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主干道信号协调控制理论为基础,结合武汉市龙阳大道实际情况,试说明干线信号协调控制的有效性.在各交叉口交通流量流向和信号配时调查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并应用信号协调控制原理与方法,得出设计方案.同时,运用VISSIM仿真软件,对该设计方案进行检验,并与原方案对比,结果表明对龙阳大道实行干道信号协调控制系统设计有效改善运行状况,减少干线交通延误.  相似文献   

2.
过饱和交通状态的判别是对过饱和交通信号控制的首要条件,提出了一种结合信号控制优化的交通状态及其真实性的判别方法,避免了由于交通信号控制不合理,尤其是协调控制不合理导致的"假饱和"。利用车头时距的方差和时间占有率作为判别参数结合周期内排队车辆的消散对交通状态进行判别。通过算例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准确、有效地判断过饱和交通状态。  相似文献   

3.
城市干道交通信号协调控制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淮安市淮海南路为例,通过对淮海南路交通信号协调控制以期减少车辆的停车次数,提高车辆运行速度,减少延误,提高行车安全.通过Webster法对各进口道进行重新配时,利用干道协调控制常用方法进行各控制群的信号协调控制方案设定,再用数解法求得各交叉口信号相位差,最后通过vissim仿真得出本文干道信号协调控制方案比现行的信号控制方案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4.
基于遗传算法的城市干道协调控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探讨了传统解法城市干道协调控制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对城市干道协调控制中交通流在协调控制系统内各交叉口的“驶离一到达”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城市干道协调控制相位差优化设计方法。范例分析表明本文的方法求解结果优于传统数解法,能更准确地反映实际的交通运行情况和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城市干道双向协调控制信号相位差优化方法,基于元胞传输模型(CTM),建立了车辆实际运行状态的城市干道交通流模型与城市干道信号协调控制相位差优化模型;采用免疫遗传算法,提出了使城市干道双向信号协调控制系统车辆总延误最小的最优相位差优化方法;运用MATLAB 7.0编程建立的实验平台,对该模型及其优化方法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相位差优化方法得到的车辆平均延误分别比传统图解法、数解法减少26.2%,17.3%。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6,(1):132-134
提供了一种基于信号配时优化软件Synchro进行多交叉口协调控制的方法,阐述了Synchro进行信号周期时长优化的基本原理以及绿波交通的主要控制因素。以宁波通途路部分路段(徐戎路~沧海路)为例,详细介绍了利用Synchro进行干道多交叉路口信号配时的协调控制的具体方法,得到优化配时方案及沿线绿波时距图。随后利用Sim Traffic进行交通仿真模拟,结果显示各交叉口延误率、路段平均车速、车辆排队现象已得到显著改善,部分车流可以实现绿波交通。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2):201-203
对局部交通拥挤的干道,传统的干线绿波协调控制效果不佳。本文研究了一种对信号相位动态配时的协调控制方法,通过考虑停车线前的排队数及下游路段的有效容量来优化绿灯时长、相位差。采用遗传算法对其进行求解,并使用VISSIM对干线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有利于局部拥挤的疏散。  相似文献   

8.
交通供需矛盾的激化突出表现在城市路网的节点(交叉口)上,对于大城市的干道来说饱和交叉口成为制约信号协调效果的瓶颈。从分析饱和车流的特性入手,基于排队长度消散或有侧重均衡交通压力的思想提出了在传统信号配时失效的情况下一种利用VISSIM反馈评价参数调整绿信比优化的方法,并针对这种方法进行信号协调控制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种新理念,即:通过干道交叉口信号控制,实现对中心区交叉口截流卸载.中心交叉口往干道外围交叉口设计单向绿波信号协调,使得车流向干道两端能够迅速卸载;外围交叉口往中心交叉口设计红波,使得车流在外围交叉口适当截流,以缓减城市干道中心区交叉口交通压力.以保山市正阳路为例,以中心交叉正阳路与保岫路交叉口为基准点,结合交叉口车辆单口放行方式的干道单向绿波协调控制,进行截流卸载设计.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Synchro的厦门市白鹭洲路信号协调控制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有道路交通设施条件下,实现干道上信号协调控制能有效提高主干道的通行能力。以厦门市白鹭洲路为研究案例,根据该道路的几何结构特征和实际交通流特点,提出“分时段分方向、设置半周期时长”的干道信号协调控制方法,应用Synchro仿真软件建立基于原控制参数的干道信号协调控制系统;同时,在应用Synchro优化各个独立交叉口信号控制参数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优化控制参数的信号协调控制系统。通过比较优化前后的干道信号协调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仿真结果显示:在早高峰和晚高峰时段,交叉口延误分别降低11.3%和21.6%;干线延误分别降低8.2%和55.9%;路网总延误分别减少13.3%和22.0%。  相似文献   

