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3年4月9~10日在上海举办了安全气囊标准制订的第七次工作组会议,邀请了国内外汽车企业、安全气囊厂家的专家参加共同讨论《汽车安全气囊系统误作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的初稿,并且在上海东方久乐汽车安全气囊有限公司的试验室进行了全套试验,以论证本标准的技术可行性。预计本标准将在2013年年中发布征求意见稿,在2013年年底上报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等批准后下发实施。  相似文献   

2.
王芳 《汽车与安全》2009,(12):65-65
目前在交通事故中.因为汽车安全气囊未打开而造成的人身伤亡事件和消费纠纷屡见不鲜。当汽车已经撞得面目全非.安全气囊却未必能打开.“撞击角度不对”或“撞击力量不够”频频成为汽车厂商的“借口”。难道真的不存在汽车安全气囊设计、质量等方面的原因么?  相似文献   

3.
《汽车实用技术》2014,(2):98-98
<正>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发言人陈熙同28日说,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将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在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汽车安全气囊标准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和研究基础上,抓紧完善我国汽车安全气囊产品的标准体系。,陈熙同在当日举行的质检总局例行发布会上说,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高度重视汽车安全标准化工作,考虑到汽车安全气囊是重要的被动安全部件,从2002年开始就组织专家开展了安全气囊相关标准研究制订工作,目前已经发布三项安全气囊零部件产品国家标准,均是等同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FMVSS 208对汽车设计者提出新的挑战,使他们重新考虑驾驶员侧面安全气囊的形状是否适应新的要求。最新试验提出,非对称设计和非旋转式驾驶员安全气囊模块特别向设有坚固驾驶室的车辆提供了改进的碰撞保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2008年7月29—31日,河北红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双环小贵族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试验室接受了比国家强制标准更加严格的C—NCAP测试。进行碰撞试验的车型为中国汽车技术中心从天津汽车市场上随机选购的商品车。测试车型重量轻,缓冲区域小,且未配备安全气囊,相对来说受到的考验也更大。但从试验现场的情况来看,小贵族的表现尚可。  相似文献   

6.
在安全气囊系统(SRS)设计中,需要SRS能够精确感应汽车发生的碰撞,并按照程序判断碰撞事故的严重程度。文章采用滚球式碰撞传感器来检测和判断汽车发生碰撞后的撞击信号。汽车发生碰撞时,滚球式碰撞传感器能根据汽车的速度和加速度大小,自动选择安全带预紧器动作或与安全气囊同时工作,从而避免了气囊的浪费。滚球式碰撞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好、制造成本低以及使用维护方便等优点,已经成功用于多款车型。  相似文献   

7.
郭普战 《汽车运用》2012,(11):33-34
安全气囊为汽车辅助防护系统或辅助束缚保护系统,该系统旨在减轻人员遭受意外猛烈撞击时的伤害程度。当汽车遭受撞击使车速急剧变化、车辆发生碰撞事故等危险情况时,安全气囊能迅速膨胀打开,承接并缓冲车辆紧急停下时的惯性作用力,使车勤人员、乘员头部和身体产生的向前作用力得到反向分解、分化,减轻人体所遭受的伤害,起到保护身体的功效。一、安全气囊的安全使用设计与设置  相似文献   

8.
由我国从德国申克(SCHENCK)公司引进具有国际90年代水平的液压伺服汽车碰撞试验机,经上海交通装卸机械厂安装、调试,最近已通过专家评定,现正式交付使用。 随着现代汽车行驶速度加快,对安全行车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为防止意外撞车事故的发生,对驾驶室内司机座椅、风挡玻璃、保险带与安全气囊等部件均提出作动态试验要求,其中包括进行撞车试验。国外研制的轿车,投产的各型汽车都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到汽车试验中  相似文献   

