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1学情分析将《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在教学实施环节,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多实践,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多向互动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课后通过职业资格认证、技能大赛等途径培养学生持续学习和创造学习的能力。2信息化教学的内容及资源  相似文献   

2.
正一、引言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一场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变革,教育部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水平和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自2010年开始每年都举办全国范围的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以此鼓励广大教师通过信息化技术来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汽车维修企业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职校生的要求是了解汽  相似文献   

3.
<正>《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承前启后的课程。前期衔接《发动机机械构造》与《汽车电工电子》,后期连接《全车故障诊断与维修》等课程,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整体专业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效果,笔者将课程按照企业真实工作项目进行改造,吸收"五阶"教学法内涵,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使课程的授课方式、考核模式、授课过程等从源头上进行变革,力求达到"能实战、会思考、立场稳、素质高"的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1《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相对于枯燥的课程来说,网络世界带给人们无尽的精彩,游戏的世界更令人着迷。借助于游戏思路进行课程改革是今后教育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近年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在闯关式教学领域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为例探讨闯关式教学的设计和实现方式。1《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游戏化设计必要性《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现  相似文献   

5.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的课程教学当中,要充分应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让学生充分掌握技术为目的,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融入大量的实践教学。本文分析了《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学必备的条件,最后对《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6.
<正>1《汽车识图》课程教学现状分析目前《汽车识图》课程大多是《机械制图》的"压缩"版本,没有突出汽车专业的教学特点。《汽车识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机械制图》相似,主要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信息化和智能技术在课程教学中应用少,存在教学内容多,与专业关联度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识图能力形成缓慢等问题,呈现出低效教学的状态,不利于汽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汽车识图》教学效果不佳,一方面是由于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案例以机械类典型案例为主,与汽车专业知识脱节,达不到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融会贯  相似文献   

7.
正为认真做好上海市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建设工作,提升本市机动车维修行业信息化水平,推进行业转型升级,《上海市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系统方案》)于近日正式下发。上海市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依托信息化技术构建,真实、可靠采集车辆维修记录,为每辆汽车建立"一车一档"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建设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升行业事中事后监管效能,促进行业转型升  相似文献   

8.
正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是汽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应用性与操作性很强,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促进学生养成职业素养起着重要作用,为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起到了支撑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打破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课堂枯燥乏味,高耗低效,轻视学生主体性的问题,尝试构建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依托教学平台,整合数字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活力课堂。  相似文献   

9.
以BOPPPS教学模式为依托,以学习通等平台为信息化工具,以模块化教学为手段,开展集理论基础、实践操作、思政教育于一体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内容源于企业生产实际,教学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考核评价依据汽车运用与维修1+X证书标准和汽车维修技能竞赛要求,全方位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汽车机电维修岗位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分析该专业的实训资源在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训资源优化整合建设的必要性。依据《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领域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设计出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训资源优化整合建设架构图,并对实训资源优化整合建设给出了详细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汽车保险行业岗位要求,根据《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保险销售能力、承保核保能力以及查勘定损实际处理能力。此次改革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实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给教育领域带来重大的变革,充分合理地应用互联网技术能更好的推动技工院校课程教学改革。蓝墨云班课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移动教学平台,将其应用于《汽车材料》课程教学中,能很好地形成线上和线下一体融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打造生动、高效、一体的课程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过程中,"师资,教材,教法"是基本内容,教学质量指标也受到影响。本文以新能汽车检验维修专业为例,对职教二十条进行了分析。职业教育"三教一体化"改革的重要性,同时,针对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等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革思路,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国情校情学情的改变,相应的课程教学必需进行不断改革探索与总结,以提高课程学习效率,在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电子技术课程的改革中,基于项目教学实践,对教学内容选取和设计、教学方法、数字资源建设、学习评价的调整进行研究和探索,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进行课程改革探索,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一定效果,提高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从三个年级课程统计分析结果来看,班级平均分逐年提高,供其他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教学质量,也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发展,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革命,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教学改革的基本精神,也是举办合格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文章在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明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革命”的内涵,阐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特征,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革命的“12122”路径,为后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徐燕 《汽车实用技术》2021,46(2):176-178
为研究智慧环境下课程资源建设,文章以《汽车空调原理与检修》课程建设应用为例,通过建设该教学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还可以为那些渴望更深层次知识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在"智慧校园"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因此建设《汽车空调原理与检修》课程教...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延伸,汽车行业也开始向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却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程与实践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学生“特色化”的发展,并且还在很大的程度上,不利于学生职业化与多样化的延伸。因此,本文首先提出了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之后,结合现状,针对性的制定出科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措施。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分析重点,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和教育信息化发展对高校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职责与使命,同时给教师进一步全面发展的契机,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旧范式教学模式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的角色,成为教学组织的管理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的引导者,保证自身与学生身心健康的保健者。以《汽车电控技术》课程为例,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发教学资源、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学生,提倡本科生专业课导师制,侧重实践教学环节,准确测评教学与学习效果,以适应“新工科”背景下对学生具备知识能力、技术能力、学术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效能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9.
技校学生普遍存在怠学现象,这严重影响到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及学校的教学管理。本文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为例,着重从生源,教材、教学媒介三方面分析了当下技校学生电工电子课的怠学成因,同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目的在于促进《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改革,为课程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20.
针对高职院校《汽车机械基础》这门课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探讨本课程在教学方面的一些改革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