11.
在北美交通早高峰与晚高峰期间,大量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会处于过饱和状态.对于非饱和路口的信号设计,已经有许多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和信号控制策略可以使用;对于过饱和路口,当前却没有被广泛接受的信号控制模型可以直接采用.对于孤立的信号路口,实时有效的配时通常被认为是优化交通流的一个非常重要手段.基于这一原则,多种过饱和路口交通信号设计方案出现在以往的研究中。但是由于没有对这些方法进行过有效的综合评测,所以一直没有对各种设计方法优缺点的清晰描述.本文对两组经典饱和路口信号设计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评测与比较,进而深入分析这些模型的特点与可用性.在研究中这两组模型的控制结果还与最新的信号设计软件TRANSYT 7F和Synchro给出的优化信号进行了比较.基于比较结果,最终得到用于过饱和路口信号设计的方法选择指南.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交通信号控制优化和路口几何渠化或路口扩展在现实中可能遇到许多局限。有些路口由于土地使用的限制,实际无法采用路口几何渠化或扩展的方式来缓解路口的严重拥挤的程度。交通流量转移措施也许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但其影响因素和适时方案很难依靠观测数据确定。结合观测数据,提出运用微观交通仿真的方法,判定需要转移的交通走向和选择路径,以降低路口延误和多选择路径旅行时间为目标,评价交通流量转移措施并估计转换量的最适应范围。研究以位于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地区的Galbraith Road and Colerain Avenue (US-27) 路口及其相关可选择路径作为试例,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并运用了微观交通仿真软件VISSIM、公路通行能力分析软件HCS2000和Synchro进行微观路口延误和选择路径交通模拟评价。为提高结果的可释和易解效能,本研究提出交通转换比例、延误变化、选择路径旅行时间变化与服务水平变化的一体化曲线。评价结果显示了交通转移措施的可能效果。最后,讨论了实现交通转移的标志导向系统。  相似文献   

13.
Conventional approaches of signal control optimization and geometric channelization may not be an inappropriate solution to an oversaturated urban intersection, especially where physical expansion is limited by the intensive land-use development around it. Traffic diversion strategy may be an optional solution; however, it is greatly dependant upon identification of the traffic movements that need diversion and the existence of parallel or accessible detour routes that are capable of accommodating the diverted traffic without bring adverse impact on the diversion routes. Obviously, these factors are difficult to be determined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field observations alone.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udy of using simulation-based approach combined with analysis of observed data to identify oversaturated intersection movements needed for diversion and test the traffic diversion effect in the roadways that have potential to bear the diverted traffic.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discussed through a practical case study at the intersection of Galbraith Avenue and Colerain Avenue (US-27), Ohio. The effect of such option is evaluated using a state-of-the-art microscopic traffic simulation system VISSIM, intersection analysis software programs, Highway Capacity Software (HCS 2000), and Synchro. The optimum percentage of traffic that is desired to be diverted at the inlet to minimize the delay while keeping shorter travel time is evaluated for the concerned intersectio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imply a successful option that has great potential to put into practice. Finally, signage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for implementing the diversion strategy.  相似文献   

