正引力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测度江苏省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可达性与城市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分析不同陆路交通条件下相关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可达性与经济的协调度均值分别为0.656 8和0.683 0,江苏省陆路交通可达性与城市经济总体为中度协调,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苏锡常的耦合协调度高达0.9以上,为高度协调;南京、镇江、扬州的协调度集中在0.6~0.8之间,呈中度协调;徐州、宿迁、淮安和盐城的协调度集中在0.5~0.6之间,为轻度协调;泰州和连云港的高铁可达性与其经济处于轻度失调状态。针对协调水平不同的城市,提出侧重点不同的发展对策,以助推江苏省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交通运输采用统一管理模式,联邦政府运输部是统一负责对公路、水运、铁路、民航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进行管理的政府部门。美国将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各类交通基础设施主要由各级政府进行投资建设,而且联邦政府的投资占了很大比重。1995年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总的交通投资为1293亿美元(含少量各级交通管理部门的管理费用),联邦政府投资399亿美元.占总投资的31%。联邦政府的交通投资中,陆路交通(包括公路、铁路和城市交通)投资占了绝大多数。1995年的399亿美元联邦政府投资中,陆路交通投资为256亿美元,占64%,其中,公路、铁路和城市交通投资分别为201亿美元、10亿美元和45亿美元,分别占联邦政府投资的50%、3%和11%。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是一个本岛东西长47公里,南北长23公里的岛国,大大小小的岛加起来才716.1平方公里(2013年),540万人(2013年),人口密度7540人/平方公里,每年还有超过1000多万的旅游观光人员光顾这个城市国家.然而即使这样,穿行在新加坡的大小街道,也未见严重塞车现象.新加坡本岛虽然小,但交通却是四通八达.这一成绩的取得,归功于新加坡政府具有前瞻性、科学而又严谨的交通及车辆管理.  相似文献   

15.
墨西哥位于北美洲南部,拉丁美洲西北端,是南、北美洲陆路交通的必经之地。北邻美国,南接危地马拉和伯利兹,东临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西南濒太平洋。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城市规划体系与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建国初期市区中心交通过度拥挤、住房、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及挑战,新加坡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全面的规划体系。这一体系包括战略性规划、总体规划、协调各机构间土地利用、实施政府土地售卖计划和日常的发展项目管制与审批等。从多个角度分析新加坡城市规划的特点,如可持续交通策略、城市发展形态、住房、经济发展、绿化、保护文化遗产等。  相似文献   

17.
城市交通拥挤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拥挤产生主要是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存在差距.拥挤定价的理论为西方学者广泛研究,也被一些国家用于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问题,新加坡即是成功的例子.我国很多大城市中,交通拥挤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通过实施道路拥挤定价,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和收费区域,进行必要宣传和听证并与其他交通需求管理措施配套协调使用,逐渐建立完善的交通信息系统,道路定价的方法可以成为解决拥挤问题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借鉴世界级城市交通发展经验、把握大城市交通发展的内在规律,对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新加坡、香港等世界级城市的交通战略发展演变历程进行回顾,并分析历次规划的实施效果。同时,将世界级城市交通发展划分为大都市初步形成、都市圈快速发展、都市圈繁荣稳定、世界级城市功能巩固提升四个阶段,总结不同阶段实施的交通战略。最后,在识别当前中国一线城市所处交通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对其未来的交通发展战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发展,城市交通供求关系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尖锐,交通拥堵已经是中国面临的极其严重的"城市病"之一,交通需求管理正是在应对城市交通拥堵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如安全、环保、能源等方面问题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世界上最早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首先出现在经济起步较早、人口稠密、而土地等资源又相对紧缺的地方,如香港和新加坡等.这些地方当初的经济发展带动了机动化进程的加快,在人口密度高、缺乏空间资源的情况下,许多限制小汽车需求而鼓励大众公共运输的交通政策被提出来,这就是最初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20.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往往编制时序不同,导致控规调整后城市轨道交通难以最大限度发挥其引导片区土地开发、集散客流的作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总结东京、首尔、新加坡、香港在新城地区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实践经验.以无锡市蠡湖新城为例,探讨控规调整对轨道交通的影响.基于控规调整后的交通需求变化,提出轨道交通4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