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高速列车表面脉动压力对车内噪声的影响原理,通过小波阈值去噪与相关性系数相结合的方法,提取某线路实测车厢外壁气压信号,得到脉动压力值;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中间车体结构、流场以及"结构-流场"流致振动耦合模型,分析耦合系统模态频率,并将提取的脉动压力对耦合模型进行冲击加载,分析车体结构位移及车内气压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车窗处振动位移最大,车体结构振动位移与车体结构固有特性以及加载压力频谱特性有关;车内气压级主要集中在100 Hz以下的中低频段,车体两侧气压比车内中部气压大,靠近车壁处气压更易受车体结构模态影响,车内气压级、耦合系统模态频率与车体振动位移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在某跨坐式单轨车辆头车车体前期开发中,引入"分析驱动设计"理念,建立了隐式全参数化车体模型,并根据车体空间布置情况,设定了车体骨架5个厚度变量和4个形状变量的变化范围;通过试验设计建立了近似模型,得到了输入变量与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最后进行轻量化优化,获得了满足一阶扭转模态、一阶弯曲模态及弯曲刚度多学科性能要求的前期全参数化车体模型。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曲线通过时车钩偏角对机车车体横向载荷的影响,建立机车与车辆的连挂关系,导出车钩偏角随曲线半径、车体长度、车钩长度、车体横移量变化的关系,构建单机和双机牵引机车车体的通用载荷方程,并考虑机车定距和二系簧横向等效刚度的影响,运用牛顿迭代法导出车体一、二位端的二系横向载荷。分析结果显示,车钩偏角对车体二位端所产生的二系横向力比一位端大;双机牵引时二位端的二系横向力比单机牵引时大,而一位端的二系横向力相差不大;曲线半径、车体及车钩长度、车体横移量和机车定距对二位端的二系横向力影响较大,对一位端的影响较小;二系簧与止挡合成横向等效刚度对二系横向力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轨道交通跨座式单轨列车将由4辆、6辆编组扩编为8辆编组,相应的救援列车也将扩编到8辆编组。为满足"8运营+8救援"列车救援要求,需要对既有车体结构进行整体优化。首先对"8运营+8救援"列车最恶劣救援工况下车体承受荷载进行分析,获得其须承受的最大载荷,然后对既有列车的车体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表明,优化设计后的车体结构满足"8运营+8救援"列车救援要求。  相似文献   

5.
首先介绍100%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车体的结构和材质,并对底架、侧墙、车顶及端墙4大部件在设计、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设计方案改进和技术难点突破进行详细阐述和说明;然后通过三维建模及有限元分析法在各工况下对车体强度进行分析计算;最后通过车体强度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证明此车体结构设计能够满足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的运营需求。  相似文献   

6.
针对既有发电车总重大、车体强度弱和耐腐蚀能力差等问题,提出通过选用耐腐蚀性车体材料改进车体结构,实现车体结构轻量化的解决办法。从耐腐蚀性、强度性能、焊接工艺等方面比较碳钢车体材料和不锈钢车体材料,分析不锈钢车体材料的适用性和减重空间,指出设计要求和设计难点,提出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
货车旁承间隙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货车车体相对于摇枕的侧滚运动进行几何简化,导出上旁承下端面位于心盘旋转点之上、之下和上旁承下端面与心盘旋转点位于相同垂向位置时,旁承的垂向位移与车体重心相对于摇枕横向位移的几何关系。在车辆动力学模型中引入侧滚回复力矩和等效摩擦半径,并对心盘进行力学简化。运用多体系统分析方法对货车动力学性能进行仿真。结果表明:侧滚回复力矩可以有效抑制车体由于轨道激励而产生的相对摇枕的侧滚运动;过小或过大的旁承间隙会使车辆的动力学性能恶化。当车体重心横向偏移量小于心盘半径时,车体重力将产生阻止车体侧滚的回复力矩;反之,车体重力产生的力矩将加速车体的侧滚。过小的旁承间隙会使车体上旁承和摇枕下旁承频繁接触,对车体产生较大的冲击;而过大的旁承间隙又使旁承在侧滚回复力矩不足时不能有效抑制车体的侧滚。  相似文献   

8.
重点介绍车体传热系数、采暖负荷参数的选取及车体隔热结构设计研究。通过分析国外高寒动车组技术指标,结合哈大地区的运用环境,研究选取了CRH380B型动车组热工设计参数;在不提高采暖功率的前提下,通过采暖负荷需求计算,确定车体传热系数,以计算结果为目标优化车体隔热壁的结构,并通过车体K值、-40℃低温环境的采暖试验证明了CRH380B型动车组满足热舒适度要求。  相似文献   