9.
安全气囊(SRS)的发明始于1958年,其后普遍应用于飞机上的安全防护。80年代后期,人们发现这种安全气囊与安全带配合使用对汽车乘员确实起到安全防护作用,90年代末安全气囊已被广泛应用在汽车上。在美国还规定,从1995年10月以后生产的汽车都必须安装安全气囊。 安全气囊的防护原理是,当汽车发生严重碰撞时,安全气囊即应自动打开,迅速地隔离在人与相对的物体之间。一方面起到了隔离作用,使人体的头部和胸部不会直接撞击在相对的物体上;另一方面可以吸收人体的惯性力,即吸收其能量,起到缓冲的作用,从而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汽车保险杠产品认证主要采用中国、美国和欧盟3种标准,是评价车辆碰撞性能的依据。通过对比美国、欧洲和我国汽车保险杠标准,对主要差异点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了差异存在的原因。汽车保险杠标准明确了汽车保险杠的弹性变形特性能吸收大量的碰撞能量,对强烈撞击有较大的缓冲作用,对车辆和乘员起到保护作用,便于指导车辆生产企业加强对汽车保险杠结构的优化设计,以提高汽车保险杠的耐撞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我国汽车磁撞试验标准要求,汽车碰撞试验方法及进行汽车碰撞安全性能试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和行驶速度的不断提高,行车安全越来越重要。而在所有汽车事故当中,与碰撞有关的事故占90%以上。汽车碰撞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如何减少碰撞时对人员的伤害?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制定日趋严格的碰撞试验方法和标准。相信大多数的读者都没有见过车辆的碰撞试验,对国内目前乘用车所做的碰撞试验种类以及试验方法也缺乏了解。为了能让大家全面、细致、直观地了解关于乘用车碰撞试验方面的知识,笔者深入碰撞试验的第一线,在国家轿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碰撞实验室同事的帮助下,将目前国内所做的所有乘用车碰撞试验总结整理出来,与大家共赏。“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是目前国内在汽车碰撞方面惟一强制实施的标准,所有车辆都必须通过此项试验。自2006年7月1日开始又有两项碰撞标准将实施,分别是:“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和“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另外,还有一项推荐性标准是“乘用车正面偏置碰撞的乘员保护”,3、5年后很可能也会被纳入国标当中。除此之外,还有四项碰撞试验偶尔也会做,不过都是厂方的行为,主要是作为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的匹配试验和车辆研发阶段的性能试验。对于以上八项碰撞试验,本文都将从国内外情况、试验方法和考核指标三方面进行详细地介绍。  相似文献   

13.
世界各国的汽车安全标准纷繁复杂,对于汽车界而言,十分希望能统一全球的汽车安全标准,然而却困难重重。目前世界上有两大汽车侧面碰撞用假人:SID和Euro SID。SID是美国侧面碰撞试验用的假人,EuroSID是欧洲侧面碰撞试验用的假人。它头部采用美国正面碰撞假人Hybrid Ⅱ,胸部采用Hybrid Ⅲ,可做头部  相似文献   

14.
奔驰汽车公司自1967年开始研制安全气囊,于1980年进入批量生产。在这期间,他们进行了250次的实车碰撞试验,进行了约2500次台架碰撞试验,并同时进行数千次的零部件试验,从而成功开发了奔驰汽车安全气囊及其故障报警系统。近年来,又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新型的安全气囊中,使奔驰汽车安全气囊始终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奔驰汽车安全气囊主要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5.
汽车安全气囊是汽车安全开发中重要的部件,其可靠性是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期望点爆工况下安全气囊未点爆、延迟点爆,会使驾乘人员受伤严重。另外,正常行驶工况下安全气囊误点爆不仅会造成驾乘人员伤害,还会增加车辆维修成本。因此为验证汽车安全气囊性能和质量,国家2019年发布GB/T 37474-2019《汽车安全气囊系统误作用试验的方法和要求》。本文就安全气囊匹配试验矩阵,以及气囊标定的原理进行详细阐述,为汽车安全产品标定及验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减轻或避免驾驶员与乘员在汽车碰撞时遭受伤害,现代中、高档轿车上都装有辅助防护安全气囊系统。由于该系统结构较为复杂,工作要求高,而工作时机又极少,因此在使用和检查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否则可能导致系统意外张开,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或者由于误操作造成安全气囊不起作用。使用注意事项1.任何车辆都不要超速行驶。任何安全设备都无法保护超速行驶中的撞击。2.切勿在安全气囊罩盖上或周围放置物件,特别是不能在安全气囊的弹射出口放置杂物。因为,在安全气囊充气起作用时,这些小东西就有可能在气囊爆发的带动下像子弹一样射向乘员…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世界汽车工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倡导安全的新时代。随着中国汽车安全标准的不断完善,我国民族汽车品牌产品安全性能将得到大幅提高,这不但会提高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信任,同时也会帮助民族企业提高其产品竞争力,为自主品牌产品冲向国际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汽车碰撞标准是检验或评价汽车碰撞安全性能的重要依据,文章介绍了中、美、欧、日四方在汽车碰撞标准法规的差异,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同时重点讨论了我国在汽车正面碰撞标准、侧面碰撞标准和后面碰撞标准的制定情况。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车速的不断提升,汽车的碰撞安全性已成为全球高度关注的问题。文章对中美两国汽车的正面碰撞标准、侧面碰撞标准以及给乘客带来的伤害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从中可以认识到中国和美国标准的差距,指出中国汽车碰撞标准仍相对落后和宽松;同时考虑到我国和欧美国家人体体型和体质的差异,在伤害标准方面,我们应当继续坚持对欧美伤害标准有差异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万侠  范伟 《汽车维修》2001,(5):30-31
3月14日,清华大学汽车碰撞实验室灯光辉映,一辆崭新的装备有双侧电子安全气囊的红旗世纪星轿车,经过复杂的技术准备,醒目地停放在试验线上,整装待发.分布在6个角度的摄象机和各种监视仪器准确定位,进入倒计时.在场的清华大学汽车工程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企业代表、新闻媒体代表聚集在观测台上静静等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