14.
高峰时段内,由于地面道路通行能力有限,城市快速路出口匝道方向的地面交通流处于过饱和状态,甚至造成出口匝道排队溢出,引起更严重的交通拥堵.针对该问题,本研究在出口匝道和地面交叉口设置控制信号,考虑地面道路的通行能力约束,建立双层规划模型优化该区域交叉口的控制信号方案.该模型的下层规划,优化每个独立交叉口的控制信号方案;模型上层规划,优化区域交叉口的控制策略.利用乌鲁木齐外环快速路出口匝道区域作为实例,结合Vissim仿真对该模型进行验证与分析.结果表明,双层规划模型的优化方案可以有效地防止快速路出口排队溢出及主线拥堵,在提升该区域的整体系统性能上比运用常规非线性规划模型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干线交通控制系统能有效减少机动车运行延误. 本文以系统延误最小和绿波带宽最大为目标,构建了基于系统周期和相位差最优的干线交通控制模型,以双向有隔离的北京城市主干路——皂君庙路—大柳树路(含4个信控交叉口)为实例,提出了两种线控优化方案,通过VISSIM仿真对该交叉口及其所在路段优化前后的交通状况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在北京市这类行人流量较大、交叉口布局紧凑的道路条件下,采用重叠相位能更好地优化线控系统;应用本文提出的控制策略对该路段进行线控优化后,交叉口总信控延误减小了59.6%,主线上的南向北和北向南平均行程速度分别提高了140.0%和51.7%,交通运行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针对交叉口交通控制模型在理论研究中效果明显,在实际应用时经常出现模型失配的问题,本文提出交通控制模型的模型退化概念.构建具有多控制变量的交叉口交通控制模型,分析导致模型退化的原因并给出退化路径,利用OSP(Open Simulation Platform)在线交通仿真平台对交通控制模型退化的各阶段模型的典型控制策略进行...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主动控制思想,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广州大学城交通信号灯灯色转换时刻的变化情况,研究信号灯灯色转换时刻变化的规律,建立灯色转换时刻与时问之间的逻辑关系模型,并建立查询信号灯周期状态的预测模型。通过主动控制的手段,使得驾驶员掌握行驶路段中信号灯的状态,提高交通行车效率。  相似文献   

18.
针对单路口交通流运行的高度复杂性和随机性,本文通过引入演化博弈理论和选择机制,以路口车辆平均延误时长最小为目标,提出了一种新的信号灯控制算法——基于演化博弈的单路口信号灯配时优化控制(EGSTOA).为了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在VISSIM仿真软件中进行实验,并将该方法的控制效果与优化定时控制和基于遗传算法的控制效果进行比较.对比结果表明,使用EGSTOA方法有效降低了路口车辆平均延迟时长,改善了路口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新型混合交通环境下的交叉口交通控制可通过信号灯控制与自动驾驶车辆的轨迹控制协同实现,能够极大地优化道路通行资源利用效率。已有研究中,信号配时与车辆轨迹集中优化的控制策略难以应用于车辆自组织控制的现实场景,且往往计算复杂度较高。本文提出一种无中心框架下基于逻辑的交叉口信号与车辆轨迹协同控制方法。基于协同理论中的快慢变量主动伺服控制原理,设计一种交叉口信号配时慢变量与车辆轨迹策略快变量协同框架,并分别提出基于逻辑的信号配时优化和网联自动驾驶车辆轨迹协同控制方法。协同控制方法可以在车辆自主控制的条件下,一方面,实现交叉口信号配时动态适应交通需求;另一方面,实现网联自动驾驶车辆主动优化驾驶速度,高效通过交叉口。而且网联自动驾驶车辆在进口道可引导混合车队高效通过交叉口,降低绿灯启动损失,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仿真实验表明,本文的协同控制方法相较于传统控制方法可显著降低交叉口车辆平均延误,同时,基于逻辑的决策模型可实现快速求解。通过对网联自动驾驶车辆控制策略关键参数的敏感性分析,进一步讨论新型混合交通流交叉口通行公平性,并比较在不同网联自动驾驶车辆渗透率下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对环岛控制的理论分析基础上,以巴黎凯旋门交通环岛为例,提出一种全新的车辆环绕方式,将环岛内的车流有序化、规范化.将环岛优化策略与交通信号控制相结合,设计出主干道与次干道交通信号控制方案.主干道信号控制有效地避免了环岛因超负荷而堵塞以及车辆二次停车的情况,次干道信号控制有效地将岛内高峰车流与入岛车流相分离,从而实现了环岛的车辆通行能力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