9.
按照ISO 9000:201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SO/TS 22163:2017《铁路应用质量管理体系》、GJB 9001C—2017《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规定,产品设计工作需输出特性分析表。轨道客车车体重要特性包括车体设计中的尺寸链数据:车体总成长度公差、大部件长度公差、车体总成宽度公差、大部件宽度公差、车体总成高度公差,大部件高度公差、车体横断面对角线长度差限值、车顶四角对角线长度差限值、底架四角对角线长度差限值、车体挠度范围、枕梁中心以外底架端部下垂公差。轨道客车车体大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多种多样,对铝合金、不锈钢、碳钢车体总成中的尺寸链构建方式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对应的工艺控制技术。通过所述尺寸链构建方式及工艺控制技术,车体的重要特性数据得到了有效控制,达到了特性分析表的要求,保证了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为缩短开发周期和提高车体的组装效率,采用模块化技术开发了CKD_(6E)型电传动调车内燃机车车体。主要介绍了CKD_(6E)型调车内燃机车车体的技术参数、车体各大部件的结构特点、车体模块之间连接结构、车架装配的组成。实际应用表明,车体模块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首先介绍出口阿根廷电动车组碳钢车体编组形式、主要技术参数、主体结构特点、车体大部件结构特点等,结合这些特点对所采取合适的焊接工艺措施进行综述。焊接工艺不仅保证车体钢结构的几何尺寸、焊接及外观质量,并且解决了碳钢车体电动车组车体制造的工艺难题,所出口车体整体实物质量也达到了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介绍了出口乌兹别克斯坦的八轴电传动调车机车车体的技术参数、车体各大部件的结构特点、车体增重措施及强度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13.
货运过程中,货车车体受到重载货物的挤压、装卸时的碰撞、运输过程中货物的撞击等会造成车体及车门变形,针对货车车体维修效果差、效率低、人工维修车体损伤大、人力成本高等难点,研制一款单人可操作的新型移动式车体整形机。应用表明,该设备具有工作效率高、操作简单、一次整形效果好等特点,在货车车体维修工作中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标准动车组车体的生产制造为基础,系统论述动车组底架、侧墙、车顶、端墙、司机室等5大部件组装及车体总装技术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总结近10年的车体组装技术操作要领,展示铝合金车体制造从引进、消化、吸收及再创新的最新成果,进而为铝合金车体制造标准化的形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适应120 km/h速度等级六轴9600kW货运机车要求的车体底架与司机室结构型式;研究了在实际运用中车体的振动、冲击情况,确定了车体强度设计的基本载荷;建立车体有限元模型,对车体进行静强度、疲劳强度、冲击强度等强度分析;根据材料的机械性能、耐低温性能、疲劳裂纹扩展性能、加工性能、焊接性能等因素,选择了车体使用的材料;提出了9600 kW货运机车车体型式试验与例行试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有限体积法,采用流体动力学计算软件建立了列车通过设置声屏障桥梁时的空气动力学模型.应用滑移网格技术和大涡模拟法,计算了声屏障的三维非定常可压缩外流场,获得了不同速度、不同车头长度和不同车体长度列车通过桥梁时轨面以上2.15 m高处声屏障脉动压力极值、脉动压力时程曲线等.研究结果表明:声屏障所受脉动风压极值基本与车速的平方成正比;在车速相同情况下,6 m长车头列车产生的脉动风压比12 m长车头列车约大10%;200 m长车体列车通过时产生的脉动风压比100 m长车体列车约大7%.  相似文献   

17.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采用的不锈钢材质,就不锈钢车体工艺性能研究和工装设计问题,阐述了不锈钢车体及大部件制造的工装化应用技术,列举了工装化的实施成效,并对不锈钢车体大部件的典型工装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高速动车组车体接地系统采用车体直接接地方式时,会使车体环流过大,导致严重的轴承电蚀,具有极大的行车安全隐患。根据动车组实际电气接线原理,运用Matlab/Simulink仿真分析,解析车体环流在车体直接接地方式下和在不同阻值电阻接地方式下的幅值特性。分析结果表明,电阻接地方式能够有效抑制车体回流。  相似文献   

19.
以铝合金轨道交通车辆为研究对象,研究车体的静强度特性,包括:总结铝合金材料应用于轨道交通车辆的优势与不足;分析铝合金车体结构及主要技术参数;建立仿真模型,分析典型工况下的车体静强度;通过仿真获得不同工况下车体应力分布情况;通过试验验证车体关键部位的应力及安全系数;分析铝合金车体静强度特性。仿真和试验结果显示,轨道交通车辆铝合金车体整体安全系数较大,但车门角、车窗角等区域应力集中较明显,因此,设计时应重点考虑轻量化及应力集中区的局部强度问题。  相似文献   

20.
动车组车体是动车组十大关键部件之一,为整体承载结构,提供自重、有效载荷、安装在车体上所有结构、设备及正常运行条件和特殊试验载荷在内的所有载荷的承载功能。对多年的设计经验进行总结,从限界约束、车体强度、刚度及模态约束、空气动力学性能、施工工艺性限制等方面对车体设计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